“種”出好生活 “織”出新未來(共建“一帶一路”·第一現場)
1年前

  塔吉克斯坦哈特隆州,絢爛的花朵從山坳裏盛开,一路鋪向遠方。

  由於光熱條件良好,哈特隆州一直是塔吉克斯坦長絨棉的重要產區。在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下,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成立了中泰(哈特隆)農業公司和中泰(丹加拉)紡織公司,並建成中亞地區規模最大、產業部門最全的示範性園區——中泰新絲路塔吉克斯坦農業紡織產業園。從棉花種植、皮面加工,到紡紗、織布、印染、成衣,產業園不僅帶動了塔吉克斯坦棉花種植技術的提高和產業模式的發展,還助力塔吉克斯坦工業化發展。

    “中國人帶來了新的棉花品種、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

  哈特隆州地處瓦赫什河的河谷地帶,是塔吉克斯坦最富饒的土地之一,也是該國棉花種植的主要區域。盡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但當年由於水利設施年久失修,當地棉花的畝產量一度不到100公斤,農業現代化水平低成爲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

  針對當地廢棄荒地多的現狀,中泰(哈特隆)農業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完成了荒地开發改良和水利設施升級改造,將荒地改造成棉花種植田。公司還完成了棉田間滴灌工程、地膜加工等,實現了棉花種植全流程的機械化。

  在中泰(哈特隆)農業公司的農場裏,10萬畝棉田一望無際。棉田上覆蓋着具有保溫作用的地膜,地膜下面是數萬米的滴灌管道,從播種、覆膜、鋪管、滴水施肥到最後的採摘,全部都是機械化管理。公司總經理王利江說:“塔吉克斯坦擁有優質的自然資源,我們將國內‘矮、密、早、勻’的先進棉花種植技術引進到這裏,推動了塔吉克斯坦農業現代化進程。”

  “現在與過去不同了。”丹加拉區烏考拉力村村民阿孜克羅夫說,中國企業的到來讓當地棉農看到了現代化棉花種植的模樣。“中國人帶來了新的棉花品種、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讓我們這裏的平均畝產量一下子增加到350公斤,一开始我們都不敢相信。”

  在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的同時,中方也爲當地培養了一大批現代農業人才。今年32歲的薩伊提2016年進入中泰(哈特隆)農業公司擔任司機,工作期間他自學了中文,並且跟着公司的農業技術人員學會了棉花種植技術。如今,薩伊提已經是負責管理500公頃棉田的副場長,每個月的收入是此前的3倍。“中國企業改變了我的生活,讓我有能力把弟弟送去中國學習,之前的不可想象成了現實,中國企業給我們帶來了更加光明的未來。”

    “產業園爲塔吉克斯坦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

  在中泰新絲路塔吉克斯坦農業紡織產業園三期成衣車間,人們很難不被眼前的制衣場景震撼:幾百台整齊排列的縫紉機操作台前,女工們嫺熟地進行裁剪和縫制,隆隆機聲中,彩色的棉布很快變成一件件長袖上衣。

  守恆古麗是車間裏老資歷的技術骨幹。剛來時,她對紡織和縫紉技術一竅不通,在中國師傅的悉心幫助下,她如今是車間計件績效最高的技術工人,還承擔起了新員工培訓工作。“這是我工作以來最开心和自豪的事情。”她羞澀地笑道,中國企業的工資和福利都很不錯,很多親朋好友都跟着她一起走出家庭,來這裏工作。

  見到一期紡織車間保全班長陶黑勒時,他老遠就帶着笑容用流利的中文和記者打招呼。“我以前只是個放羊娃,沒有任何技術經驗。”2015年,勤奮好學的他被選派到中國進行培訓。除了紡織技術和機械操作等重點課程,他還積極學習中文,加強和中方專家的交流。幾年來,陶黑勒已從曾經的放羊娃成長爲技術骨幹,“中國師傅們對我毫無保留,要不然我也不可能成長得這么快!”

  記者在紡織車間看到,雖然有上百台機器在工作,但是工人數量屈指可數。產業園董事長陳旺介紹,產業園使用的是國際一流的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线。“此前塔吉克斯坦的棉花加工量不到全國棉花產量的10%,產業園的成立,把棉花加工量佔比提升到現在的15%—20%。”他告訴記者,這些加工出來的純棉紗线質量達到國際一流水准,90%以上都銷往海外市場,爲塔吉克斯坦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外匯收入。

  “我們與中國企業保持着緊密聯系,也正在與勞動部門加強合作,爲企業提供更高素質的勞動力。中國企業已經成爲我們紡織業的樣板企業。”塔吉克斯坦工業部輕工業司司長阿克瑪爾·沙裏波夫說,中泰新絲路塔吉克斯坦農業紡織產業園對國家農產品加工行業發展和貿易出口具有重大意義,已成爲塔吉克斯坦出口創匯第一大戶,“產業園爲塔吉克斯坦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也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提供了豐富經驗”。

    “多虧了中國企業,我們的生活才越來越好”

  離中泰(哈特隆)農業公司的棉田不到10分鐘車程,噴赤河上的五級水泵日夜不休,滋養着哈特隆州吉利庫的幾十萬人口和廣袤的農田。8年前,這座年久失修的大壩已無法運轉,讓原本雨水匱乏的土地更加貧瘠荒蕪:家庭用水根本無法正常供應,牧民們養的羊羔沒有青草,只能喫旱地上的駱駝刺;缺少水源,農業難以發展,企業也不愿來投資,當地人的生活越來越拮據,青壯年只能選擇遠走他鄉,艱難謀生。

  “大家都說當時我們這片的‘特產’就是黃土和石頭。壩上的水泵早已損壞,沒人會修,也沒錢修。居民喝水都成了大難題,不少人選擇外出務工。”中泰(哈特隆)農業公司泵站副站長百迪耶夫·巴赫都勒以前是個電工,在朋友的介紹下,2015年他加入公司。

  沒有水,棉花種不了。中泰(哈特隆)農業公司下定決心要把水泵修起來。中方找了6名當地員工,維修水泵、更換管道,終於讓五級水泵正常工作了。

  “我家十幾口人就住在附近,多虧了中國企業,我們的生活才越來越好。以前路上一棵樹也沒有,夏季最高溫度達50攝氏度,出門連個陰涼處都找不到。你看看現在,眼前一片綠色。”順着巴赫都勒手指的方向看去,記者仍難以想象當年這裏寸草不生的景象。巴赫都勒說:“爲了維持生計,很多當地居民以前都去投奔親戚了。水泵修好以後,大家又陸陸續續回來了,種起了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重新蓋起了房子。”

  目前,五級水泵全部由中泰(哈特隆)農業公司出資保養維護。爲了節約成本,中塔雙方員工一起想辦法,比如購买廢料自己加工制作泵軸等。水資源則與當地社會共享,其中80%的水優先提供給當地居民作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企業自用僅佔20%。

  每每說起這些,和丈夫一起扎根塔吉克斯坦5年多的中方員工李霄非常自豪:“你是沒看到春田放閘時村裏的景象——放水的時候,等在渠道兩旁的老百姓揮手並高喊‘謝謝’。那是用真心換來的真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種”出好生活 “織”出新未來(共建“一帶一路”·第一現場)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8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