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鶴泰來工廠,生產經理王長軍的工作相比之前輕松了很多,操心的事兒其實並沒有減少,只是因爲各種智能化工具的幫助,親力親爲的習慣被改變,他的內心多了放松和踏實。
王長軍走進工廠的中控室,三位同事坐在屏幕前觀察着整個工廠日常的運行狀況,從屏幕中看到,生產线上只有四個工作人員,幹燥塔操作環節、蒸發器操作環節各一人,還有兩位現場巡查以及衛生處理人員。“現在一個班組只需要四個人,如果放在以前一個班得有七八位工作人員盯着。”
這是2022年1月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工作日,在中控室裏看工廠運行也是王長軍的日常工作內容。這個場景也是飛鶴全球9家工廠最平實的寫照。作爲國內領軍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近年飛鶴一直在探索全產業鏈條的科技創新與經營管理的提升。泰來工廠以及王長軍的工作亦是飛鶴經營管理不斷提升的縮影。
(飛鶴泰來工廠)
“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最突出的效果就是增效。”用王長軍的話說,每一個環節的效率再提升一點,就會距離“讓消費者享受更新鮮的產品”這個目標更近一些。
就在1月20日,飛鶴對外宣布完成了配方、加工、儲運、智能制造、產品、消費者服務體驗等標准的全新升級,構建起了 “6+1+1”新鮮奶粉標准體系。而貫穿於每一個環節,並推動每一個環節更高效、更高標准運行的背後推動力,正是不斷精進的管理水平。
如今,飛鶴的經營管理又插上了數字化的翅膀。
工廠裏的數字化效應
說起泰來工廠的數字化變革,王長軍雖不是專業出身,卻對那些系統如數家珍:“2020年9月工廠上线了MES系統,2021年又有了LIMS系統,再加上前兩年上的ERP系統,各環節都被關聯了起來。以前,我們都是手動記錄、翻找、查看,都非常不方便,上了系統之後改成系統記錄,更精准也更快捷。”
王長軍繼續以投料環節舉例,智能系統上线之前,需要一人投料一人復核。如今被系統取代後,僅投料環節的生產效率就提升了30%,精准配料環節耗能降低了20%。
不只王長軍所在的泰來工廠,飛鶴所有的工廠都在算一筆增效的账。蔣朝福是飛鶴信息化中心基礎架構和智能制造經理,他介紹,兩年前甘南工廠的產能是1800-2000噸,而去年甘南工廠最高峰產能達到了4600-4800噸,在員工人數沒有大幅增加的基礎上,產能實現翻番,這些都是數字化帶來的結果。
(員工操作加工流程)
用更少的人,做更高效的事情,環環相扣的智能化系統將人從繁瑣的工序中解放出來。從2016年开始,飛鶴系統性的推進工廠端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引入了MES系統(制造企業生產過程執行系統)、LIMS系統(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和WMS系統(倉儲系統),並對ERP系統進行升級,以實現4大核心系統的高效集成和實時交互。
王長軍補充,信息系統帶來的效率提升還有另一個體現緯度,那便是“精准度”的提升。還是以投料環節爲例,防錯機制是該環節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每一袋原料、每一箱、每一噸產品、每一個半成品都有附碼,在取用的時候PDA掃碼槍進行掃碼,不會出錯;此外,通過WMS和MES系統聯動,實現有效利用庫存,庫存佔用率也大幅降低,多的原料我們就不再採購,少的我們才採購。對原料庫存的精准合理調配,其實也有助於確保用料的新鮮,進而讓消費者享受到更新鮮的奶粉產品。”
讓管理也智能起來
事實上,智能化和數字化帶來的效應早已被不同行業所認可和接納。很多企業意識到,行業競爭最終考驗的是企業內部的管理能力,誰管理卓越有效,誰才更有機會勝出。
飛鶴一直致力於成爲最具競爭力的世界級乳品企業,除了產品不斷向更新鮮更高品質邁進外,飛鶴也在不斷推動內部管理水平向世界級水平靠攏。據了解,2017年飛鶴开始引入世界級制造管理系統WCM(WCM即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世界級制造)。
(生產线上的星飛帆卓睿)
這套系統可以被看作是對傳統管理模式和流程的顛覆。WCM管理系統從結果導向出發,致力於安全零事故、質量零缺陷、交付零前置期、設備零故障;以全員參與爲基礎,經理制定目標、副經理確認項目、主任優化標准、主管制定標准、基層參與制定標准並執行,從而充分挖掘全員的潛能,讓全員參與改善當中。以系統消除損失爲方法,通過不斷的識別損失、消除損失、預防損失來實現持續發展與世界級制造的目標。通過成本模型、OEE模型等多類數據模型不斷的識別並分解損失,聚焦到每項損失的根因上,從而成立跨部門合作的改善項目小組,專項的去消除和預防。
韓慶是飛鶴AM小組(AM即Autonomous Management自主維護)負責人,她回憶,工廠從2017年引入WCM系統,新系統的投入使用意味着工作思路的根本轉變。
(實驗室檢測)
比如,生產线短停是常見現象,每天短停120-150次左右,人員要來回穿梭於工廠內,去反復开關機,處理短停現象。而引入WCM後,系統要求操作人員根據新的規則,在生產线开機前對設備進行點檢,保障設備狀態,在設備出現問題後,高效的自行處理,甚至可以在問題發生之前就發現隱患並解決。在WCM系統及新規定的指引下,生產线的短停現象降低至每天20-50次,操作人員勞動量減少,產能也隨之明顯提升。“在OEE(設備綜合效率)提升後,每天每班次的產能從原來的25-27噸提升至30噸、35噸,甚至38噸,員工實實在在的看到了WCM推動的效果。”
另一組數據顯示,飛鶴龍江工廠大聽包裝車間,2017年前的OEE(設備綜合效率)爲66.34%,到2020年年末,OEE已經達到了83.2%;截至2021年5月,OEE已經超過了85%。
從上到下的改革
數字化能力不僅體現在應用了哪些先進的數字化系統和工具,也在於企業人員從上到下,對於數字化的認知和認可。
蔣朝福對此深有感觸。他以飛鶴甘南工廠爲例,該工廠的數字化改造截止當前已歷時三年多的時間,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但是過程也充滿艱辛。一方面,工廠的數字化運作並沒有前車之鑑,所有流程都要在實踐中探索重塑,經過無數次反復的實踐、再修改才最終形成。另一方面,改變員工的數字化思維也是難題之一。
當蔣朝福及其團隊將數字化理念帶到甘南工廠時,員工們大爲振奮,因爲“數字化”是一個炙手可熱的流行詞匯,人人都知道它代表的是先進和未來。但是在真正實施時,很多員工卻轉不過彎來了。“數字化是執行的系統,但是管理人員、操作人員還是班組也好,他們沒有這個概念,還是習慣用手工。而數字化在某一種程度上意味着管理收緊,更嚴謹和標准化,他們一時適應不了這種流程化思維。”
盡管面臨挑战和困難,但是數字化的改造在飛鶴內部依然堅定且快速的被推進着。蔣朝福解釋,首先這是一次從上到下的改革,公司管理層的支持是堅定的後盾;另一方面,飛鶴在推進數字化時也對管理方式進行了創新,如蔣朝福所在的信息中心爲職能部門,聯合生產事業部,各生產工廠共同推進,而生產又是飛鶴的核心,把生產作爲抓手來改造,足以證明數字化的決心所在。
AM小組負責人韓慶的感觸是,當員工們看到數字化帶來質的飛躍後,就會從心底接納新的生產方式。WCM系統帶來OEE的大幅提升便是鮮活的案例和實踐。
如今,飛鶴上上下下從數字化管理和運營中收獲良多,區別於傳統意義上的工廠,如今飛鶴的工廠已成爲智能制造的典型。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劉亞清評價,多年來飛鶴將“營養”和“新鮮”作爲嬰配粉的核心要求,不僅在研發、技術上持續探索,還在管理上不斷求索,最終形成新鮮乳粉標准體系並不斷升級,這不僅能引領企業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更有利於推進我國奶業標准體系構建和升級。
阿茹汗/文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飛鶴的智能升級實踐:讓工廠管理插上數字化翅膀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