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鎂光燈聚焦的企業,總是會被貼上各種標籤。
8月14日,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以“成長”爲主題的年度演講,刷遍社交網絡。提到小米,你首先想到什么?手機發燒友、極致性價比,還是最年輕的500強?
這些都是外界用自己的視角貼上的標籤,或許從作爲創始人的雷軍的話語中,更容易勾勒出小米的模樣。
在此次演講同時也是小米新品發布會上,雷軍回顧了小米一路走來的歷程,總結了他的最大體會:只有認知突破,才能帶來真正的成長。
不僅僅是個人,對企業來說也是如此。企業成長的歷程,本質上也是認知不斷突破的過程。
帶着這個觀點,我們重新認識一下小米。
新認知中的“新小米”
人的認知,往往是帶有偏差的。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曾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講述了一個“易得性偏差”概念——人們總是根據某件事在腦海中呈現的輕松程度,來判斷事件發生的概率大小。
比如,小米此前一直被貼上“性價比”的標籤,以至於很多人對它產生“易得性偏差”,認爲它很難往高端化走。當小米在2020年啓動高端化战略的時候,很多人對它持懷疑態度。
這次發布會上,小米一口氣發布了許多新產品,顯然再一次改變了大衆認知、打破了質疑。
新產品包括新一代折疊屏旗艦小米MIX Fold 3、性能之王Redmi K60至尊版兩款新品手機,以及超大平板小米平板6 Max 14、小米手環8 Pro。全新仿生四足機器人CyberDog 2,作爲發布會“One more thing”登場。
小米MIX Fold 3,可以說是典型的“突破認知”的新產品。
小米MIX Fold3折疊屏,已經成爲手機廠商競爭的主战場,許多折疊屏手機紛紛追求輕薄性。但是,僅僅靠輕薄就能打動用戶了嗎?
這是一個認知上的問題。
從一开始,小米MIX Fold3就打破固有的產品認知,用“既要又要”的理念,追求兼具極致折疊和全面旗艦體驗。認知的打破、理念的實現,最終還要實打實的、全方位的技術來實現。小米MIX Fold 3就深度融合了小米在結構、材料、芯片等跨學科、多領域的能力沉澱,不僅延續了輕薄基因,而且創造出全面的旗艦體驗。
輕薄全能,或將重新定義折疊屏下半場的全新標准。
新產品之外,最讓《一點財經》感興趣的,其實是小米的新科技战略,因爲裏面折它對於時代、產業和用戶體驗的“突破性認知”。
面對新一輪產業與技術變革,以及基於對未來的思考,小米宣布進行科技战略升級,公布了自己的科技理念:
選擇對人類文明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堅持長期持續投入。
你會發現,小米的視角變得更廣闊和長遠了。
因爲,一方面“人”才是科技的原點。小米等科技企業的探索,不僅要對人類現在的生活有價值,更要對人類未來的創造、進步和發展有價值,自身也會摘取紅利果實。
另一方面,在不確定性較多的時期,放眼長期能夠緩解當下的焦慮,穩住壓艙石,更容易穿越周期。小米沒有用短淺的眼光謀求一時之利,其實是種聰明的選擇。
世界上只有一條護城河,就不斷地瘋狂地創造長期價值。正如雷軍在演講中所言:“我們着眼長期價值,堅持長期投入。只有這樣,才能構建核心競爭力和護城河,才能真正成爲一家偉大的科技企業。”
當然,技術上的長期主義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考驗着企業的耐心和魄力,能不能堅持、敢不敢大手筆投入。
從小米過往的表現來看,其一直在踐行着長期主義。自2017至2022年,小米研發投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8.4%。
往後看,預計小米2023年全年的總研發投入將超過人民幣200億元,2022-2026年將總計超過1000億元。
過去的長期主義在發揮效力,未來的長期主義在進行當中。新的“認知突破”背後,小米真的變了。
“新小米”背後的源動力
企業認知的突破,往往需要企業家來主導和推動。
因爲作爲企業的掌舵人,他們的站位更高,視野更廣闊,更能夠在“突破認知”這條路上走在前面。
雷軍表示,自己的人生經歷過幾次關鍵成長,每一段經歷、每一次蛻變,都是一次認知的突破,更是一次關鍵的成長。如果沿着雷軍的人生軌跡一路尋覓,你會發現小米今天的變化並不意外。
因爲,雷軍本身就是“突破認知帶來真正成長”的代言人。
早在雷軍在武大的求學期間,他想兩年修完大學所有學分,這意味着大量課程必須自學,自學遇到不懂的地方很痛苦。
後來雷軍發現,知識不全是线性的,大部分是網狀的,知識點之間不一定有絕對的先後關系;前面內容看不懂,跳過去,並不影響學後面的;後面的學會了,有時候更容易看懂前面的。
求學路上的認知,在一步步突破。後來的創業之路,繼續延續了這種突破。
由於“三色公司”的創業失敗,雷軍發現辦公司太不容易了,光有技術是不夠的,還有太多東西要學,尤其是商業方面的基本功。
小米的橫空出世,給傳統的手機廠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然,近幾年智能手機行業的增速放緩,也給小米帶來了壓力,打破認知重新挖掘增量是必然選擇,而高端化正是必經之路。
近年來,各大國產手機廠商都在高端市場上加碼布局,這既是一場關乎生死的硬仗,也是一場長跑。在高端化之路的探討過程中,小米內部爆發了史上最激烈爭論:做高端太難了,能不能不做?小米品牌能做成高端嗎?
雷軍清楚地意識到,高端是小米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他堅持說服大家:“無論有多難,我們一定要堅持使用小米品牌做高端。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我們在技術上尋求突破,贏得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做難而正確的事,用倒逼來實現前進,雷軍帶着團隊一次次打破認知。最後的結果也相當出色,小米13在高端化上打出了漂亮的勝仗。調研機構數據顯示,在2023年Q1季度全球手機400-599美元暢銷機型TOP20上,小米13排在了第三名,銷量達到了110萬,僅次於蘋果,超越了三星。僅僅一個季度就拿下優異成績,可見小米13在高端市場上的高人氣,也側面反映出雷軍“突破認知”的战略正確性。
《重新理解企業家精神》一書中,企業家是帶領企業成長的關鍵,他們之間比拼的是對市場風險的預測以及對機會的捕捉能力。
洞察力,是企業家精神的第一要素。它不是在給定優勢條件下求解,而是改變約束條件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認知突破的表現。
從雷軍過往的經歷來看,他完全擁有企業家精神的特質。這也是小米如今能夠突破認知,持續進化的關鍵。
持續攪動變局的AI
面向未來,小米還在持續變化當中。
對於新的科技战略,這次演講上雷軍披露了升級的四個關鍵路徑與原則,即:
深耕底層技術,長期持續投入,軟硬深度融合,AI全面賦能。
雷軍曾說,技術創新是小米生存和發展之本。創業13以來,小米在技術上持續布局,科技實力也在不斷提升。
目前,小米的技術研發布局已進入12個技術領域,包括 5G 移動通信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能,同時基於智能制造,進入機器人、無人工廠、智能電動汽車等,總體細分領域達99項。
專利,是檢驗企業技術能力最直觀的指標之一。國產手機廠商曾被外界詬病自主能力弱,但實際上情況已經大大改觀。在知識產權方面,截至今年3月31日,小米全球授權專利數已超3.2萬件。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5G標准必要專利聲明有效全球專利族企業排名,小米專利族佔比4.1%,首次進入全球前十。
接下來,小米的“技術主角”將會是AI。
隨着今年ChatGPT在 全球掀起AI熱潮,全球科技界基本形成一個共識:
AI是未來最關鍵的生產力。
雷軍也在演講中表示,AI是未來的生產力,也是小米長期持續投入的底層賽道之一。
除了生產力提升,AI還將給相關企業帶來資本價值上的提升。高盛分析師預計:“在未來10年裏,AI技術每年可以將生產率提高1.5%,單此一項可能使標普500指數成份股公司的利潤在未來十年增加30%以上。”
優秀的企業,不是等到未來到來的時候才進行,而是在浪潮湧來之前就开始。在布局AI這件事上,小米已經在提前布局,而且在走出自己的路徑。
針對“軟硬深度融合、AI全面賦能”,小米將其概括爲一個公式:(軟件×硬件)。今年4月,小米組建了AI大模型團隊,目前已經有了一些應用嘗試。其中首個應用就是將智能語音助理小愛同學升級了大模型版本,並开啓邀請測試。
小米的大模型技術布局思路,並非一开始就廣撒網,而是將“輕量化、本地部署”作爲主力突破方向。其考慮的是,優先在手機上實現端側跑通,這樣能讓每個手機用戶更快、更好地在手機上使用大模型,享受技術紅利。
當然,這背後需要強勁的技術能力做支撐,而小米的表現也不俗,其60億參數的自研大模型在C-EVAL權威榜單上取得同參數量級排名第一,在CMMLU中文向大模型取得排名第一。
面對整個AI浪潮,小米顯然不僅滿足於大模型,而是有更大的野心,其准備將AI能力嵌入到全部業務线裏,爲業務和裝上“超級大腦”。
眼下,小米AI的技術能力目前已經覆蓋了視覺、聲學、語音、NLP、知識圖譜、機器學習、大模型、多模態等衆多方向,並全面賦能了從手機、汽車、AIoT、機器人等多個業務板塊。
科技企業的競爭,更深次是人的競爭。要超過對手,在人才的培養、團隊的組建上就必須足夠出色。自2016年組建AI團隊以來,小米人工智能團隊經過7年6次擴展,人員規模已達3000多人。
可以說,突破認知是科技企業的軟實力,技術是硬實力,二者缺一不可,小米兩手都在抓,從而走在持續進化的路上。
結語
當你順應了浪潮,你就是一股強大的浪潮。順勢而爲的小米,也在形成一股強大的勢。
隨着科技战略的升級、AI大模型、仿生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的深入布局,一個“新小米”正在持續進化當中。
它也給科技行業帶來一個價值啓示:認知突破、死磕技術,才是最寶貴的企業財富。
歡迎在留言區評論。我們會在每周留言點贊前三名(統計周期爲7天)的評論中選出1位網友,送出德魯克管理書籍套裝一套。
原創文章轉載、進群,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值班編輯”。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重新認識小米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