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數位高管離職後,禹洲集團權力中心再添變數。
6月24日,禹洲集團公告稱,創始人林龍安因工作安排調整而辭任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董事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董事會薪酬委員會及董事會提名委員會成員,即日起生效。
林龍安妻子、禹洲集團執行董事郭英蘭“臨危接棒”,獲委任爲公司主席、首席執行官、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薪酬委員會成員及提名委員會成員。
“郭女士於房地產开發以及財務管理領域擁有逾24年的經驗,曾任廈門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的常務理事。此次管理層的變動,對公司的日常運營管理沒有任何重大不利影響。”6月25日,禹洲集團品牌方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掌門人”退位
郭英蘭於2009年10月9日獲委任爲禹洲執行董事,自1997年4月加入禹洲以來,郭英蘭曾在禹洲多家附屬公司中擔任董事長、董事及總經理等職務,主要負責公司財務、資金及審計工作。
自禹洲集團成立以來,郭英蘭一直陪伴在林龍安身邊,共同經營這家房企。
一名接近禹洲集團的知情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由於此前有銀行工作經驗,過去幾年在禹洲集團衝擊千億的過程中,郭英蘭曾多次爲禹洲集團找來重要融資,是禹洲千億發展史的重要功臣。
禹洲爲典型的家族企業,高管人士多爲林龍安親屬。時代周報記者注意到,除郭英蘭外,禹洲還有不少“林家人”的身影。
林龍安的妹夫林聰輝,現爲禹洲集團執行董事、副總裁,主要負責質量控制、預算編制、審批及審查等事務。而林龍安的胞弟林龍智,此前負責公司行政後勤工作,已於2017年6月辭任。
房地產下行周期,高管離職並不罕見,但創始人辭任卻鮮有先例。復盤禹洲人事變化可知,“林家人”漸漸淡出管理層早有跡象。
2021年年末,林龍安與郭英蘭之女林禹芳,以“專注禹佳生活服務的管理工作”爲由,從禹洲執行董事的座位上退任。短短半年後,林龍安也匆匆離去。
禹洲品牌方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辭任公司的主席和首席執行官後,林龍安將能抽出更多時間和精力進一步履行其社會職責。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郭英蘭走向台前,更像是“臨危受命”。這場權力交接過後,禹洲仍需面對即將到期的高額債務以及高速擴張後遺症。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10億美元債壓頂
2020年,禹洲實現1049.67億元全口徑銷售額,正式踏入千億房企陣營。2021年,禹洲實現合約銷售金額約1050.2億元,累計實現收入270.71億元,按年上升160.01%,“三道紅线”全部綠檔,年末账面現金175.20億元,現金短債比達1.25倍。
好景不長。進入2022年,這家千億房企多次爆發流動性危機。
1月12日,禹洲發布公告稱,已就即將到期的兩筆共計剩余本金約5.8億美元的優先票據發出了交換要約,同時對剩余所有的12筆優先票據提出了違約項修改,並於1月20日獲得了本金4.7億美元債權人的同意,以及全部違約項修改的必要同意。此後,優先票據剩余未交換的1.05億美元債觸發了違約,至今仍有近4000萬美元的債務問題未解決。
3月初,禹洲再次發布公告,並“懇請所有債權人不要採取任何可能不利於實現上述整體解決方案,破壞公司穩定性的激進法律行動,公司期望與所有債權人保持對話,懇請所有債權人協助公司積極推進討論方案。”
數日後,禹洲由於未能支付2023年到期的8.5%優先票據利息2125萬美元,構成違約事件。3月31日,禹洲構成2024年票據、2025年票據II、2026年票據II三支美元債項下的違約事件。
5月31日,由於未在寬限期屆滿時兌付2023年到期票息6%優先票據、2024年到期票息8.375%優先票據、2023年到期9.95%綠色優先票據的利息,禹洲再次構成違約。此外,禹洲未兌付優先永續證券806萬美元的款項,已構成以上票據和證券下的違約事件。
截至目前,禹洲共存續美元債13只,存續規模56.75億美元,其中將有超10億美元債於一年內到期。
經營與融資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公司外聘高管亦抽身離去。3月7日,禹洲集團副總裁張巖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不再擔任集團副總裁職務。
在年初發布年報時,禹洲集團曾表示將積極作爲,始終堅持“三保”“三穩”的經營策略,落實精細化管理,保銷售抓回款,積極管理現金流。
但從銷售數據上看,想要通過賣房“回血”仍然難以解決短期的流動性壓力。
2022年5月,禹洲集團僅實現合約銷售額29.11億元,同比下滑71.7%。此前,2022年禹洲集團的銷售額已經連續4個月呈現下滑趨勢,由1月的45.2億元下滑至4月的26.1億元。前5個月累計實現合約銷售額169.17億,同比下滑59.3%。
面對高額債務和乏力的銷售,郭英蘭如何帶領這家千億房企走出困境?
編輯 劉婷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巨額債務壓頂,老板娘臨危受命,這位千億房企創始人爲何交棒夫人?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