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非遺 就是這么“潮”
1年前

IT時報記者 潘少穎

時尚彩妝復刻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贏得海內外消費者的青睞;運動品牌植入刺繡元素,搖身變爲時尚青年搶購的潮品;600多歲的故宮挖掘宮廷文化,“的心意”月餅、宮廷色口紅等刷爆年輕人的朋友圈……

如今,點开直播間,天南海北的主播介紹着非遺的歷史淵源、文化故事,用自己的方式保護並傳承着非遺文化。抖音發布的《2023非遺數據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萬場非遺直播,平均每分鐘就有13場非遺內容开播。

珍貴的非遺,是歷久彌新的文化印記,更是美好生活的豐厚滋養。傳統非遺要“活起來”,也要“火起來”,先在短視頻平台上感受一下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吧。

復刻“老祖宗的智慧” 抖音號:山白

伴着鳥鳴、蟲鳴割漆,在雨水滴落的屋檐下制作徽墨,煉煙、取煙,在春去秋來中等待洗煙,在蟬鳴秋意中,陰幹、和膠、打墨……7月10日,抖音號“山白”發布了一條關於古法徽墨的制作視頻,獲贊超過824萬,累計評論超42萬條。據說,爲了這條視頻,“山白”用時近兩年,從割漆开始,最終制成了價比黃金的徽墨。

“山白”不是第一個用古法制作徽墨的博主,但在抖音上,“山白”的古法徽墨視頻獲贊數最高。視頻一开場,就是正在割漆的“山白”,他熟練地在幾棵環抱粗的漆樹上劃开一道口子,用貝殼接住流出的汁液,再倒到竹筒裏,不斷重復。隨後,“山白”开始混合桐油、豬油,進行煉煙、取煙。視頻中,雨水順着屋檐淅瀝瀝地落下,“山白”用羽毛一個個從碗中掃下收集到的油煙。取煙之後是洗煙,將收集好的油煙倒入清水中攪拌,靜止一夜後,把表層的輕煙撈出,蓋上鬥笠,陰幹一年。當煙去掉了“火氣”,就可以攪拌成墨團,爲打墨做准備了。一聲聲的捶打聲、一陣陣的蟬鳴聲混合着汗水滴落的聲音,等到墨條壓好,掛晾半年,描金上蠟,徽墨才算制成,可謂“一兩黃金一兩墨”。有網友留言:“這才是中國國寶。”

八寶印泥、毛筆、竹紙等文房用具,胭脂、香水、口脂、散粉等化妝工具,筷子、馬兒板凳、竹鍋刷等生活用品,這些東西的制作過程通過“山白”的視頻一一還原,他的視頻和李子柒的視頻頗爲相似,通過復刻非遺技藝,還原古法制作技術。

“山白”的作品既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鄉村勝景,更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逸之趣,但更重要的是,“山白”視頻的核心主題就是復刻“古代老祖宗的智慧”。這些復刻視頻不僅畫面幹淨,滿是山水田園的美景,就連聲音也非常純粹,沒有復雜的配樂,只有菜刀砍到竹子上的聲音,抑或是山泉滴落在瓷杯中的聲音……或許,就是這份純粹,讓中國的非遺文化更顯浪漫和藝術。

拍出非遺古風“大片” 抖音號:彭南科

千條溪水萬條溝,處處分支處處流。這是湖南湘西,在一片農田裏,一個男人正在割樹皮、在河邊衝洗晾曬,又打成細密的條絲,用手一點點編織……這一制作蓑衣的畫面被記錄進抖音,吸引了超過4000萬人觀看,穩穩“出圈”,再現了“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情調。

這個男人叫彭南科,湖南湘西古丈縣人,做過16年媒體攝影記者,2014年辭職經商,在湘西經營一家臘肉加工廠。在他的抖音頁面上,標注着一個“鄉村守藝人”的標籤。

今年48歲的彭南科去年5月才开始入門短視頻,主要拍攝非遺農耕用具。僅一年多時間,56個視頻,就收獲了近330萬粉絲,“留住農耕技藝和非遺文化”,讓石磨、曲猿犁、碓臼等漸行漸遠的傳統農具像蓑衣一樣在短視頻中“復活”,是他的初衷。

出現在彭南科視頻裏的非遺用具通常工序煩瑣,需要安靜的場景與心境,以慢工、細活的方式進行制作,這樣的心境也讓粉絲可以沉浸在精細的畫面與舒適的配樂裏。古老而低調的非遺文化與農耕技藝,也吸引了衆多“90後”“00後”。但粉絲不知道的是,在了解及制作這些非遺用具的過程中,失敗是家常便飯。查資料、看視頻教程還不夠,彭南科要四處尋訪老師傅,安徽、湖北等地方他都去過,通常一個晚上要开幾百公裏的路。

除了更高程度地還原非遺用具的“精髓”,彭南科還會在視頻裏展示湘西獨特的“味”。在農歷新年到來前,他按照湘西的風俗,做臘肉,打餈粑,記錄鄉村非遺春節民俗。比如爲了在農歷新年到來之時,喝上自家釀的酒,提前半年,彭南科先到酒廠、小作坊找老師傅,一家一家求教,等到流程掌握得差不多了,开始種高粱,進入酒的制作環節後,又开啓了泡、蒸、加料、發酵等一系列步驟,春節前,把發酵好的小曲酒放到容器裏,开始蒸餾,這是小曲酒制作的最後一步了。最終釀酒的過程濃縮爲了一條幾分鐘的視頻,但就像一部非遺古風“大片”。

承載着幾代人的鄉愁和民間文化印記,以濃鬱的“煙火氣”,展示着非遺的風採。

“老戲新唱”掀起“秦腔國潮” 抖音號:秦腔張晶琪

紅大褂黑馬甲,標志性的小胡子和墨鏡,一張口濃濃的眉戶腔調,搭配的歌詞卻是《忘情水》,“啊……給我一杯忘情水,換我一生不流淚”,不一樣的腔調立馬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秦腔張晶琪”直播間,正是因爲這種反差,讓這個“95後”小夥火了。

看看張晶琪的簡歷,1996年出生,渭南人,6歲开始跟着VCD學唱秦腔,由於換聲期比一般人長,練習也更爲艱難,曾爲練嗓子在食堂裏撿別人喫剩的雪糕棒咬在嘴裏練功,掌握發力訣竅。五年坐科結束後,進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拜秦腔藝術家譚建勳爲師。

“秦腔張晶琪”直播間最大的特色就是,把耳熟能詳的流行曲的歌詞改編到秦腔現代戲曲調裏,這個創意源於觀衆的一句“秦腔還是太古老了,感覺有些遙遠”,張晶琪开始思考:如何借助短視頻平台,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愛陝西傳統戲曲?於是,他开始嘗試“歌詞套曲”。

沒想到“老戲新唱”大獲成功,讓張晶琪找到了推廣秦腔的“流量密碼”。最多一次直播同時在线人數3800人,場觀達20萬人。有同行調侃:“劇場一場只能坐500人,你直播一場,頂上我們一群人演一禮拜的觀衆。”現在,“秦腔張晶琪”直播間的粉絲超過11萬,獲贊數接近33萬。

時間回到三年前,2020 年張晶琪發現,有些同行在抖音上發布秦腔唱段的視頻,圍觀粉絲不少。2022年4月,張晶琪开了自己的第一次秦腔直播。因爲完全沒有經驗,張晶琪不好意思和粉絲們互動,只能拿出看家本事拼命地唱,雖然觀看人數才20個,但讓他愛上了這種感覺。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秦腔的魅力,在於它不同的唱法、技巧、配樂、語言和戲劇上都有其獨特的特點,是古代絲綢之路上諸族音樂文化交流的結晶,但是秦腔文化面臨的衝擊也是非常現實的。在直播間,張晶琪經常向粉絲介紹秦腔這一古老劇種以及各種相關的戲曲知識。

張晶琪最大的愿望是,能邀請一些秦腔的“台柱子”,帶着抖音上的粉絲們,唱遍西北五省,把秦腔公益演出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出圈”的非遺 就是這么“潮”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9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