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港股IPO的“縮水”與“轉折”?
1年前

提及近幾年的港股市場,投資者最大的感受應該是慘淡。

從2020年到2022年,恆生指數連續下跌,一年比一年跌幅大。進入2023年後,這一趨勢亦未明顯扭轉,截至發稿,恆生指數年內跌超8%。

來源:富途 

隨之,港股市場亦難以避免地面臨流動性大幅下滑的窘境。今年以來,港股多個交易日的成交額不足800億港元,日均成交額在1100億港元,這一數字已與美股單只股票英偉達的日均成交額(折合約1162億港元)相當。

相似的慘淡情況,也出現在港股新股市場。

先沿着時間线來看,2020年,港股IPO數量146個,融資規模3960億港元;2022年,港股IPO數量90個,融資規模1046億港元;2023年1-8月,港股市場累計37只新股上市,募資總額略超200億港元僅爲2022年同期34.5%

再對比其他市場來看,同在2023年1-8月,美股市場累計165只新股上市,募資總額約161億美元;A股市場累計243只新股上市,募資總額超3000億人民幣。

當然,筆者並非完全否定港股市場,或是持有悲觀論。恰恰相反,筆者看來隨着港股不斷觸底、推進改革等,終究要從逆勢轉化爲順勢,而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認清暫時的困難,並把握住積極的邊際變化。不妨具體聚焦港股新股市場展开探討。

暫時困難:當下,IPO估值或難以准確反映基本面

究其本質,對於當下的港股新股市場而言,困難核心體現在流動性窘境容易造成估值難以准確反映基本面。

具體來講,在港股流動性有限的大背景下,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申購新股的熱情不高,進而影響新股的定價等,發行新股的企業可能會面臨一定估值壓力。相對應的,甚至可能出現企業通過折價保發行。據LiveReport大數據統計,上半年港股新股中共23家有上市前估值數據,折價發行的有6家,佔總數的26.09%。

聚焦香港IPO市場主力之一的新經濟公司,亦面臨這樣的處境。中泰國際策略分析師顏招駿早前表示,“從投資價值角度看,新經濟公司現階段IPO也難以取得高估值。”

同樣,如果從相反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企業此時仍能獲得市場青睞,也無疑證明其基本面的優質,值得進行深入的研究。

邊際變化:破發率大降,一衆優質企業准備登陸

一方面,如上文提到港股正在推進改革,消息面上,最近數周港交所與主要銀行在定期會議上重點討論如何刺激港股交投的措施,包括降低股票印花稅,以及改進衍生品的設計等,香港特區政府亦官宣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提交改善建議;另一方面,市場端的表現已經率先反映出改善趨勢。

上半年整體來看,根據Wind數據,港股上市的新股中有15只股上市首日即破發,破發率達48.4%。而實際上,6月單月,在港股上市的新股首日收盤無一破發;從6月至今,保持了零破發景象

當下,准備登陸港交所的優質企業數量也在增多,綜合反映新股市場回暖。

截至目前,據筆者統計,本月港股至少有望迎來4新股上市,包括已成功上市的宜明昂科-B,以及已开啓招股的途虎養車、樂艙物流、友芝友生物,同時第四範式、東軟熙康等企業已通過聆訊,不排除加快登陸港交所的可能。

此外,快遞、出行服務以及新消費等行業的多家優質企業或在備战港股。例如,順豐、極兔、菜鳥、嘀嗒出行、如祺出行、T3出行、毫末智行,以及滬上阿姨、茶百道、古茗等均在這份“名單”中。

多家機構亦表達了對香港新股市場全年表現的樂觀預期。

對於2023年全年,德勤預測港股將會錄得接近100只新股融資大約1800億港元,優化股票互聯互通、科技公司分拆上市、中概股上市、全新的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以及國際公司來港上市將會爲推動因素。

畢馬威維持香港全年IPO募資金額1800億港元、上市新股90只預測不變。畢馬威認爲,目前三大條件能夠帶動香港新股市場回暖,包括上市申請數量多、特專科技企業有望上市、大型企業有分拆業務上市的計劃。據其分析,有約110間公司正在排隊等待上市

同樣據此,接下來的三個多月的時間,港股新股市場可能完成IPO募資金額約1600億港元,這一數字超過2022年全年,以及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的一半,迎來超50家新股上市。由此不言而喻,港股新股市場大概率已觸底而迎來轉折,甚至有機會掀起新一輪熱潮。

當然,至於這一論點能否真正兌現,答案還需要時間來揭曉。各位新股投資者可持續留意市場的變化,我們也會密切跟蹤這一趨勢的演進。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如何看待港股IPO的“縮水”與“轉折”?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97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