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利雅得/昆明9月18日電 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17日在沙特利雅得舉行的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審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
首個“茶”主題世界文化遺產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公元10世紀,布朗族先民遷徙至景邁山,發現和認識野生茶樹,利用森林生態系統,與後續來到的傣族等各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歷經千年的保護與發展,形成這一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獨特文化景觀。
被山林與茶園環繞的景邁山翁基古寨一景(無人機照片,9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典型代表,由5片古茶林、9個古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護林共同構成,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人與自然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景邁山翁基古寨的布朗族民居(8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17日的會議決定認爲,“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符合世界遺產標准,這一獨特的古茶林保護管理體系充分尊重當地氣候條件、地形特徵和動植物種群,實現了對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展現了山地環境下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人民對自然資源互補性利用的獨創傳統。遺產構成要素中的村寨與傳統民居建築在選址、格局和建築風格方面,也體現了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利用。
3月25日,景邁山茶農前往古茶林准備舉行祭拜儀式。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填補了《世界遺產名錄》中‘茶’主題項目的空白,生動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傑出成就,彰顯了中國在世界茶葉起源、種植、貿易和茶文化傳播領域的主導地位。這個項目也是‘活態’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案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會議現場說。
體現中國智慧受好評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目前的考古發現顯示,中國古人栽培茶樹的歷史可追溯至6000多年前,隨後茶的種植、飲用和茶文化從我國相繼傳到鄰國,並逐步走向世界。
4月19日,當地村民在景邁大寨古茶林採摘春茶。新華社發(盧磊 攝)
李群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體現尊重自然、保護山林的樸素生態倫理思想,蕴含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傳統農耕知識體系。景邁山上及周邊地區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漢族等各民族友好相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這裏所產的茶葉通過茶馬古道走出國門,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鑑、合作共贏,具有突出的和平性。
9月17日,在景邁山翁基古寨,人們圍着篝火跳舞慶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埃內斯托·奧托內·拉米雷斯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又有一個來自中國的遺產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得到了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和咨詢機構的好評。“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入選顯示了中國政府對遺產保護的關注和參與程度。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這個中國遺產棒極了。”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總幹事辦公室高級主任約瑟夫·金告訴新華社記者,他曾經打卡過不少中國的美麗景點,但這處遺產還沒有機會參觀,非常希望未來能去。
在景邁山大平掌古茶林,一位傣族姑娘在直播賣茶(9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李群說:“中國將在加強規劃、應對氣候變化、鼓勵村民參與、規範旅遊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確保‘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突出普遍價值永續傳承,並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承擔更多責任,爲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策劃:馮俊揚 吳中敏 王長山
監制:蔣國鵬 閆珺巖
記者:胡冠 王海洲 王昊 何春好 張旻曦 趙智欽 施雨岑 楊湛菲
視頻:沈浩洋
編輯:劉健 陳丹 王豐豐 王申 淡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這個文化景觀申遺成功 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9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