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對人權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挪威學者用一個漢字舉例
11個月前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範凌志 劉欣】當地時間9月20日,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意大利羅馬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的“2023·中歐人權研討會”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爲“現代化與人權文明多樣性”。在主題發言環節,挪威弗洛恩市前市長、保守黨議員、易知基金會創始人索爾·維斯特比從文化角度來分析中西方對人權認知的差異,他以一個漢字“安”舉例,中國很多城市名都有“安”字,意味着“家中的和平”,“‘安’,上面一個屋頂,下面的‘女’字代表婦女,所以(中國人希望的)和平是在各家各戶中存在着的。”

  “在西方,人們普遍更追求個人自由,如個人權利、經濟、言論、性取向等等。個人的自我利益通常排在首位,一切都圍繞着‘我’展开。越來越經常聽到的口號是‘這侵犯了我的權利’。個人的自我和‘我’的利益通常被看得比其他人、社群和國家更重要。”維斯特比說,而中國的文化建立在家庭結構之上,儒家思想的孝道原則深深根植在人們的基因中。傳統上,家庭是社群的一部分,而社群則逐漸擴展成爲一個更大的大家庭,最終構成“國家”。這也解釋了爲什么中文裏“國家”可以理解爲“國家大家庭”,在這種文化中,集體通常被看得比個人更重要。

  維斯特比舉例稱,人工智能和5G被認爲是一場工業革命,“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和中國是如何不同的看待其中的可能性的,西方更爲關注終端用戶、個人消費者,而中國更爲關注研究創新生產线等等方面的付諸實踐,這會產生更高的質量、更快的生產時間,而且降低生產成本,首先是國強,然後中國人才能強。”

  “今年,一支中國足球隊參加了在挪威舉辦的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足球錦標賽。在我參與准備工作時,主辦方提出了一個要求,需要3000個眼罩。我聯系了在北京的合作夥伴,由於比賽只有幾周的准備時間,成本成了一個問題,所以傳統的運輸方式被排除在外。我以爲他們可能會把這些眼罩放在大箱子裏作爲額外的行李。但她立刻回答‘每人大約要扛180個眼罩(總共有16人參賽)’。她不僅在腦海中迅速進行了計算,而且本能地把任務分配給了團隊中的每個人。我在思考個人的自我利益,而她在考慮社群。”

  維斯特比在現場展示了一張世界地圖,他表示圖中顏色越深的地區個人主義氣氛越濃,“我們看到是長期的自我控制和短期的自我放縱,所有的文化都有存在的道理,聯系到人權(的認知)也是一樣。”

  “8月份訪問中國的時候,雖然我不懂中文,也看不懂其他的中文標識,但是我學到了一個漢字‘安’,西安、雄安這些城市的名字裏都有‘安’,意思是寧靜、安全、和平,‘安’字上面是一個屋頂,下面的‘女’字代表婦女,所以(中國人希望的)和平是在各家各戶中存在着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中西方對人權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挪威學者用一個漢字舉例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99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