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供應鏈十年浮沉:洋班主任和它的中國學生們距離 iPhone 14 系列發
2年前
蘋果供應鏈十年浮沉:洋班主任和它的中國學生們
距離 iPhone 14 系列發布還有兩個月,蘋果供應鏈卻已提前進入高速運轉。
富士康 iDPBG 事業群消息,自 7 月 18 日起,富士康鄭州廠區新入職者返費最高達 10000 元," 錯過這周,再等一年 "。
供應商積極備战,只爲配合好蘋果的新品發布,一如過去 10 年那樣。
" 新產品在每年 9 月發布,大概 4、5 月就會迎來一個小高峰,6、7 月是一個大高峰,峰值最高點還是 9 月發布前爲鋪貨做准備的時候,節奏非常快。" 爲蘋果提供包材的供應商主管劉曉藝(化名)介紹。
爲蘋果供貨是門好生意嗎?10 年前,答案顯而易見,iPhone、iPad、iMac 等明星產品巨大的出貨量,給供應商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近兩年,供應商們似乎不再那么肯定。
蘋果對產品要求嚴苛聞名業內。據劉曉藝描述,蘋果對良率要求尤其高,採用大數據監控,包括各個設備上實時的溫度、氣壓,要跟每一個產品綁定,大數據會跟蹤產品爲什么會發生不良。
有蘋果供應商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給蘋果幹活就得時刻繃緊神經,一旦放松下來,就有掉隊風險。
眼下,蘋果的訂單依然龐大且穩定,供應商卻开始出現 " 增收不增利 "" 股價震蕩 " 等表現。
高壓之下,一個頗爲矛盾的現象出現:一方面,中國供應商想擺脫大客戶依賴症,嘗試在新能源汽車、AR/VR、光伏等領域尋找第二增長曲线;另一方面,中國供應商又樂於跟蘋果做生意,在整個供應鏈中的數量佔比呈增長態勢。
蘋果披露的 2020 年主要供應商名單顯示,前 200 名供應商裏,中國廠商共有 96 家,佔比近半。要知道,在 2012 年蘋果首次公布的供應商名單中,有 156 家公司入選,其中只有 8 家中國公司上榜。
商業世界不談感情,只看利益,看似矛盾的表象之下,蘋果與供應商長期保持着相互依存、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
當競爭變得殘酷,下一個 10 年,這種合作關系還會持續嗎?可能每家供應商的回答都有所不同。
蘋果生意難做
在手機行業,一直流傳着 " 蘋果喫肉,供應商喝湯 " 的說法。
" 跟着蘋果這樣的企業做事,永遠沒有什么輕松的時刻,當你感覺輕松時,說明你已經掉隊了。" 據說早年間,喬布斯在台上發布新品,大獲成功天下驚,聚光燈不停閃爍之際,觀衆席就有供應商的老總在失聲痛哭。
由此可見,供應商們吐槽蘋果生意難做,是多年高壓下的肺腑之言。最新的掉隊事件,就發生在去年。
2021 年 3 月,歐菲光通過公告確認,收到境外特定客戶通知,特定客戶計劃終止與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採購關系,該特定客戶即爲蘋果。
過去 10 年,中國的蘋果供應商規模體量越來越大,但部分企業組織、流程、信息系統的能力,趕不上業務發展的需要。
蘋果對供應鏈的重塑,對不少企業衝擊巨大,尤其那些將蘋果視爲單一大客戶的企業,因沒有跟上節拍而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
藍寶石屏幕供應商 GT Advanced Technologies(下稱 "GTAT")便是如此。2013 年 10 月,蘋果與 GTAT 達成合作協議,約定由 GTAT 爲其供應藍寶石材料,並分四期支付 5.78 億美元預付款。
據報道,合作期間,蘋果一直在改變藍寶石的產品規格,甚至嚴苛地縮減生產成本,但 GTAT 需要在規定時間內生產出大量高良品率的藍寶石屏幕。最終,GTAT 因不堪重負而關停廠房。
同樣的劇情,還發生在觸控屏幕生產商勝華科技身上。勝華科技曾是全球第 2 大觸控面板廠,也是 iPhone 4 最大的觸控屏供應商,但在研發 iPhone 5 時,蘋果开始採用新型內嵌式觸控屏幕技術(In-cell)。
勝華科技沒有跟進該技術,還在重資產投資擴建生產线,因而背上沉重債務負擔,在整個觸控顯示屏行業產能過剩嚴重時,率先倒下。
" 蘋果非常關注產品的良率,如果新技術是由蘋果提出,它會扶持你,一直用訂單喂着你,直到你把這個技術做成熟,他就會考慮導入一個競爭對手來平衡你。" 李源說道。
觸控屏幕制造商宸鴻曾爲 iPhone 與 iPad 生產屏幕,後來蘋果推行多供應商策略,將訂單分散到夏普、東芝、LG、三星等供應商。
" 一家爲供應主力廠商,另外一到兩家隨時替補,蘋果永遠會爲自己准備好一個水平不差的 Plan B。" 一名手機行業分析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與此同時,蘋果會與供應鏈相關廠商籤訂排他性的技術和產品協議。如 iPhone 的觸摸屏,蘋果在供應商建廠時投入巨資,买斷產能 6 到 36 個月,阻止競爭對手及時买到同樣高技術的觸摸屏。等觸摸屏成爲大衆商品,競爭對手可以購买,蘋果又利用早已談好的合同,拿到供應商的優惠價。
供應商不想 " 叛逃 "
常年高壓下,供應商難免對蘋果有所埋怨。近兩年,產業鏈企業擺脫蘋果依賴症的聲音漸大,今年以來,更有媒體指出,中國蘋果產業鏈企業出現 " 叛逃 " 跡象。
事實果真如此嗎?蘋果供應商名單中中國企業的數量,或許可以較爲直觀地回答這一問題。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2016-2020 年(不包括 2019 年)蘋果公布的前 200 名核心供應商,中國企業分別爲 73 家、85 家、86 家、96 家。
" 如果以時間爲橫軸,以中國廠商所佔比例及行業的含金量爲縱軸來看,過去 10 年裏,早期只有少數以富士康爲代表的 FATP(最後試驗裝配和包裝)成爲蘋果的一級供應商,以及以台系企業爲代表的二級供應商。"
2012 年,蘋果首次公开的 156 家主要供應商名單,安潔科技、環旭電子、比亞迪、瑞聲科技、昆山長運、天津力神、藍思科技、蘇州面板電子 8 家中國企業上榜。
此後,國內企業陸續加入蘋果供應商行列,它們不只是成爲原有供應商的替代者,在品控和研發等方面也具備優勢,慢慢從相對低端的組裝、五金件加工,進階到技術含量更高的傳感器、模組等部分,甚至开始與蘋果聯合开發產品。
" 技術大致分爲兩類,一種是創新技術,一種是復制技術。從 0~1,這是研發做的事情,從 1~100,這是工藝做的事情,在這兩點上,蘋果都比較領先,對供應商的要求也高。"
" 比如,現在 iPhone 14 還沒上市,但所有的供應商都已經在圍繞 iPhone 15 走怎樣的技術路线,用什么樣的生產工藝,展开新一輪的調研和可行性分析。"
重管理、輕淘汰策略
供應商們何以一面吐槽蘋果,一面又不愿真正離开?
我們可以@用 " 班主任 " 和 " 學生 " 來比喻蘋果和供應商的關系:" 蘋果就像一個不講情面的高中班主任,當他發現某幾個學生掉隊了,會有點恨鐵不成鋼,把掉隊學生的座位往後排,但不會貿然把學生踢出班級。"
蘋果清楚供應鏈的重要。1996 年蘋果前任 CEO 邁克爾 斯平德勒因爲包括供應鏈在內的相關問題被撤職時,媒體對他的評價是:" 蘋果擁有一款大受歡迎的產品,但是卻無法將其交付給顧客,還有什么比這更糟的?"
次年,史蒂夫 喬布斯回歸蘋果,找來在 IBM 和康柏都幹過的供應鏈專家蒂姆 庫克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很多人將蘋果的成功,歸功於史蒂夫 . 喬布斯的技術愿景和設計天賦,但沒有強大的供應鏈做保障,一切可能只是幻影。
@蘋果對供應商採取 " 重選擇、重管理、輕淘汰 " 策略,有專門的團隊對供應商進行全方位評估,一家企業要想進入蘋果供應商名單,並不容易,一旦進入,蘋果也不會輕易將其踢出名單。
熟悉蘋果供應鏈的人士介紹稱,蘋果負責採購和供應鏈的員工非常低調和辛苦,每個月動輒有一半時間在路上,住在上海、深圳或成都,盯着供應商,把一個個細節做好、做扎實,因爲魔鬼出在細節中。
以蘋果的聲學器件供應商瑞聲科技(02018.HK)爲例,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瑞聲科技的蘋果產线上,所有的控制軟件、電腦以及 ERP 系統全都來自蘋果,相關產线的負責人會收到來自蘋果的遠程郵件,指出某一條生產线的某一個地方有點問題,然後由蘋果打开權限,生產线負責人才能去現場查看。
在富士康,蘋果更是投入 2000 多名工程師,有的負責提供技術支持;有的負責溝通協作;還有的負責管理企業,幾乎覆蓋企業所有運行節點。
" 蘋果在利潤的追逐上不是涸澤而漁,對於供應鏈的壓榨也不到敲骨吸髓的地步。”
對於那些需要超前於市場研發的零部件,在供應鏈人士看來,要求雖高,但能夠讓企業以領先市場的優勢實現技術發展,同時,蘋果對單一品類大量採購,供貨穩定且技術超前,無疑是一個優質客戶。
誰陪蘋果再走 10 年
" 產品、研發是拉車的牛,供應鏈是後面的那輛車,供應鏈任何時候都是輔助性工具,離开它不行,但是光靠它也不行。" 一名產業鏈觀察人士總結稱。
過去 10 年,蘋果並未對供應商瘋狂壓榨,那下個 10 年呢?當道路變得泥濘,牛也开始喘着粗氣,駕車人又會作何選擇?
Canalys 發布的新數據顯示,2022 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 9%,手機出貨量已經連續兩個季度下滑。
在國內,手機換機周期從 18 個月攀升至 30 個月," 年輕人爲什么不愛換手機了 " 話題一度引起人們熱議。
面對市場下行壓力,蘋果憑創新突圍的辦法逐漸難以奏效,近幾代的 iPhone 新品常被網友調侃 " 擠牙膏式創新 "" 舊的即新的 "。爲此,蘋果开始通過降價、促銷等方式來拉動銷售。
上半年,電商平台上,蘋果京東官方自營店顯示,降價後,iPhone 13 mini 到手價爲 4599 元起、iPhone 13 到手價爲 5399 元起;拼多多百億補貼後,128G 的 iPhone 13 到手價僅爲 4999 元,比官網零售價整整降價 1000 元。
現在,無論從軟件還是硬件領域,手機行業的創新均已遭遇瓶頸,短期內難再有顛覆式創新。這也是近年蘋果开始橫向拓展,推出穿戴設備、家居產品等的原因。
未來 10 年,當喬布斯的余暉慢慢散去,產品端的創新優勢消失殆盡,行業進入嚴峻的價格战,蘋果卓越的供應鏈管理體系會不會反過來成爲擠壓供應商的利器?
在這方面,供應商利潤縮減已經露出端倪。財報數據顯示,2021 年藍思科技(300433.SZ)實現營收 452. 68 億元,同比增長 22.55%,淨利潤只有 20.70 億元,同比減少 57.72%;立訊精密(002475.SZ)2021 年實現營收 1539.46 億元,同比增長 66.43%;但淨利潤同比下降 2.14% 至 70.71 億元。
今年 6 月,仁寶電腦(2324.TW)已退出部分 Apple Watch、iPad 代工業務。業內人士認爲,仁寶放棄蘋果代工,或與利潤不佳有關。
面對市場壓力,蘋果自身也开始 " 節衣縮食 "。有報道稱,蘋果計劃明年在一些部門放緩招聘和支出增長,以應對潛在的經濟下滑。
如此環境下,中國供應商們不得不爲下一個 10 年做准備,於是便有了富士康、立訊精密下場造車;歌爾股份加碼 AR/VR;藍思科技進軍光伏,長盈精密布局動力電池結構件業務等等……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蘋果供應鏈十年浮沉:洋班主任和它的中國學生們距離 iPhone 14 系列發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