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輕食的頂流是“東北蘸醬菜”?
2年前

距離新元素破產、Wagas被傳收購不到一年,輕食又火了。

根據美團數據顯示,僅在开放堂食一個月後,上海地區輕食訂單同比增加115%,輕食商家數量同比增長10%。

此外,盒馬提供的數據顯示,其沙拉月售高達60萬份,其中中式沙拉上线以後,以每個月翻一番的速度遞增。

從2021年數據來看,其中輕食在一线城市市場規模佔比39.3%,二线城市佔比49.3%。在受到疫情影響的背景下,2020年輕食門店數量增長率仍保持正向,新开5792家,關店3985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經歷市場冷靜階段,也依然有大大小小的餐飲店陸續進場。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輕食”相關企業超過1.3萬家,2021年上半年新增相關企業超過3000家,同比增長75.87%,近十年來相關企業注冊量整體呈增長趨勢。

目前,輕食主要分爲專營類、外賣類以及线下食堂類。

其中專營類包括线上健身品牌定制餐:薄荷健康、超級零、咚喫;线下外賣品牌:沙野輕食、超能鹿战隊、大开沙界、沙綠輕食;线下堂食品牌:gaga鮮語等等。

調研發現,愿意嘗試中式輕食的受訪者高達96.07%。

但消費者對中式輕食也仍有諸多顧慮,例如“中式醬料熱量過高”“搭配是否合理”“目前市面上相關產品太少”。而這些顧慮對於正在興起的中式輕食其實也正是空間和商機。

不過,回想2015-2018年火熱的輕食賽道,在當時至少有10億元的資本湧入,包括輕食網紅鼻祖甜心搖滾沙拉在內,至少10家獨立輕食品牌獲得超千萬融資,但市場的火熱仍然抵擋不住C端的冷清,最後從業者的黯然離場。

換個角度來看,這似乎也給如今的中式輕食帶來了挑战。

一、輕食火了又火

北京的張瑤注意到,這段時間外賣平台上出現很多中式輕食品牌,輕谷屋、簡糖教授、谷稻香……

這些新新品牌,不僅收獲一天好幾百單的外賣單量,在大衆點評等平台上也收獲了一衆好評。和傳統冷食輕食不同,清炒油麥菜、粗糧蝦仁、黑椒牛肉杏鮑菇等熱食成爲了新的招牌菜,被反復推薦。

如今的中式輕食和最开始的西式輕食,最大的區別就是食物溫度的不同,包括部分食品原材料也有所不同。

中式輕食目前使用的原材料分別有魔芋涼皮、雞蛋蕎麥面、輕食粥等,而烹飪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中式輕食的烹飪方式更多是大部分中餐的制作方式。

可以說,中餐的烹飪方式更容易讓人接受,特別是對於不是很能承受生冷食物的人也很友好。

因爲相對於西式輕食的制作方式,標准的中式餐食也可以“輕”而營養,雖然沒有那么洋氣,但喫起來卻可能讓胃腸更舒服,並且在制作過程中減少了大量微生物的污染。

於是,輕食又火了,但這一次是中式輕食。

在小紅書上,關於輕食的筆記已經達到59W篇,其中“中式輕食”也已經達到4400+篇。

從筆記中看,在黑椒蘆筍牛肉、爆炒綠豆芽、清炒茼蒿、時蔬蛋燒等既低卡又有食物溫度的中式輕食面前,評論區的網友對中式輕食呼聲異常的高。

“西式減脂餐喫不慣,喫了總覺得肚子涼涼的”

“終於有人做這個了!!!!!真的謝謝謝謝,一直都覺得西式輕食沒辦法長期可持續,畢竟大家都是中國胃,這個也更像生活化減肥”

“希望开到南京來”“馬上开到北京來”“別逼我下跪求你搬來深圳”

……

這也意味着,一二线城市在輕食上是存在實際需求的,只不過目前一二线城市更多是西式輕食,並不符合中國人的胃。簡單來說就是有市場,但不對“口”。

如果從商業的角度來看,輕食人群就好比一個金字塔,最頂尖的是自律的健身人士,他們是能夠接受傳統輕食的,生菜葉子水煮西蘭花雞肉這類,但這類人群畢竟小衆,更何況這是在國內市場。

此外,在外賣市場上,中式輕食的店鋪已經开始極速蔓延在各大城市。

從外賣平台看,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城市部分城區涉及輕食的店鋪已經分別達到265家、316家、150家、88家。

根據餓了么數據顯示,在輕食消費金額Top10的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位列前三。

事實上,對於輕食的運營方式,以大外賣平台爲銷售方式的輕食永遠是排名第一的。

一方面成功的對標了日常喫外賣的上班族,另一方面,對於男性群體而言,如果這頓減肥餐是麻辣烤魚、黑椒牛肉拉面等,在有素菜的同時搭配葷菜且量足,受歡迎的程度也會大大增加。

而最直觀的就是,一二线城市的大多數輕食外賣店鋪月銷售量都在1000+,甚至8000+,。例如南京新街口的“氫簡廚房”、“FIBERFIT 纖維輕食”、“Guaka瓜咖活力健康餐”等。

不過,無論從任何角度看,中式輕食的概念似乎也在將“輕食”這個本就不大的概念縮到了更小。

二、概念成了最大的限制

到底什么是輕食?

如果要追溯,《鄉村愛情故事》裏家家飯桌上的蘸醬菜一定是榜上有名。

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的定義,輕食並不是一種特定的食物,而是餐飲的一種形態,主要以涼拌、水煮、蒸烤等方法烹飪低脂肪、低熱量、低糖分且高纖維、高飽腹感的食物,在保證正常膳食結構和一定熱量的前提下,追求簡單、均衡、健康的飲食理念。

據全拓數據調查顯示,輕食、減脂餐、減肥餐、健康餐四個關鍵詞在美團APP搜索次數同比往年,分別增長235.8%、200.6%、186.4%、116%。

线下輕食店也成了網紅打卡地,結合點餐菜品名稱分析,發現用戶常點的主要是低卡、增肌、素食等,其中六成以上是爲了減肥。

於是最顯而易見的是,目前市場上對於輕食的理解是,輕食=低卡=減脂。

更值得注意的是,輕食雖然看起來好看,喫起來有營養,但卻很難保證口感。

爲此,在輕食研發上,市場更偏向於提高輕食口味來增加輕食的消費人群。

此外對於輕食品牌來說,做一道輕食料理,選擇的調味拌醬變得很重要,因爲有機的、天然的、零添加的調味品,才能凸顯食材的本源味道,更重要的是不給身體增加額外的負擔。

這意味着,中式輕食相對於早期的西式輕食,除了制作方式以及部分原材料的不同之外,在本質上的區別也並不大。

此外,根據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詢)數據顯示,食品質量參差不齊、產品單一與可選擇不多、定價過高是網民認爲輕食店存在的主要問題,分別佔比57.8%、45.5%、43.9%;其次是味道不好喫、飽腹感不強,分別佔比36.4%、20.5%。

一方面這也說明,目前市面上常見的高度同質化的輕食類商品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對新鮮程度存在高要求是輕食領域不可避免的問題。

這樣一來高質量的原材料在價格上很難存在優勢,而商家爲了出給客戶能夠接受的價格,也會形成輕食份量不足,一旦將份量提升,定價也會隨着增加,可以說“飽腹感”和“定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同步變化的。

或許,這也是商家營業的一大難題。

再換個角度來說,在輕食口味逐漸接近日常美食之時,雖然卡路裏仍然低於日常美食,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高於西式輕食。

最爲關鍵的是,早期的輕食能夠達到一定減肥效果,實際上是味蕾沒有接受到強烈的味覺刺激,容易達到飽腹感,但實際上是七八分飽。

而如今輕食調味醬料的提升,在提高消費者食欲的同時,也會改變用戶對輕食份量的需求,很難說不會適得其反。

除此之外,中式輕食這一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輕食發展的想象力。

比如,許多輕食類餐品屬於冷餐,在夏天消費者對輕食的溫度要求並不高,春秋季節也能夠通過物理達到食物保溫,可一旦到了冬季,消費者對食物存在高溫度需求的背景下,輕食又該如何生存?那些重運營的线下輕食,真的有消費者愿意“上門”嗎?

三、不過是季節性翻紅?

雖然說只要減油、減糖,中式輕食可以有千千萬萬種做法,但是火出圈的仍是“大拌菜”、“蕎麥面”、“蠔油青菜”這幾種菜品,實際上無論怎么看,都屬於冷食一類。

有觀點認爲,冬季輕食商家可以根據中國國情和飲食習慣研究改良成能夠被“中國胃”接受的健康美味營養餐。

例如主食上粗細搭配、肉類烹飪採用少油少鹽、搭配冬季熱飲或者冬季營養暖湯,營養均衡,比如冬季低卡暖餐、咖喱飯、意面、芝士燴飯、冬季暖鍋等等,但這遠不是冬季決勝法寶。

2019年,國內領先的輕食品牌大开沙界聯合創始人曾談到:“資本寒冬已到,當下能做的就是縮減线下門店,首要任務是止損。如果大开沙界不是提前开始收縮,現在可能就已經倒掉了。”

誠然,即便是早在2018年,已經在上海、蘇州、南京、廣州、武漢、南寧等地开設門店50余家的大开沙界,也仍然忌諱冬季。

事實上原因也很簡單,即便是冬季採用西蘭花、豌豆、鷹嘴豆彩椒、菌菇等適合做成暖沙拉,以及後期加熱也能很好地保留口感何營養價值的食材,食物熱度仍然不夠。

另一方面,冬季人體需要到的食物“熱量”往往要比普通輕食含量大得多。

面對輕食賽道,最顯而易見的是,從2015年西式輕食爆發到如今,市場上仍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頭部玩家。

即便前期獲得資本青睞的品牌,也开始歸於平靜。

例如“大开沙界”,公开途徑所能查詢到的融資信息就停留2017年2月;“沙綠輕食”的創始團隊裏有大衆點評、阿裏等知名互聯網公司高管,融資信息停留在2016年。

從當下的輕食市場來看,在尚未突破季節性難題前,無論是提升輕食口味,還是研發多品類餐飲,都很難生存下去,畢竟對於要求足夠新鮮以及重運營的輕食來說,銷售量是最大的保障。

可以說,在目前輕食賽道上,擁有高質量消費者的品牌,確實可以略勝一籌。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中式輕食的頂流是“東北蘸醬菜”?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