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貿易數據“慘淡”!“失去中國市場”澳大利亞企業怎么辦?
2年前

  【環球時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達  喬  環球時報報道記者  楊沙沙】“澳大利亞去年對中國大陸的葡萄酒出口總額同比下滑97%!”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最新發布的出口報告顯示,在出口中國市場方面,澳大利亞葡萄酒去年遭遇“毀滅性”的打擊。澳大利亞媒體報道稱,由於葡萄酒“失去了中國市場”,澳大利亞酒莊的經營者只能看着葡萄在地裏腐爛。不僅是葡萄酒,大麥、龍蝦等被中國商務部採取反傾銷措施的領域,澳企的日子也不好過。《環球時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澳大利亞多個從事葡萄酒、龍蝦等產品對華出口的企業,聽他們講述,在中澳關系惡化的背景下,企業失去中國市場後經歷了多少波折。

  葡萄酒一夜回到十年前

  據《澳大利亞人報》7月26日報道,澳大利亞葡萄酒上一財年對華出口額降至2460萬澳元(約合1.16億元人民幣),遠低於過去幾年年均11億澳元的成績。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不再是澳葡萄酒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現在中國僅佔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量的1%。

  位於南澳大利亞州首府阿德萊德的蘭尼斯特葡萄酒集團,是澳大利亞對華葡萄酒出口的主要企業之一。該公司總經理吳弘毅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蘭尼斯特品牌在2019年創下了對華出口200萬瓶葡萄酒的紀錄。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該公司依然實現二季度向中國出口50萬瓶葡萄酒的成績。2020年下半年,中國商務部對原產於澳大利亞的進口相關葡萄酒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後,出口形勢急轉直下。2021年全年對華葡萄酒出口完全“歸零”。據他了解,澳大利亞各地對華葡萄酒出口業務的公司,大多情況類似。

  從價格上看更加不樂觀。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原酒價格從2020年以來近乎“腰斬”,基本回到了2012年的水平。根據澳大利亞《先驅太陽報》的報道,澳大利亞葡萄種植者表示,今年釀酒紅葡萄的價格從上一季550澳元/噸下降到了低至300澳元/噸。即便是如此低價,當地仍然出現葡萄滯銷的情況。

  吳弘毅表示,盡管澳大利亞葡萄酒種植者和出口商也在過去兩年間想盡辦法开拓新的市場,比如日本、新加坡、越南和歐美國家,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可以說“收效甚微”。少數“至尊”級別的高檔葡萄酒尚可在歐美傳統市場和亞洲新興市場打开一定局面,但佔葡萄酒出口主體地位的中低價位產品,則很難搶佔市場份額。

  吳弘毅回憶,從2012年中國降低對澳輸華葡萄酒的關稅开始,澳大利亞葡萄酒迎來近8年快速上升期。其中,2019年更是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中國的“黃金年”。當年,得益於“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對澳葡萄酒實行零關稅政策,澳大利亞在歷史上首次超越法國,成爲中國市場第一大葡萄酒進口來源國。根據澳大利亞葡萄酒管理局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澳大利亞葡萄酒對中國市場(包括香港和澳門)的出口額增長12%,創下12.8億澳元的新高。吳弘毅認爲,要想在一兩年時間裏找到替代中國的市場,可以說是非常困難。

  在採訪中,吳弘毅特別提到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商這兩年共同感受的“傷”,那就是辛辛苦苦培育了十多年的中國市場,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就被法國、智利和南非等國佔據一空。吳弘毅表示,幾乎所有澳大利亞葡萄酒種植者和出口商都期待中國能夠取消對澳輸華葡萄酒的反傾銷措施。他表示,很多出口商理解這一措施根源並不在中方,而是澳大利亞前政府的一些做法將澳中關系引向不斷惡化的下降螺旋。但工黨政府上台後,適當調整對華關系的方式方法,也讓澳大利亞出口企業看到一絲曙光。

  “現在龍蝦都當魚賣了”

  相比葡萄酒,澳大利亞的龍蝦、大麥和牛肉生產商體會到的是“冰火兩重天”的境遇。在採訪時,一位從事海鮮出口的澳大利亞商人苦笑道,曾經只有在高檔餐廳才能見到的“遊水澳龍”,現在已經成堆地在當地超市銷售。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澳大利亞當地華人的手機裏更是多出了一批“澳龍”團購群。原來動輒超過100澳元/公斤的“澳龍”,現在基本在60澳元/公斤左右,成爲當地人餐桌上的“家常菜”。

  據《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了解,在墨爾本地區,至少有十多個從事對華龍蝦出口業務的商家因爲中國市場按下“暫停鍵”而結束營業,“以後做不做不知道,現在龍蝦都當魚賣了”。有業內人士表示,澳大利亞大麥出口商面臨困境與龍蝦出口商類似。中國對澳大利亞大麥出口企業實行許可證制度。據他了解,目前僅剩3家澳大利亞大麥出口商的許可證尚未過期。該行業商家目前也處於焦急等待中澳關系恢復中。

  相比之下,牛肉情況比較特殊。由於疫情導致澳大利亞多家屠宰場和肉制品加工企業缺少員工,牛肉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澳大利亞牛肉常年出口美國、日本和歐洲等高端市場,目前基本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有出口商告訴記者,現在都是工廠給他們配額,想多進點貨都很困難。

  何時會有轉機

  澳大利亞新政府上台後,負責國際貿易的官員也表現出急於恢復澳中貿易的期待。據英國《衛報》報道,澳貿易部長法雷爾已多次“向中方伸出橄欖枝”,希望以“妥協局面”或“替代方式”來解決貿易爭端,而非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陷入訴訟的不利局面。

  “澳大利亞新政府上台後,中澳貿易是否可能出現新轉機,主動權在澳方”,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就目前看,至少在農產品出口領域,澳方主動改善對華貿易的意愿沒有那么強,以葡萄酒爲代表的產品出口佔澳大利亞GDP份額較小,葡萄酒等相關企業對澳政府遊說能力不是很強。加上葡萄酒、龍蝦等產品在中國不是傳統必需品,中國很容易從東南亞、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其他國家等進口替代,對中國影響不大。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澳智庫洛伊研究所研究員徐元敬認爲,澳方語調轉變,不再有莫裏森政府的“捶胸”示強之舉,是對華關系的大事。盡管在其他一些問題上尚難以取得共識,但中澳可能在貿易方面率先取得進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對華貿易數據“慘淡”!“失去中國市場”澳大利亞企業怎么辦?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1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