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通脹進入磨頂期?7月CPI微降至7.5%,經濟前景仍“陰雲密布”
2年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何柳穎報道 當地時間8月10日,德國最新通脹數據出爐。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德國7月份CPI同比增長7.5%,環比增長0.9%,均符合預期。

能源仍是推動通脹的最主要因素。7月,德國能源價格同比上漲35.5%,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4.8%。除去能源因素,當月通脹率爲4.4%;除去能源和食品價格因素,當月通脹率僅爲3.2%。

受俄烏衝突影響,歐洲天然氣價格一路狂飆。ICE(洲際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9:50,被視爲“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的荷蘭TTF天然氣近月期貨價格站上212.5歐元/兆瓦時的高位,自5月11日的96.191歐元/兆瓦時至今,價格在三個月內飆升了120%。

對於德國各大行業而言,這都不是一個好消息。德國IFO經濟研究所8月9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分析認爲,天然氣價格上漲對德國化工行業的打擊尤爲嚴重。該報告指出,有一半以上的化工企業表示受到材料短缺的困擾,並預計這種情況至少會持續到 2023 年上半年。 

天然氣儲存方面,按照德國最新的能源安全方案,德國需要在9月1日前達到75%的儲氣量。GIE(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組織)數據顯示,德國目前的儲氣比例爲73.72%,如此看來,儲氣目標的實現似乎在可預期範圍內。只是,目前歐洲多國的能源安全仍與俄烏局勢發展密切相連,不確定因素猶存。

7月份CPI同比增長7.5%

德國聯邦統計局10日數據顯示,德國7月份CPI同比增長7.5%。從近月數據來看,7.5%的通貨膨脹率較6月的7.6%以及5月的7.9%均有所下降,但依然站在7%以上的歷史高位。3月至今,德國CPI值已是連續五個月保持在7%以上。

統計局指出,自2022年6月以來,一攬子救濟計劃中的兩項措施對通脹起到了輕微的抑制作用,其中包括9歐元月票和燃油稅折扣。此前,爲應對能源高企,德國政府推出9歐元月票方案(約合64元人民幣),憑此票可在境內任意搭乘高速列車之外的普通列車、市內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以此鼓勵民衆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同時,德國將燃油稅進行了下調,計劃自6月實施至8月底。

CPI連續兩月小幅下調,是否意味着德國通脹或已見頂?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目前德國的通脹或仍在磨頂階段。

“一方面,總的通脹水平仍然持續數月高於7%,據統計局描述,其針對高通脹而實施的措施僅對7月的通脹水平產生輕微影響,後續的作用仍有待觀察;另一方面,從德國公布的通脹分項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來看,當前原油和天然氣價格仍居高位,住宅、車輛維護等服務價格依然漲幅明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德國通脹難以大幅下行。”明明稱。

能源價格顯然已是通脹的“難解之痛”,以荷蘭TTF天然氣近月期貨價格作爲參考,歐洲的天然氣價格現已較三月前已翻了一番,普通居民的能源账單也因此翻倍。德國一家價格信息門戶網站指出,按照當前天然氣價格,德國普通家庭年均天然氣費用猛漲184%,而且很可能會繼續上漲。

爲幫助民衆應對通脹,德國目前正計劃推出新的減稅措施。8月10日消息顯示,德國財政部計劃將個人所得稅徵收門檻從目前的10347歐元提升至明年的10632歐元,2024年提升至10932歐元,同時還計劃對最高稅率門檻以及兒童補助金進行相應提高。一旦實施,德國明後兩年的稅收預計將分別減少101.2億歐元以及175億歐元。但目前該方案尚存爭議。

德國化工行業商業預期降至-44.4

能源陰霾之下,德國企業的沮喪情緒難以掩蓋。

8月9日,德國IFO經濟研究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2022年7月,德國化工行業商業預期降至-44.4的低點,而去年同期這一數值爲11.8。IFO稱,德國大約一半的天然氣進口來自俄羅斯,俄烏衝突加劇了德國化工行業的緊張局勢。如今超過半數的化工企業表示受到材料短缺的困擾,並預計這種情況至少會持續到 2023 年上半年。 

“2022年5月,其他無機基礎材料和化學品的進口價格同比增加了65%以上,化肥和氮化合物口價格同比增加了170%。”該機構研究員Anna Wolf介紹。

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主管龐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考慮到德國約一半的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且來自挪威、美國等其他出口國的天然氣難以補充巨大的潛在供給缺口,以天然氣爲代表的能源價格和化學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將大幅推升德國化工企業的成本負擔並擠佔其利潤空間,嚴重影響其經營預期與盈利前景。”

德國化學工業協會(VCI)此前預計,德國今年的化工品產量或將下降1.5%。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行業龍頭亦難逃減產旋渦。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德國巴斯夫近日表示,由於天然氣價格飆升,公司正進一步削減氨的產量,並可能會對農業與碳酸飲料的生產造成影響。

但從近日出爐的數據來看,德國工業並非“滿盤落索”。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經價格、季節和工作日調整後,6月德國工業產出環比上升0.4%。而同期訂單量下行趨勢延續,6月工業新訂單環比減少0.4%,連續第五個月環比下降。

明明認爲:“一升一降的數據稍顯矛盾,實則一方面顯示出德國工業生產在前期飽受俄烏衝突以及能源危機下出現邊際修復緩和,但另一方面新訂單環比繼續下降,則說明企業對德國工業的前景修復仍充滿擔憂。在地緣政治的擾動,天然氣短缺的背景下,未來工業經濟修復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後續趨勢而言,龐溟認爲,“考慮到企業投資开支持續減少、通脹壓力仍存、供應鏈不暢、天然氣進口嚴重受限等制約德國工業穩步復蘇的負面因素依然存在,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德國工業產出和新訂單都很有可能繼續承壓。”

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看來,不僅是工業,目前德國的經濟下行趨勢是比較明顯的。“作爲一個制造業大國,其制造業GDP佔比要比其他歐美經濟體高。工業訂單量的下降其實折整體經濟增長趨勢的變化。”劉英還指出,作爲歐洲的經濟火車頭,德國的工業疲軟一定程度上可被視作歐洲經濟衰退的訊號之一。

能源供應安全尚可?

無論對於經濟還是民生而言,能源料將仍是影響因素的核心所在。

當前,德國的兩大能源都被劃上了減號。8月10日午夜,歐盟設置的120天“過渡期”期滿結束,歐盟對俄煤炭禁運正式生效。此前一天,歐盟的削減天然氣用量協議也正式生效。在7月26日,歐盟就這一協議達成了同意,在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間,將天然氣需求在過去五年平均消費量的基礎上減少15%。15%的目標值,意味着,歐盟成員國須節省450億立方米天然氣,德國須節約100億立方米。

但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大宗商品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永中看來,這對德國的能源安全或不會造成過大的威脅。

首先,煤炭方面。“相對而言,煤炭的替代性比較高,‘禁煤令’不至於令其完全脫煤,德國可以從澳大利亞、印尼、非洲國家等增加煤炭進口,即便成本上升但供應仍算安全。”

天然氣方面,“目前天然氣供應尤其緊張,還要爲冬季做好儲備,歐盟的使用削減計劃情有可原。另一方面,在天然氣實在緊張的情況下,煤炭、核電的補充使用也能派上用場。”王永中指出。從目前的動作來看,德國政府對煤電和核電均持开放態度。

至於目前的儲氣進度,應該也能讓德國稍稍松一口氣。根據GIE數據,德國如今的儲氣比例爲73.72%,距離下個月的75%儲氣目標似乎並不遙遠。但後續任務仍重,根據德國的計劃,其還需要在10月1日前達到85%的儲氣量,11月1日前達到95%。

“總體而言,歐洲的能源危機還在愈演愈烈的過程當中。我認爲,德國的煤炭最終可以去俄化,但油氣方面(基本)無法實現。”劉英表示。

(作者:何柳穎 編輯:和佳)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德國通脹進入磨頂期?7月CPI微降至7.5%,經濟前景仍“陰雲密布”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