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行保護主義之實必傷及自身——三評“中國產能過剩論”
2個月前

  新華社北京8月29日電 題:行保護主義之實必傷及自身——三評“中國產能過剩論”

  新華社記者閆潔 歐陽爲 康逸

  美西方一些國家以“中國產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爲托詞和借口,對中國出口商品採取加徵關稅、加大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力度等保護主義措施。這些做法本質上是將產能過剩這一經濟概念政治化、標籤化、工具化、武器化,以霸凌思維和做派維護自身發展優勢、打壓遏制新興國家。

這是3月19日在匈牙利米什科爾茨拍攝的泉峰汽車歐洲分公司工廠內景。新華社記者張帆攝

  美西方之所以炮制“中國產能過剩論”,根本原因在於對新興市場國家新能源產業等領域的發展感到不安,企圖通過非法手段遏制他國發展,主要目的是爲出台各種對華貿易限制舉措營造聲勢,以“防止中國產能過剩衝擊世界市場”爲借口行保護主義之實。此舉只會阻礙全球技術進步,損害全球消費者利益,引發全球經濟風險。

  數百年來,國際貿易理論不斷發展,比較優勢和國際分工逐漸成爲現代國際貿易的基礎,並在實踐中持續深刻地影響着各國政府的政策主張,促使更多國家與企業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跨境貿易。給遵循國際貿易原則的中國扣上“產能過剩”的帽子,這與美西方的選擇性與排他性認知有關。

  美西方一方面指責中國的產業補貼是以低價爲手段的非公平競爭,另一方面把自己的政府補貼視爲扶植優質產業成長之必需;一方面指責中國產品憑借技術和成本優勢熱銷全球是傾銷,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優勢產品走俏國際市場稱爲自由貿易的結果;一方面將目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困境歸結爲新能源產能不足,另一方面卻反過來指責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這種認知與判斷,折射出美西方的觀念偏執以及自私心態。

8月12日,在長春綠動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檢查制氫設備的密封性。新華社記者張楠攝

  美歐多國專家和業內人士警告,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打壓遏制中國在新能源產業等領域的優勢,不僅擾亂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穩定,損害企業和消費者利益,而且將破壞美西方自身綠色轉型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的大局。

  美國有线電視新聞網近日報道,美歐競相限制中國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紛紛向本國制造商提供補貼,並提高對進口自中國產品的關稅,向保護主義的轉變頗爲顯著。然而,如果沒有中國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溫室氣體減排進程可能會更加漫長,並最終增加美歐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

  美國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教授戴維·維克多強調,在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嘗試綠色發展,將減緩能源轉型進程,這對環境不利。

8月20日,在位於寧夏靈武市馬家灘鎮的TCL中環綠電園區內,工作人員在搭設光伏板(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楊植森攝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認爲,綠色能源產品不可能有所謂的“產能過剩”,美國對中國綠色科技產品加徵關稅是“愚蠢的錯誤”。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等領域,中國以低成本提供高質量的綠色技術,而西方政客推動限制中國純粹出於政治目的,從經濟比較優勢的角度來看毫無意義。

  針對歐盟委員會近日執意堅持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歐洲各界持續發出反對聲音,認爲此舉不僅損害歐盟消費者利益,還阻礙歐盟自身綠色轉型和歐中經貿合作,呼籲歐盟應以合作替代不理性的競爭政策。

  中歐數字協會主席路易吉·甘巴爾代拉表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會降低歐洲市場對出海中國企業的吸引力,阻礙先進技術交流,繼而影響歐洲發展電動汽車帶來的經濟和環境效益。歐盟的做法是適得其反的短視行爲,“歐盟應專注於提高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加強與中國合作,通過促進投資推動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國際觀察|行保護主義之實必傷及自身——三評“中國產能過剩論”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3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