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水大幅減持中概股
2年前

橋水清倉價值超10億美元中概股

作爲投資界的風向標,橋水此次大幅減持中概股突顯出當下美股中概股面臨的多重挑战。

達利歐 圖:Reuters

近期,多家美國大型金融機構公布了第二季度持倉報告(13F),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清倉了多只熱門中概股,包括阿裏巴巴、京東、嗶哩嗶哩、網易和滴滴。

長期以來,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一直看好中國市場,被認爲是華爾街最看多中國的人之一。去年11月,橋水旗下第三只中國投資基金籌集了12.5億美元,一躍成爲中國最大的外資私募基金之一。

清倉5只中概股,價值超10億美元

今年上半年美國股市持續下跌,中概股也受到了負面衝擊。納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跌幅接近20%。橋水拋售的5只熱門中概股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

13F文件顯示,橋水在第一季度擁有約750萬股阿裏股票、110萬股嗶哩嗶哩股票、210萬股京東股票、37.0125萬股網易股票和約815萬股滴滴股票。5只股票在橋水投資組合中的集中度爲4.1%,總價值超過10億美元。

3月中旬,美國證券交易委員(SEC)發布今年第一批“預摘牌”中概股名單,包括百勝中國、ACM Research、百濟神州、再鼎醫藥,以及和黃醫藥,導致中概股股價“集體跳水”。盡管隨後股價快速拉升,但由於股市整體動蕩不斷,加之陸續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被列入SEC的“黑名單”,中概股股價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作爲橋水在第一季度的前10大持倉,阿裏也在7月份被列入了“預摘牌”名單,今年股價下跌了23%(截至8月16日美股收盤)。滴滴則在6月份正式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轉往流通量更小的場外市場(OTC)交易。

2020年12月2日,美國國會衆議院表決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規定,如果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會計監督委員會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要求,其證券將禁止在美交易。雖然該法案適用於所有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但市場普遍認爲其主要針對的是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實施是長期籠罩在中概股和投資者頭上的陰雲。

仍保留多只中概股

盡管清倉了5只熱門中概股,但橋水仍然持有多只中國公司股票。騰訊音樂、聲網(Agora)、百濟神州、寶尊、新東方、拼多多和微博等多只中概股在遭到減持的同時依然留在了橋水的投資組合中。

此外,橋水還增持了百度和再鼎醫藥,持股數分別從一季度末的大約112萬股和35.4萬股增至二季度末的約114萬股和63.7萬股。

雖然近幾個月來橋水大幅減持中概股與達利歐和橋水長期看多中國的立場形成了鮮明對比,但並不意味着橋水的長期中國战略已經發生轉向。

橋水於2016年獲得在中國發行多款投資產品的批准,並於2018年10月在中國推出第一只私募基金。但早在1984年達利歐訪問北京後,他就對中國市場產生了興趣。在此後的30多年裏,達利歐多次往返中國,參加各種公开活動,與中國社會各界建立了密切聯系。其暢銷書《原則》和橋水的“全天候”投資策略更是大受中國基金經理的歡迎。

有分析指出,中國對於橋水的战略意義已經超過了單純的投資回報或資產規模層面。截至去年,橋水在中國的資產規模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約14.9億美元),僅佔其全部資產規模的1%。

一位了解橋水在中國業務的人曾向媒體透露,“橋水從來沒有指望用中國的基金賺到錢,因爲這對橋水並不重要。”不過即便如此,橋水的第一只中國私募基金在推出後的3年裏也實現了19%的年均收益率。同一時期,滬深300指數的平均年回報率爲16.3%。在近期的採訪中,橋水中國基金經理Joanna Alpert表示,對於橋水來說,中國一直具有“特殊的战略意義,如果不了解中國,就不能成爲一個好的全球宏觀投資者。”

參考資料

1.Nasdaq, Ray Dalio’s Bridgewater Firm Just Liquidated These 5 Chinese Stocks

2.Reuters, Bridgewater pushes back against Chinese 'All Weather' copycats

3.白話華爾街,橋水加倉中概股減倉科技股

4.Bridgewater Associates,13F Filings

5.CNN, Chinese tech stocks plunge after US names companies for potential delisting

6.SEC, 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橋水大幅減持中概股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