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蘋果發布會,我明白了什么是企業文化!
2年前

$蘋果(NASDAQ|AAPL)$  

一、消費者導向


 最近華爲發布了Mate 50系列,蘋果發布了iphone 14,中秋在家恰好看了兩場發布會,以及最近在讀雷軍寫的《小米創業筆記》,對「企業文化」似乎有一些感覺。「企業文化」的東西,之前在我看來又近乎玄學,有一些新的體會,故有此文。


拋开iphone 14 pro的「靈動島」設計不談,單純就發布會本身來說。國內廠商的發布會,中心思想大概是——「沒有人比我們更牛逼」,上來就开始各種數據、跑分、24小時高溫納米鍛造、108道工、1600度熔煉技術...不知道是我們太自卑了,還是因爲我們這個民族骨子裏爭強好勝。我總覺得這和消費者有什么關系?消費者關心你是第一,還是第二嗎?消費者關心你的出貨量嗎?NO!


反觀蘋果,發布會確實是之前視頻錄制好的,但是每次都是一個場景,解決了一個用戶痛點,真正的是以「消費者導向」。聊的是可以在出車禍的時候自動打急救電話,聊的是可以在健康中跟蹤女生的月經,聊的是在交互上利用軟硬件做出更好的交互來。這才是消費者真正關心的啊!


段永平在很早就重倉蘋果,他曾說:「最重要的是用戶的需求或叫體驗,其他都是浮雲」,老巴後來伯克希爾哈撒韋也重倉蘋果,我想「消費者導向」是很關鍵的。無論我們人爲的附加上多少故事,最終還是回到商業的本質,「爲消費者提供服務和產品」,讓我們單純一些,「商業的歸商業,情懷的歸情懷」。拋开中美,拋开制裁,如果就單拿發布會來做投資決策,我覺得蘋果未來十年,依然會長牛,市值大到無法想象。


二、企業文化


        愿景、使命、價值觀。這三者只要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定會提這三個東西。聊聊小米和蘋果的企業文化。在小米工作的時候,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個巨大的海報。



我理解不了小米的商業模式,但是至少企業文化這點我是感受非常強烈的。每次新品發布,同事朋友圈、喫飯的時候都會討論,朋友圈大家都會瘋狂轉發。雷軍總結的小米方法論,可以歸結爲:「技術爲本+用戶+爆品+高效率」。其核心不是技術,不是爆品,不是高效率,最核心的是「用戶」,這也可以 說是小米的護城河。這在小米擴品、18年糾偏補課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蘋果這家公司也是同樣的,很多人覺得是喬布斯發布了劃時代的iphone,成就了這家公司。後來喬幫主去世之後,庫克接管,網上出現了一種聲音「蘋果缺乏創新」,其中不乏羅永浩這種混跡科技圈的geek。


這種認知有很大的錯誤,「喬布斯不是創造了一個劃時代的產品,而是建立了可以持續爲用戶創造價值的文化」。如果說iphone是劃時代的產品,那么蘋果歷史上劃時代的設計很多,只是因爲移動互聯網帶給我們的震撼太大了,所以我們記住了07年那場發布會。麥金塔圖形界面、初代ipod、iphone、ipad...哪個放在當時都是足夠震撼的。喬布斯被趕出蘋果,又被請回來,就注定了這家公司會以產品、以消費者爲中心。


「產品比銷售重要,好的產品會說話」。反過來,如果一家公司,銷售掌握了特別核心的話語權,這樣的公司可能偉大,但是從邏輯上,我不會买,我會避开,那個錢我不賺。最極致的產品是可以砍掉銷售的利潤的,例如:茅台、蘋果、小米,只是他們以不同的路徑,有的生意很好,有的生意很苦。


三、致敬喬布斯


        《喬布斯傳》中有一段話,被廣泛引用。


        我的激情所在是打造一家可以傳世的公司,這家公司裏的人動力十足地創造偉大的產品。其他一切都是第二位的。當然,能賺錢很棒,因爲那樣你才能夠制造偉大的產品。但是動力來自產品,而不是利潤。斯卡利本末倒置,把賺錢當成了目標。這種差別很微妙,但它卻會影響每一件事:你聘用誰,提拔誰,會議上討論什么事情。有些人說:“ 消費者想要什么就給他們什么。” 但那不是我的方式。我們的責任是提前一步搞清楚他們將來想要什么。我記得亨利 福特曾說過,“ 如果我最初問消費者他們想要什么,他們應該是會告訴我,‘ 要一匹更快的馬!’” 人們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擺在他們面前。正因如此,我從不依靠市場研究。我們的任務是讀懂還沒落到紙面上的東西。寶麗來的埃德溫 蘭德曾談過人文與科學的交集。我喜歡那個交集。那裏有種魔力。有很多人在創新,但創新並不是我事業最主要的與衆不同之處。蘋果之所以能與人們產生共鳴,是因爲在我們的創新中深藏着一種人文精神。


        讀完這裏,爲什么是蘋果,而不是其他國產廠商設計出「靈動島」,我覺得很清晰了。「個人是有限的,文化是無限的」,基業很難長青,我選擇押寶在那些需要時間積澱的東西上。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看完蘋果發布會,我明白了什么是企業文化!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