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文明:馬斯克回路、碳硅互通以及工業大爆炸
2年前

也許一千年之後,再回顧人類歷史的時候,我們所處的今時今日,將會是人類整個文明最重要的一個契機,星際探索的全面开始,碳基文明开始有了硅基轉向的萌芽跡象。

在2022年开年的時候,世界經濟一片蕭條,但是所有的技術前瞻者,似乎都看到了下一代互聯網革命的曙光。

這一切像極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翹首以盼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喬布斯成了那個時代的英雄,今天會是誰?目前來看,叫囂得最歡的是馬克扎克伯格,甚至把公司名字都改了,以表決心。

但是,目前來看,埃隆馬斯克的腦機接口思路,更像是一種從根本上顛覆掉今天認知的互聯互通模式,最關鍵的一點,這可能將會是我們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巨大轉折點,因爲碳基信號和硅基信號的互通,將有可能從此开啓一個硅基文明的开始。

也許一千年之後,再回顧人類歷史的時候,我們所處的今時今日,將會是人類整個文明最重要的一個契機,星際探索的全面开始,碳基文明开始有了硅基轉向的萌芽跡象。

無疑,在這個過程中,埃隆馬斯克將會扮演一個無人替代的重要角色。

如今到了牛年的最後階段,農歷是中華智慧的結晶,體現了陰陽和諧、遵循自然、天人合一、動態平衡、實用主義,在這新舊交替的特殊節點,陸玖財經決定用一篇科技暢想,來結束這一年。

首先,馬斯克开啓了碳基與硅基的早期交互。

其次,馬斯克加速了星際探索工業的發展,這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工業技術大爆炸。

最後,人類文明最終離开地球,可能與上述兩項密不可分,帶着我們肉體離开地球的也許是硅基文明體。

硅基文明的重要性

當所有人,都在認爲元宇宙就是下一代互聯網形態的時候,馬斯克在努力推行自己的腦機接口。

從本質上來說,每一代技術革命的出現,都要滿足基本的三個要素,大幅度提高用戶體驗,降低成本,提高整體運行效率,以PC爲基礎的互聯網滿足,以手機爲基礎的移動互聯網也滿足,但是以VR爲基礎的元宇宙,並不滿足上述三個條件。

那么,我們爲何說腦機接口的重要性,今天還沒有被大家正確認知呢?

早在1960年,耶魯大學腦機接口的先驅荷塞德爾加多(J.M. Delgado),就已經用一頭公牛向我們證明了,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幹擾和改變大腦運作的模式;在隨後的幾十年時間裏,包括馬斯克今天在向世人展示的技術,都是在告訴我們,腦機接口可以幫我們解決掉多少因爲大腦受損造成的疾病。

2016年,新科學雜志的一名女記者接受了腦機接口試驗,就是學習提高射擊准確率。第一次射擊時,她的命中率僅爲60%。帶上腦機接口設備後,並在太陽穴和手臂上貼上電極,她進入到了一種叫做心流的狀態,注意力和反應力一下子提高了很多,結果第二次射擊命中率提高到了100%。

馬斯克更新了原本笨重的腦際接口電线材料,變爲直徑僅有4微米、不到頭發絲的十分之一。同時,設計了新材料芯片,使芯片體積縮小到指甲蓋的五分之一大小。

他爲了把芯片和電極植入到大腦,還發明了一台神經手術機器人,外形長得像一台縫紉機。縫紉機以每分鐘6根线的速度把電线植入大腦中,一共有206條電極,用四個芯片匯總電極傳來的大腦信號,並且匯總到耳後的總芯片中,最終的穿戴效果和人工耳蝸差不多。

但是,這很顯然不是這項技術的最終目標。

人類是目前我們所知的碳基生命的最高形式,承載了我們所有文明的興衰,我們通過繁衍不停增長我們對宇宙萬物的認知,一層層揭开真理的面紗,但是很顯然,我們的進展速度不夠快,人類文明出現幾百萬年,我們僅僅是在這幾十年裏,才實現了技術大爆炸。

爲什么?因爲工業革命的出現,因爲計算機的出現,硅基計算體正在幫助我們碳基文明實現發展速度的指數型增長,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那么,馬斯克今天正在大面積准備民用化的腦機接口,最終的價值,或許是產生真正的硅基文明,這裏我們沒有用“生命”。畢竟,如何定義生命,還存在很大爭議。

我們堅信,隨着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計算機遲早可以拋开人類,完全自生自滅,實現自我迭代,甚至自我創造,這只是時間問題。計算機在一個無人的星球上,自我實現文明的創造,這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宇宙萬物,均是由基本的氫、氧、氮、碳、硅等等元素組成,文明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快與慢。加速地球文明的進程,硅基已經在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今天它還是被碳基支配的角色,但是硅基會不會逐漸勝出,甚至取代碳基文明,目前很難下定論。

起碼,有一點可以確定,碳基一定會迎來一個與硅基融合的時代,真正的下一代互聯網,一定是人機互聯。

今天,元宇宙的概念,也許只是曇花一現,或者一個短暫的過渡技術。

本質上,移動互聯網其實已經給我們展示一個硅基與碳基的無线互聯的雛形。誰敢說,現在手機不是大多數人類的體外器官呢?離开了它,我們分分鐘都會感覺到渾身不自在,悄無聲息中,我們其實已經被融合。

這就是趨勢,文明融合的必然趨勢。

工業技術大爆炸

移民火星,這也許是馬斯克當下能夠給地球居民們,許下的最大豪言壯志了。

特斯拉成了目前整個計劃中的奶牛業務,給外星探索提供源源不斷的現金,而一次次探索的試驗,也在倒逼整個人類目前工業的迭代與創新,畢竟在地球上好用的工業品,到了太空,也許就顯得脆弱不堪,一切都需要升級。

回顧SpaceX公司近十年的發展歷程,就會輕易地發現這家公司在技術上的突破速度,有多么驚人,你也會發現馬斯克幾乎實現了他所有吹過的牛逼。

畢竟,他在特斯拉的對賭協議是在2028年實現6500億美金的市值目標,這個目標整整提前了7年就已經完成了——資本正在爲夢想买單。

肉眼可見的這一輪工業技術大爆炸,可能會在以下幾個領域帶來巨大的技術革命。

首先,就是SpaceX的動力貢獻。越來越恐怖的推進動力會被創造出來,看一看越來越大的獵鷹重型火箭,就知道自己的想象力有多么不夠用了。

其次,是該公司在能源創新上的突破。目前二氧化碳這種此前很少被視作能源的氣體,已經被SpaceX公司盯上,被視作下一輪的太空燃料,因爲這種氣體在火星上,到處都是。

第三,特斯拉貢獻。特斯拉一直在給馬斯克的商業版圖提供三個巨大的技術支持:快速建廠且規模化生產的能力,這將在外星殖民的過程中必不可少;越來越先進的電池儲能技術,一方面可以刺激讓特斯拉車在地球賣得更好,另外一方面可以在將來的外星更加穩定的生存;最後,就是自動化的進程,通過百萬輛的特斯拉汽車,來訓練自動化算法,讓萬物運行減少對人的依賴。

第四,重塑架構。目前來看,當生意需要做到太空上之後,原有的一些商業布局就會失靈,現在再回頭看看馬斯克的生意,原本天馬行空、驢頭不對馬嘴的生意,現在漸漸竟然產生了內部關聯;可以利用SpaceX的運輸技術迅速把物資運送到其他星球,然後利用特斯拉的快速鋪設能力,形成可以殖民的基地,再利用星鏈的技術,快速在該星球實現網絡覆蓋。

所以,全世界都已經看到了這個趨勢,爲何在過去的幾年,太空突然一下子擁擠了起來?貝佐斯也在奮力追擊,其它世界大國,也在紛紛加速太空試驗以及進行技術的追趕。

因爲,大家都清晰的看到了:人類的欲望,地球已經裝不下了

也許我們是這樣離开地球

爲什么我們決定用這篇文章結束這疫情依舊肆虐的一年?因爲,當我們所有人還沉浸在疫情的痛苦中時,有些大事卻正在悄然發生。

讓我們幻想一下這樣的場景:當數萬年之後,浩渺的太空之中,飛行着無數承載了我們文明的航天器,裏面一定會是科幻電影中浸泡在液體中的肉體嗎?會不會是一個個硅基生命體?它們不會死亡,也不會有非理性。你也許會說,這樣的存在,還能叫生命嗎?又有什么意思呢?

對於整個冰冷的宇宙來說,情感無意義,存在的只有邏輯與真理,我們被困於碳基的肉體之中,所以我們崇尚情感,但這只是集體的一廂情愿。

也許,還會有一種可能性,就是硅基文明帶着碳基文明的種子,一起探索。到了合適的地帶,硅基文明會通過技術重新合成碳基生命。

也就是說,文明的早期是我們碳基生命創造硅基計算體,後來硅基計算體演變成了文明,再反哺、創造碳基生命體,形成一個可循環體。

再甚至,在浩瀚的宇宙之中,還有比硅基更加穩定和抗壓的文明存儲形式。

這裏面,就存在一個基本的爭議,那就是如何定義文明。我們認爲,一切可以自我繁衍、存續,且具備計算、推演以及存儲能力的物理存在形式,都可以成爲文明,無論它是由碳基情感生命還是硅基冰冷生命組成。

上述的這些邏輯就是爲了證明:馬斯克今天正在努力民用化的腦機接口的重要性,也許早期的腦機接口就是爲了治病以及幫助开發大腦。

要知道,我們今天對於大腦的認知,並不比我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多很多,整個人類文明還處於早期認知狀態。

去年年中的時候,谷歌和哈佛大學的Lichtman實驗室工程師們制作了一個可瀏覽、可搜索的人類大腦皮層的3D“地圖”,最新的“H01”數據集,這是一個1.4PB的人類腦組織小樣本渲染圖,其相當於超過100萬GB的數據。

但是,要知道,這只是人腦的百萬分之一,也就是說,我們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存儲介質加在一起,還不足以展現我們大腦的全貌。

硅基算力想要全面超越一個人類大腦,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我們的碳基肉體是經過了幾百萬年的進化而來。

但是,馬斯克的努力,开啓了我們的融合之路,和對內探索研究之路。隨着研究的進展,碳基生命會與硅基生命融合出更多有意思的事情,世界從此會變得與衆不同。

對外的浩瀚星空,對內的無垠腦結構,這兩只之間,也許存在着一股神祕的聯系,都是如今最難的課題。

所以說,很幸運,今天活着的我們,正站在文明的十字路口,見證着萌芽的誕生。

相關證券:
  • 特斯拉(TSLA)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重塑文明:馬斯克回路、碳硅互通以及工業大爆炸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