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稱正在研究推進eSIM應用,蘋果等巨頭已推出相關新品。
聯邦快遞大跌21%
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警告加劇了投資者對經濟放緩的擔憂,同時快遞巨頭FedEx發布盈利預警引發了經濟陷入滯脹的擔憂。美股周五維持頹勢,截至收盤,道指跌0.45%,標普500指數跌0.72%,納指跌0.90%。
本周內,美股主要股指均錄得較大跌幅,道指累計跌4.13%,納指累計跌5.48%,標普500指數累計跌4.77%。
聯邦快遞跌21.4%,日內低點155美元觸及2020年7月初以來的兩年多最低,也創下公司歷史上最大單日跌幅。
此前該公司撤回全年業績指引,並表示將大幅削減成本,以應對美國和全球經濟的“顯著惡化”和貨運量的疲軟。由於聯邦快遞業績和美國實體經濟活力緊密相連,市場常常將其業績視作美國經濟活力的晴雨表。在聯邦快遞發布業績預警後,KeyBanc、小摩、Stifel和美銀等公司紛紛下調了該股的評級。同時,瑞信、花旗和大摩的分析師也开始削減其盈利預測。
聯邦快遞CEO稱,“我們正在進入全球衰退,公司這些數據並不是很好的預兆”。他指出,全球貨運量下降是公司在財年一季度(自然年6月至8月)業績“令人非常失望”和經營環境持續波動的主要原因,還稱全球貨運量在8月左右疲軟加速的影響非常深遠。
對利率前景敏感的兩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一度突破3.9%,這是2007年11月1日以來該項收益率首次突破這一水平,創十五年新高。英鎊兌美元一度跌破1.14美元,爲1985年來首次。由於美元在美聯儲的加息風暴中勢不可擋,英鎊兌美元匯率今年以來的跌幅達到16%。
美股“大空頭”、美國銀行策略分析師Michael Hartnett在最新的報告中表示,當前美股的下挫還沒結束,痛苦要持續到下個月。在具體點位方面,Hartnett分析指出,當美股歷史上經歷熊市時,標普500從頂部到底部的平均跌幅爲37%,平均持續時間達到289天。參考這一指標,當前美股熊市可能延續到10月,最低點位有望下探到3020點,較目前點位低23%。
工信部稱正在研究推進eSIM應用
概念股大漲
近日,有網友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留言詢問我國是否有eSIM手機卡的推廣計劃。9月15日,工信部答復稱:“目前,我部正組織相關單位,研究推進eSIM技術在平板電腦、便攜式計算機及智能手機設備上的應用,待條件成熟後擴大eSIM技術應用範圍。”
終端廠商中,蘋果與OPPO本月已推出相關新品。在一周前的發布會上,蘋果宣布,在美國銷售的iPhone 14系列全部移除SIM卡槽,完全依賴eSIM技術。此外,部分地區的部分iPhone機型亦有配備eSIM。爲推廣這一技術,蘋果還在9月15日發文,力圖展示eSIM技術的優勢。
OPPO Watch3系列於9月10日發布,標配驍龍W5+Apollo4Plus雙芯片,和eSIM獨立通信。
eSIM卡是直接焊在設備主板中無法拆卸的,優勢在於能夠顯著縮小卡片尺寸,降低功耗,對於用戶來說,可以安全靈活變更不同移動運營商的服務。截至2020年10月,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均獲在物聯網領域开展eSIM技術應用服務的工信部批復。
隨着5G、萬物智聯時代到來,eSIM技術或將不可或缺,特別是在物聯網設備領域,eSIM卡更能發揮優勢。比如,智能手表和運動手環等物聯網設備,具備體積較小、抗震要求較高和存儲需求較低的特點,eSIM卡恰好與其無縫對接。在工信部2021年底發布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中,提到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邊緣計算、嵌入式SIM卡(eSIM)、先進計算和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應用,深化新技術新業務在垂直行業和領域的拓展。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預測,到2025年,用於物聯網應用的eSIM銷量將增長至3.26億美元,相較於現在將翻一番以上。2021-2030年將有累計超過140億台eSIM設備出貨。
太平洋證券認爲,eSIM將大幅降低物聯網模組的制造成本和難度,提升模組廠商大規模出貨能力,推動物聯網應用發展。統計顯示,A股中布局eSIM的有8只股票,昨天的交易日中,恆寶股份、東信和平強勢漲停。恆寶股份的eSIM卡已實現批量供貨。
業績方面來看,8只概念股中僅思特奇上半年虧損且業績同比呈現下滑,其余個股在上半年均實現盈利,天喻信息和恆寶股份上半年業績同比翻倍增長。紫光國微的上半年歸母淨利潤額最大,公司安全芯片產品已於2018年通過中國聯通eSIM管理平台測試,目前其eSIM芯片已用於一些智能聯網終端中。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跌幅創歷史,全球快遞巨頭大跌21%!美股“大空頭”發出警告,熊市將延續!工信部研究推進eSIM應用,概念股逆市上漲(附股)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9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