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濾鏡下的百度智能雲
2年前

撰文 | 文燁豪  

編輯 | 吳先之

隨着阿裏雲、騰訊雲增速的放緩乃至收縮,這些年高速奔跑着的雲計算巨頭,當下已顯露出疲態。

而論增速,活在三大雲之外的百度智能雲,反而靠着AI+雲,在這批互聯網“矮子”裏成爲了高個。今年第二季度,百度智能雲營收同比增長31%,環比增長10%,增速跑贏了一衆互聯網玩家。

不過,短期的勝利並不能決定全盤的格局,可以看到,雖然百度智能雲仍舊延續着增長態勢,但增速同樣也在放緩,就像是在復刻着阿裏、騰訊走過的路。

而當下,阿裏、騰訊都在跳出過往的舒適圈,謀求新的增量,百度智能雲似乎亦未雨綢繆般,逐漸走出了熟悉的AI故事。

夾縫中的第四朵雲

雖然在互聯網語境中聲量平平,但就份額來看,現階段百度智能雲的表現並不差。

Canalys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國內雲計算市場前四位玩家分別爲阿裏雲、華爲雲、騰訊雲、百度智能雲,其分別佔據了34%、19%、17%、9%的市場份額。

盡管百度牢牢佔據着“第四朵雲”的稱號,不至於被歸類於“其他”,但是客觀來說,百度智能雲同前三強仍有着較大的差距——不至於滑坡,但很難和騰訊雲、華爲雲爭奪老三席位。而這背後,主要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百度沒能抓住最好的進場時機,錯過了先發優勢。

基於李彥宏過去對雲計算“新瓶裝舊”的認知,以及對AI的偏好,十年前的百度將未來的飛輪押注在了人工智能上面,進軍雲計算賽道的腳步明顯慢於BAT的另外兩家。

但就後面的故事來看,李彥宏似乎押錯了籌碼,當企業上雲已成趨勢時,AI卻仍在商業化變現領域掙扎。因此,2019年,百度雲計算業務被整合升級爲百度智能雲,战略地位提高之時,AI亦被整合了進來。

彼時,企業之所以存在上雲需求,其核心在於以去硬件的方式獲取所需“算力”。而雲計算廠商作爲算力的提供方,想要抓住行業最寬泛的需求,自身顯然需要在服務器、數據中心等方面具備較強的“硬實力”。在此方面,相較於電商起家的阿裏、根植於遊戲的騰訊,百度核心業務對服務器的需求有限,服務能力自然有所折扣。

其次,面對泛互聯網市場,百度的業務生態並不具備拉力優勢。

很長一段時間內,背靠電商體系的阿裏雲,客戶面都以電商、零售行業的企業居多,騰訊雲則是憑借騰訊在泛娛樂社交賽道的優勢地位牢牢圈住了遊戲、音視頻战場,相比之下,百度缺少一個立足的根據地。

基於此,在“上雲”需求最普遍的泛互聯網蛋糕被瓜分的局面下,百度智能雲的處境略顯尷尬:補短板極爲燒錢,且容易陷入硬件“空轉”的重資產漩渦,需要提升市場份額來攤薄成本、降低風險。而提升份額,無非卷入行業的價格战來搶奪客戶,可想要卷過成熟度更高的阿裏雲、騰訊雲,勢必會面臨極高的成本壓力,違背了靠擴大規模降低成本的補血初衷。

自覺錯過關鍵時期的百度,不得不避免與巨頭在IaaS層的直接競爭。然而雲計算這塊肥肉又不能放,爲此, 百度开始尋求差異化市場,這一點從百度智能雲本身的命名邏輯即可看出。

AI面具的利與弊

自百度智能雲誕生以來,百度一直在弱化對傳統雲計算產業的表達——直接跳過基礎的IaaS層,談PaaS、SaaS以及AI應用。顯然,百度智能雲已然將AI當作了一副面具,遮住了其作爲傳統雲廠商脆弱的一面,進而更好地講述新故事。

盡管尚未擺脫商業化掣肘,但不可否認百度的AI能力確實跑在行業前列。IDC報告顯示,AI軟件及應用領域,百度智能雲曾多次位列第一。

而相較於切入產業,同腰尾部雲計算廠商共同競爭的京東雲,將AI作爲差異化路线的出口無疑能夠規避很多競爭對手。這正是其能與二线雲廠商拉开差距的關鍵所在。

具體而言,基於AI展开的PaaS與SaaS層業務通常能達到50%-80%的毛利率,這不僅比傳統IaaS業務高出一截,亦能有效規避前述雲廠商的惡性競爭。

一位雲代理商曾告訴光子星球,某客戶在達成合作前,同時有幾家雲代理商都在與之接觸,其中騰訊雲代理商給完折扣後,阿裏雲代理商又給折扣,接着華爲雲代理商再參一手,而騰訊雲布局政務雲初期時,就曾以0.01元中標某地政務外網專有雲平台項目。

此外,得益於AI所講述的故事,百度智能雲客戶面以科技公司與產業用戶居多,受互聯網寒冬波及較小,這也使之在各互聯網雲廠商業績波動的局面下表現出了韌性。

不過,表面上起到遮瑕、美化作用的AI面具,背地裏也束縛着百度智能雲。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首先,即便將AI嵌套入百度智能雲的技術框架內,也換不來無窮的市場增量,相反,隨着行業的內卷加劇,百度智能雲終究會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維度。

據百度方面介紹,透過百度智能雲“开物”平台,某生產化工化纖的企業生產线,一改過去由肉眼在強光下檢測絲錠瑕疵的局面,效率提升高達70%。實現該方案的核心,正是百度的視覺系AI。而在理想化視角裏,AI應用絕不止於工廠流水线,單工位人機協同場景、自動駕駛等領域終將逐漸落地。

殊不知,在當下的大環境下,技術、效率並非企業所考慮的第一要素,如何穿越生死线活下去,才是立業之本。相比靠所謂的前沿技術保護員工,如何花小錢辦大事才是一衆中小老板的操持邏輯。

一位服務商告訴光子星球,很多企業寧愿靠裁員將業務停滯,也不愿投入成本進行數字化改造。以服裝生產线爲例,多數企業與其花大價錢引入視覺系AI篩選瑕疵品,不如多請幾名員工守在產线上,二者成本並不屬同一量級。“即便我們承諾初期可以免去成本,很多客戶也會嫌太過麻煩而拒絕方案。”

另一方面,AI在成爲百度智能雲的特色與亮點的同時,也將其困在了裏面。

一位雲代理商層告訴光子星球:“這行太卷了,都在打價格战,公有雲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就這前三強,其他雲在公有雲市場基本沒有存在感,賣不出去。”可見,過於強調AI融合的百度智能雲,在更廣泛的市場,實際上並沒有太多存在感。

而當下百度智能雲雖仍舊維持着增長態勢,但增速較一年前已有了較大的回落。可以預見,隨着百度智能雲客戶規模愈發龐大,疊加未來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百度智能雲或許將復寫阿裏雲、騰訊雲共同劃過的軌道,進入乏力期。

因此,縱使百度智能雲靠着AI路线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倘若想要謀求更長遠的增長動能,AI面具必須得拿掉。

尋找“存在感”

或許是爲了迎接今後可能的乏力期,今年5月,百度啓動了新一輪的幹部輪崗。其中,除了沈抖由MEG去往ACG擔任負責人外,原本屬於MEG的百度網盤亦被劃歸ACG。

而這一舉動,或許正是百度智能雲跳出AI,尋找存在感的體現。

由於百度智能雲的切入點偏向垂直產業,重點強調自身AI能力的應用,導致其在碎片化的SaaS層布局較淺。盡管百度智能雲在去年7月發布梧桐計劃,試圖以此引入第三方SaaS廠商補足自身生態,但其始終缺乏一個帶動SaaS生態的流量入口。

對SaaS廠商而言,選擇加入雲廠商生態的目的無非借助客戶資源提升銷售規模,而客戶資源多少如何判定,B端辦公軟件無疑指引出了方向。

環顧當下的主流雲廠商,阿裏雲有釘釘,騰訊雲有企業微信,華爲雲有Welink,就連新入局者字節跳動,亦有火山引擎和飛書。相比之下, 百度確實缺乏一個吸引第三方廠商的門面。正因如此,百度網盤作爲百度現階段最合適的棋子,終究還是落了下來。

不過,這步棋並非“將軍”,而是負隅頑抗。所謂的合適,也僅僅是針對百度的業務面而言,並不意味着百度智能雲就就此補足短板,一飛衝天。

具體而言,縱使百度網盤一直在擴容,強化應用與服務,但其很大程度上仍屬於一款以數據儲存爲核心的工具應用——用戶客群主要面向C端,B端所需的溝通交流、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等能力尚不完善,很難平替主流辦公應用。

好在,百度網盤作爲國內網盤賽道的頭號玩家,積累有足夠的用戶規模,無需經歷最難熬的擴張期。現階段,百度只需思索如何將其更好地改造,釋放對合作夥伴的拉力即可。

另一方面,百度亦復刻了曾經的邏輯,企圖站在熟悉的賽道尋求市場。今年9月,百度智能雲發布了集集團雲、網聯雲、供應鏈協同雲爲一體的汽車雲,試圖借助自身在造車領域的技術、資源優勢接下這塊滾燙的蛋糕。

爲謀求增量,百度智能雲本身需引入更多SaaS夥伴建立合作生態;而汽車賽道內的客戶數遠少於AI所針對的“百業”,單一客戶的重要程度將顯著提升。這兩大出口,對於百度的對接、銷售能力無疑是很大的考驗。而這,或許正是沈抖執掌ACG的一大原因所在。

一位接近沈抖的人士提到,作爲百度核心管理團隊才能參加的“周末牌局”,沈抖會說話,能辦事,酒量也好的屬性,或許會讓ACG有一些“出奇”的突破。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AI濾鏡下的百度智能雲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