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道《印度快報》網站10月10日發表題爲《中國是如何減貧的,它爲印度提供了哪些經驗》的文章,作者是烏迪特·米斯拉。文章稱,中國不僅在人口規模上與印度差不多,而且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解決了貧困問題,了解中國的脫貧政策可以爲印度決策者提供线索。全文摘編如下:
據世界銀行稱,印度是全球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
印度應該向誰學習?
有一個國家——中國——不僅在人口規模上與印度差不多,而且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解決了貧困問題,這一點得到了全球認可。
或許,了解中國的政策可以爲印度決策者提供一些线索。
中國取得了什么成就?
爲了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世界銀行和中國政府於2019年進行了一項研究,以弄清中國取得了什么成就以及它是如何做到的。這項研究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
世界銀行發現,中國在過去40年裏使約8億人擺脫貧困。這意味着,中國在過去40年裏平均每年讓1900萬人擺脫貧困。這一期間,就全球脫貧人數而言,中國佔到了其中的約75%。
2021年,中國宣布脫貧攻堅战取得了全面勝利,中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中國幾十年來的進步還體現在其他民生福祉類指標的大幅提升上。
中國人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從1978年的約66歲上升到2019年的約77歲,嬰兒死亡率從1978年的41‰下降到2019年的5.6‰。
早在1978年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水平就已高於同類型國家。改革开放後,中國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普及了基礎教育和中等教育。
總體來看,過去40多年不斷提高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體現了中國在健康、教育和收入等方面的大幅改善。
中國是怎么做到的?
報告的主要結論是,中國的減貧成功主要依靠兩大支柱。
第一個支柱是在基礎廣泛的經濟轉型的支持下,快速發展該國經濟,爲貧困人口提供新的經濟機會,並不斷提高平均收入水平。
報告稱,中國的減貧故事主要是一個經濟增長的故事。同時,快速和持續的經濟增長伴隨着廣泛的經濟轉型。改革始於農業部門,因爲該領域的貧困人口可以直接受益於與引入市場激勵機制相關的生產力提高。
報告說:“低技能要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爲農業剩余勞動力提供了轉移就業機會。城鎮化進程有助於農民工利用城市新機會,其向農村家庭的轉移支付又提高了留在農村家庭的收入。由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改善了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農村、城市和出口市場的互聯互通。”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這些改革是循序漸進的,這對印度具有借鑑意義。報告稱:“這些領域的改革是漸進的,有利於企業和勞動者逐步調整並適應改革。”
世界銀行指出:“中國經濟採取了漸進式發展策略,主要包括:農業和工業產品的市場化改革、有序推動人口流動和城鎮化、國家在關鍵資產所有權和資源分配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等方面。”
第二大支柱是政府實施有針對性的扶貧政策來消除長期貧困,這些政策最开始瞄准因地理環境和機會缺失等原因影響發展的貧困地區,之後轉爲瞄准貧困人口實施精准扶貧,不論其地理位置如何。
報告說:“各類扶貧开發战略和政策有力支持了廣泛的經濟改革發展。中國的扶貧战略的特點是‘以發展爲導向’,意味着其重點是通過爲貧困人口創造經濟機會促進減貧。开發式扶貧經歷了從區域瞄准到縣級瞄准,再到家庭瞄准,逐步演變。”
這些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貧困家庭的保障性扶貧,其中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其他特定社會政策等。
另外兩個因素也同樣非常重要。
世界銀行說:“中國的成功得益於有效的治理,而有效的治理是成功實施增長战略和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減貧政策的關鍵。”
另外,中國還得益於改革开放時期的一些有利條件,比如相對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可使民衆迅速受益於市場改革後出現的新經濟機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印媒:中國脫貧經驗值得印度學習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