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再次新增上市公司種類!港交所四年後又出招迎五大特專科技公司,來看最新門檻
1年前

盼望着,盼望着,港交所發文了,特專科技的腳步近了。

10月19日,香港聯交所刊發咨詢文件,建議擴大香港現有上市制度,允許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並就此徵詢公衆意見,咨詢期至2022年12月18日止。在建議制度下,特專科技公司將被分爲“已商業化公司”及“未商業化公司”,其中未商業化公司因爲風險較高,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須達到150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的門檻市值則爲80億港元。

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對此表示,“正如《上市規則》增設生物科技章節後造就了香港的醫療保健融資生態圈,我們預期這次增設特專科技的新規定後,將有助推動區內以至其他地方在這五個前沿行業(例如綠色科技)的人才和投資金額增長。”

連接資本與機遇一直是香港交易所的核心战略,爲此港交所致力於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爲全球創新產業公司首選上市地點的地位。此次建議將增加香港上市公司種類,讓更多不同類型的公司可進入這個具備深度和流動性的國際市場,同時也爲投資者帶來更多選擇。

新設特專科技上市渠道

“在制定有關建議時,我們考慮了特專科技公司的特點,特別是科技在有關公司業務上扮演了獨特的角色,以及相對於其他上市申請人,這些公司的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陳翊庭認爲,建議中的規定可在各方面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既能維持市場質量,亦能建立具商業可行性的新上市章節,配合新一代領先企業的集資需要。

基於上述考慮,此次香港聯交所建議設立新的上市渠道,特別針對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件、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以及新食品農業技術五大特專科技行業的公司,並從多個方面對上市資格提出要求。

1、商業化收益門檻:已商業化公司的定義爲經審計的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特專科技業務所產生的收益至少達2.5億港元的公司。

2、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80億港元(已商業化公司)或15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

3、研發:所有申請人均須於上市前已從事研發至少三個會計年度,研發投資金額須佔總營運开支至少15%(已商業化公司)或50%(未商業化公司)。

4、最低第三方投資:上市申請人須獲得來自資深獨立投資者相當數額的投資——要求上市申請日期前的至少12個月之前已獲得來自至少兩名“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大額投資;或者來自所有資深獨立投資者的合計投資金額達到上市申請人於上市時已發行股本的規定最低百分比,即10%至20%(已商業化公司)或15%至25%(未商業化公司),視乎上市申請人於上市的預期市值而定。

5、商業化路徑:未商業化公司須展示並在上市文件中披露其可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可信路徑。

咨詢文件還規定,相關特專科技企業IPO將適用更高效的市場定價流程,上市後自由流通量至少達6億港元,須披露的資料包括首次公开招股前投資、商業化現況及前景,以及適當的示警聲明。

上市之後,控股股東、關鍵人士及領航資深獨立投資者也將面臨禁售期限制,並對未商業化公司施加額外持續責任,包括於中期報告及年報中額外披露發行人達到商業化收益門檻的進展,以及披露有關上市文件中載列的任何業務及財務估計的更新。

靈活上市吸引多元企業

自從2018年以來,港交所實行了“25年來之最大變革”,在原有的主板上市規則之外,相繼增加了18a、8a和19c三個章節,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同股不同權的創新產業公司和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在香港上市,爲港股市場增添了不少活力。

廣發證券統計,2018年的制度改革帶動交易所上市公司同比增速創達9.3%的十年歷史高峰,靈活的上市門檻激勵多類型公司赴港上市。截至2022年5月底,有75家新經濟發行人通過2018年增設的三個新上市章節成功上市,2018年以來新經濟發行人佔IPO融資額的65%。今年1月正式實施的海外發行上市優化制度吸引了1家非大中華發行人採用,同時港交所還收到12份SPAC上市申請。

香港聯交所也表示,該所於2018年推出改革措施,大幅增加投資者在香港市場的投資機遇,信息科技行業目前是聯交所市場上最大的行業,醫療保健與信息科技行業合計佔香港市場總市值超過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港交所研究發現,港股市場的特專科技行業的公司數目及市值,仍落後於美國及中國內地。主要是因爲此類公司大多未能達到主板資格測試的盈利、收益或現金流量要求,甚至許多還在研發以將產品及/或服務商業化,已商業化的公司也常因業務性質未能通過測試。

然而,由於增長潛力巨大,香港投資者對特專科技公司有着強烈的投資欲望,這也是此次香港聯交所建議擴大香港現有上市制度,鼓勵特專科技公司來港上市的原因所在。

三季度港交所淨利23億港元

就在同一時間,港交所也公布了第三季度業績。盡管全球經濟疲弱、加息周期到來、通脹壓力上升及地緣政治持續緊張,但港交所三季度業績仍相對穩健,甚至相比上一季度還改善了不少。

報告期內,港交所實現收入及其他收益共43億港元,相比去年第三季度同比減少19%,相比今年第二季度卻環比增長2%;股東應佔溢利爲23億港元,同比下跌30%,但環比提升4%。

歐冠升表示,今年第三季度,港交所先後公布或實施了多項重要战略舉措,包括:ETF納入互聯互通合格證券,开始籌備“互換通”、成立香港國際碳市場委員會,以及推出一系列新產品及市場優化措施……這爲其業務和市場未來長遠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說,雖然財務數據較去年同期創下的紀錄有所下跌,現貨市場表現持續疲弱,但他們也看到新股市場出現復蘇跡象、衍生產品市場交易暢旺、滬深港通和債券通繼續表現強勁。“我們已經爲迎接市場回暖做好准備。”

值得一提的是,繼此次針對特專科技企業優化上市規則之後,港交所下一步或將把改革目光投向GEM。

香港聯交所在此次咨詢文件中提到,2018年2月咨詢公衆後,第二板GEM被重新定位爲供中小企上市的獨立市場,此後其新上市公司數目及GEM公司的集資額均有所下跌。“此次建議中的特專科技制度未必能解決中小企的集資需要。聯交所將另作研究,探索解決這個問題的其他方法。”

責編:桂衍民

校對:蘇煥文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擬再次新增上市公司種類!港交所四年後又出招迎五大特專科技公司,來看最新門檻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