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下衝刺“城市戶外”:不能僅僅是個“賣傘的”
1年前

(本文首發於《紫金商業評論》,授權紫金財經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

在城市戶外這個風口上,作爲新國貨品牌的代表,蕉下一直爲人們所喜愛。

蕉下以防曬傘切入市場,打造了防曬小黑傘、防曬服、面罩、墨鏡等經典爆品,且逐步拓展至非防曬品類,推出戶外緊身褲、厚底帆布鞋等品類,從休闲和運動玩家中,殺出一條生路,赴港衝擊“城市戶外第一股”。

10月10日,城市戶外品牌蕉下再次赴港更新招股書,繼續之前上市之路。招股書顯示, 2019至2021年,蕉下的營收分別爲3.8億元、7.9億元和2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50%。

這個數據在前幾年或許平淡無奇,畢竟市場已經對新消費品牌的高增長見怪不怪,但是放在如今新消費遇冷的當下,蕉下這一高增長讓人側目。

高增長一方面來自於其本身的進步之快。2013年,蕉下憑借一款遮陽傘一躍成名,9年之後成爲“中國第一大防曬服飾品牌”。招股書顯示,蕉下已擁有防曬服飾市場12.9%的市場份額。

另一方面來自於直接競爭對手——天堂傘在蕉下的高歌猛進中退居二线。天堂傘作爲老牌遮陽傘品牌,憑借着經濟實惠及當年的審美優勢,其市場佔有率一度高達80%。即使放在今天,仍有不少家庭認可天堂傘的品牌,市場基礎非常牢固。

一新一老同台競技,圍繞着審美、價格、技術等多層面的爭議,蕉下不斷擴張產品线,覆蓋了服裝、帽子、墨鏡、口罩、手套等多種防曬品類。近兩年間,蕉下緊跟市場需求,更是將業務拓展至露營、運動等戶外場景,擴充着自己的商業版圖。

從賣遮陽傘到蕉下衝刺“城市戶外第一股”,9年間蕉下做對了什么,讓它有底氣從防曬傘爆品邏輯的營銷打法,直接邁入到城市戶外的賽道上?

不能僅僅是個“賣傘的”

在日本,傘這個行業早被玩透了。早在20世紀九十年代後半期,日本制傘業已經开發了能夠阻擋高比例光线的織物,強調傘的功能性:阻擋紫外线,這一功能迅速得到女性用戶的青睞。

在國內,蕉下成立之前,制傘行業強調的是傘的傳統用途,遮雨、遮陽等等,鮮有深度研究女性用傘的防曬需求,這就是蕉下看中的市場空白。當時國內的消費品看似可以滿足所有需求,但用戶的消費需求並沒有被完全滿足。而這成就了蕉下的成長空間。

蕉下的傘賣得貴,幾乎持平於進口傘在中國的代購價,1-3倍於天堂傘。蕉下在營銷上也強調科技感,並區別於天堂,與國外流行的黑膠膠囊傘同樣的黑膠塗層,主打降溫和防紫外线。

憑借着高科技屬性、時尚的外觀、輕巧便攜的功能,又美又輕又防曬的蕉下傘,在當時的市面上幾乎沒有替代品,蕉下迅速佔領市場,所向披靡。

成功之後,蕉下繼續在傘上做文章。2017年,蕉下接連推出多種不同款式的遮陽傘,其中“膠囊傘”便是經典爆品之一。2018年,蕉下在618大促期間成爲當日傘具銷售冠軍。

一個痛點是,對於上班族來說,如果不下雨,帶傘總歸還是不方便的。一件防曬的衣服,一個防曬的帽子,這樣的穿戴設備比帶一把傘要方便的多,門檻也低得多。

於是,蕉下不滿足於單一品類的勝利,從“傘”跨躍到了“防曬”的整個領域,逐步推出防曬袖套、帽子等防曬產品;2019年,蕉下推出防曬服、防曬口罩等產品。

盡管如此,彼時蕉下的營收仍已傘爲主。2019年,蕉下傘具產品營收爲3.3億元,在公司整體營收中佔比高達86.9%。也就是說,這個時候蕉下的產品已經多樣化了,但是市場對蕉下的認知仍然是:賣防曬傘的。

成功始終是一枚硬幣,總有它的兩面。蕉下的成功來自於功能性傘,而過於成功的功能性傘,給蕉下打下了“賣傘的”標籤,這個標籤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負累。特別是對於推出更多品類商品的蕉下來說,更是如此。

蕉下的志向,遠遠超過“賣傘的”標籤,而是整個女性日常生活中的防曬需求。

蕉下的防曬努力:城市戶外

不同於歐美曬出古銅色,皮膚白是東亞地區女性審美標准之一。女性用傘的主要功能,在於防曬。

防曬市場有多大?我們可以先看下化妝品防曬市場的規模增長:公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防曬化妝品市場規模爲93億元,到2020年,市場規模達144億元。據東吳證券估算,2016年至2021年,防曬化妝品增速略快於護膚品市場。

另據數據顯示,2012-2021年中國防曬品市場規模呈現逐年上漲趨勢,10年間CAGR爲10.5%,2021年市場規模達167億元。中國防曬品規模增速遠超全球,防曬品需求景氣度較高。

在防曬需求被愛美女性研究到“納米級”之後,大家發現,物理防曬其實必不可少。例證就是社交平台上分享多家防曬產品上身測試,幾個小時後擦掉皮膚看防曬效果。結果大家發現,黑膠布貼住的皮膚最白。

所以2013年-2017年,蕉下在消費者心智中形成了“賣防曬傘的“這樣的標籤,這也是蕉下擴品的思路:繼續做防曬。

這個策略是成功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國內防曬服飾市場總零售額的CR5爲14.6%,蕉下的市場份額爲5.0%,是第一大防曬服飾品牌。其中,线上零售額CR5爲20.2%,蕉下的线上市場份額爲12.9%,位列第一。

這次蕉下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衝刺的是城市戶外第一股,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爲這件事情和防曬無關。但從本質上講,戶外仍然是個與防曬強綁定的賽道,主要是思維上的認知綁定:去戶外就需要防曬。

如果消費者形成了相對穩固的認知,去戶外就要去蕉下的店裏逛逛,那在這期間,你會不會隨手买一件價格低廉、實用,又兼顧設計感的運動衣、帽子等產品呢?

所以城市戶外這個跨界,蕉下並不是隨便說說的。它確實可以憑借着“防曬”這個心智去佔領市場,爲戶外用品引流,撕开其他品類需求的口子。

2019-2021年期間,蕉下推出19款非傘類產品。 2021年,蕉下服裝業務增長率達到了80.45%,這個數字高得驚人。這一年,服裝、傘具、帽子、配飾、鞋履的營收佔比分別爲30%、21%、19%、25%、6%。服裝已經成功上升到營收佔比的第一位。帽子、配飾與鞋履的佔比也在不斷提升。

蕉下的去“傘”標籤,可以說已初見成效。

蕉下空間還很大

這幾年興起的新品牌,多數是爆品策略+瘋狂營銷出圈。營銷的高舉高打也有它的一體兩面:好處是產品會迅速出圈,壞處則是營銷費用高企不下,吞噬了企業利潤。

比如完美日記,通過主播帶貨、KOL種草營銷等迅速出圈,但其銷售費用率一度高達60%以上,以至於完美日記目前仍未擺脫虧損。

蕉下在招股書中表示,2022年上半年的營收爲22.1億元,同比增長81.3%,這與去年全年的收入幾乎持平,蕉下的整體毛利高達60.3%。

蕉下的營收及毛利在今年表現良好的原因之一,在於砍掉了大額的營銷費用。數據顯示,蕉下2019年至2021年,公司銷售及營銷开支1.25億元、3.23億元、11.04億元,佔公司收入的比例分別爲32.39%、40.69%、45.86%。

銷售及營銷費用的佔比中,廣告費、平台服務費佔比最高。在廣告營銷上,蕉下與KOL合作頻繁。據招股說明書,2021 年,蕉下與近600個KOL合作,此外,199位百萬粉絲級別的KOL爲蕉下帶來了45億瀏覽量。

今年以來,蕉下有意識收緊了這部分費用。2022年1-6月,蕉下控股的銷售及營銷費用7.25億元,佔收入的比例爲32.80%,與2019年的佔比持平,較2021年同期的43.26%大幅下降。

換算成金額,今年上半年蕉下少花了3億元的營銷費用。這其中,廣告及營銷費用佔收入比例爲11.9%,相比去年幾乎腰斬。

這樣的策略讓蕉下調整後的淨利潤猛增到4.03億元,其中經營利潤率從不到6%大幅上漲至19%。而在2019-2021年,蕉下淨利潤率分別爲5.1%、5.0%、5.6%。

即便如此,蕉下仍未擺脫通過高營銷換增長的路徑依賴。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爲虧損2320.7萬元、7.7萬元、54.73億元,調整後,公司的淨利潤分別爲0.20億元、0.39億元和1.36億元。

另一個被指摘的問題是,蕉下產品的代工模式。不自建工廠對蕉下來說財務上顯得更爲從容,讓蕉下在價格上輾轉騰挪的空間更大;但代工廠對品控把關不嚴,這讓蕉下收獲了不少負面評價。

在銷售終端上,蕉下开始布局线下渠道。2020年,蕉下新开3家門店,2021年新开24家,今年上半年新开33家。若蕉下线上线下並重,线下門店這種“重投入模式”,未來也可能是蕉下必須承擔的重成本支出。

在產品开發方面,蕉下依托成熟的工作室模式,集中資源投入核心技術研發,成功實現跨品類復用,從傘具到更多戶外防護性產品,實現多品類擴展,將防曬領域的成功復制到更加多元化的城市戶外市場。延續上半年春夏火熱,本次秋冬季蕉下運用科技與工藝的結合,沉澱Anti-Cold寒冷防護技術創新推出輕巧、保暖、更適合輕戶外活動的冬季氣絨服。

目前,蕉下研發實驗室已擁有172項專利,正申請56項專利,並表示未來將加大對研發的投入。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爆款出現的頻率,也能保證產品競爭力的可持續性,這也爲蕉下的上市之路提供了基礎。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蕉下衝刺“城市戶外”:不能僅僅是個“賣傘的”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