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營銷輕研發,蕉下趕在上市之前收割智商稅?
2年前

編輯 | 於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近年,盡管在疫情的影響下,人們的出行次數明顯減少。但是與出行場景相關的戶外賽道,卻熱度不減。4月份,網上就傳來了網紅戶外防曬品牌“蕉下”衝擊IPO,試圖衝進港交所。

不過好事多磨,半年之後,據港交所信息顯示,“蕉下”彼時遞交的招股書已經失效,並再次遞表,繼續衝擊“戶外防曬第一股”。然而,面對二級資本市場,蕉下輕研發、重營銷的策略打法,卻迎來諸多非議之聲。業內人士普遍認爲,“蕉下”主打的防曬網紅產品並非無懈可擊,而且其未來的商業故事,如同如今很多網紅品牌一樣,生命周期或許有限,想象空間也十分存疑。

拋开經營層面的硬傷,蕉下的品牌口碑與產品質量也十分堪憂。互聯網上關於“蕉下”從防曬傘擴張至“城市戶外”,也是衆多質疑之聲,其防曬戶外產品,更是頻繁被指質量參差不齊,涉嫌收割智商稅。因此,蕉下上市尚未塵埃落定,在迎來頗多關注的同時,也釋放出其難掩焦慮的信號。

研發營銷投入不平衡,轉型難講好故事

據了解,蕉下品牌由馬龍和林澤兩位80後於2013年在杭州創立,自推出第一款防曬產品雙層小黑傘以來,蕉下搭建了多元化產品組合,主要覆蓋服裝、傘具、帽子、其他配飾、鞋履,從防曬品牌到城市戶外品牌轉型。

其轉型效果幾何,通過其營收構成可以窺見一斑。據其招股書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蕉下總營收達到22.1億元,雖然增速出現下滑,但較去年同期的12.19億元增加81.3%。而2019年—2021年,蕉下收入分別爲3.85億元、7.94億元、24.0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爲150.1%。

在蕉下上半年營收中,服裝類產品貢獻了營收的大頭。上半年共售出610萬件,貢獻收益7.92億元,在總收益中的佔比由去年同期的25.4%上升至35.8%。

與此同時,主打品類傘具收益佔比卻與服裝此消彼長。該部分佔比由去年同期的26.7%下降至11.8%,總收益2.61億元。其余收益份額則主要由帽子、口罩和墨鏡類構成,分別實現收益4.97億元、2.84億元和1.57億元,在總收益中的佔比爲22.5%、12.9%和7.1%。

盡管蕉下的營收數據尚可,但是在營銷和研發投入方面,蕉下一直給業界一種“重營銷、輕研發”的印象。而且這樣的“不健康”局面,還在加劇。

以最近的上半年數據爲例,招股書顯示,上半年,蕉下的廣告及營銷投入爲2.64億元,但是研發投入僅6300萬元。對比之下,可謂相差懸殊。

因此,當蕉下不再只是宣傳賣產品,而是賣“城市戶外場景”。更多業內人士傾向於,這是在向資本講故事。只是,拋开產品銷量增速放緩,在其營銷投入佔比與研發投入佔比嚴重失衡的現狀下,蕉下想要講好資本故事,恐怕也並非易事。

科技含金量不足,“傘標籤”難去

衆所周知,蕉下以防曬傘切入市場,打造了防曬小黑傘、防曬服、面罩、墨鏡等經典爆品,且逐步拓展至非防曬品類,隨後又推出戶外緊身褲、厚底帆布鞋等品類,加入休闲和運動玩家隊列。鑑於其產品品類與其它服裝類企業相比、並無新意,更多人寧愿相信,蕉下只是爲了上市講故事,強行的搬出了“城市戶外”的新概念。

實際上,除了消費者認知的建立外,蕉下也在產品品類的擴張上下足了工夫。據了解,2019-2021 年期間,蕉下推出 19 款非傘類產品。服裝、傘具、帽子、配飾、鞋履的營收佔比分別爲 30%、21%、19%、25%、6%。而且服裝已經成功上升到營收佔比的第一位。這也意味着,蕉下的“去傘標籤”策略初見成效。

但是要知道,戶外仍然是個與防曬強綁定的賽道。畢竟,去戶外需要防曬只是戶外場景中的一個十分狹窄的需求點,因此,蕉下想要實現用戶思維上的認知綁定,讓用戶建立防曬與城市戶外之間的關聯性,也需要做大量的品牌宣傳工作。

只不過,一部分消費者因爲其“傘標籤”帶來的品牌認知,或許也會同時遷移到蕉下的其它產品上。例如,此前網友對蕉下防曬傘就有兩個深刻的印象,甚至這種印象已經顯得有些刻板。

首先,蕉下的傘賣得很貴,幾乎持平於進口傘在中國的代購價,是天堂傘的1-3倍。例如,蕉下天貓旗艦店內,除配飾外,蕉下防曬傘、防曬服和太陽帽等價格均接近200元。

而對比蕉下防曬傘和傳統品牌天堂雨傘的防曬款發現,蕉下銷售前兩名的太陽傘的價格在200-300元之間,折後價格超170元,而天堂傘同樣一款UPF50+的太陽傘的價格僅40元。

其次,雖然蕉下在營銷方面一直強調科技感,與天堂傘的營銷策略差異化。但是因爲其研發投入不高,因此也被指科技含量不足,各種科技感的營銷,也時常被指收割智商稅。

在知乎上的相關話題下,不少消費者反饋稱蕉下傘柄和傘面分離、傘骨質量差,抗風能力弱。在黑貓投訴上,搜索蕉下共有512條結果,投訴量有225條,已完成179條,消費者對蕉下投訴的主要問題有欺騙行爲、質量較差、不予退貨、拒絕賠償等。而且,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蕉下傘收割“智商稅”的話題,也是熱度不減。

例如,知乎相關話題如“蕉下防曬衣、防曬帽是稅嗎?”、“蕉下太陽傘值得买嗎?”等也引發了對蕉下“含金量”的質疑,B站也有多位up主進行防曬性能測評,聲稱實際效果與官方宣傳相差甚遠。

由此可見,蕉下雖然在產品類目上試圖“去傘標籤”,但是其品牌認知卻因爲“這把傘”,幾乎成了收割智商稅的代名詞。如此,其布局城市戶外,恐怕也將同樣面臨質疑,口碑危機也揮之不去。

季節性影響難除,“城市戶外”成色不足

據了解,蕉下品牌名稱取義於自芭蕉葉下,蕉下認爲:“這代表公司肇始於滿足年輕女性消費者對戶外防曬的需求。自2013年推出第一款防曬產品雙層小黑傘以來,公司逐步成長爲在防曬服飾方面具有強勁業務增長的品牌。”

盡管目前蕉下市場份額僅爲5%左右,线上零售市場份額佔比超10%。但是已經成爲國內第一大防曬服飾品牌。甚至在2021年,其在线零售額超過第二大品牌的5倍,由此足見其线上渠道優勢。

但是,通過其位於行業頭部地位,市場率卻非常低也足以看出,這是一個玩家衆多,相對分散的賽道。而且,在其打出“城市戶外”招牌的同時,也面臨產品受季節性影響大幅波動的難題。

一方面,蕉下的防曬產品僅僅在第二和第三季度溫熱季節銷量可觀。但是一旦進入寒冷季節,蕉下則只能靠保暖產品取勝。

這也意味着,其營銷策略需要根據季節變化,適時調整,由此也導致其營銷成本居高不下。例如,據蕉下負責人介紹,公司下半年的分銷及銷售开支通常高於上半年的有關开支。而根本原因,則是因爲公司通常於下半年推出更多新產品,尤其是非防曬產品。

另一方面,在秋冬季節,其過去主打的防曬產品銷量較低,加上近年疫情的影響,消費者出行的次數減少,也間接地衝擊了其防曬產品的銷量。

因此,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蕉下雖然上半年業績表現良好,但是如何應對下半年的季節周期性變化,以及因爲全國疫情此起彼伏帶來的不確定因素挑战,將是蕉下需要長期面對的問題。而且,蕉下如何構建自身的競爭門檻,去保持它的持續性優勢,也顯然十分困難。

據觀察,蕉下經常被拿來與Lululemon對標。而蕉下成名靠的是2013年推出的經典防曬產品“雙層小黑傘”,並拿到了其布局城市戶外賽道的一張門票。

而對比之下,其通過“一把傘”打开城市戶外的口子,確實與Lululemon通過“一條瑜伽褲”,構建其瑜伽事業的商業大廈如出一轍。但是與Lululemon所不同的是,其品牌沉澱時間更長,且其產品與運動健身場景更爲貼合。

只是,反觀蕉下從一把傘躍遷至多品類的協同發展,也是窮則生變,在場景的頻次與延展性上難以與Lululemon同日而語。而且,回頭來看Lululemon,其雖然在行業垂直深耕20余年,卻並沒有等到瑜伽成爲大衆生活方式的那一天,至今瑜伽也依然只能覆蓋小資人群、時尚辣媽這類小衆群體。

因此對於Lululemon,其橫向擴張品類的策略似乎並不奏效。而蕉下布局的城市戶外,或許同樣面臨創業故事如“空中樓閣”的尷尬。

城市戶外成色不足的結果,必然是其在資本市場、消費者心智方面難以佔領高地,未來商業想象空間也十分有限。甚至有業內人士更直白的闡述了對蕉下轉型戶外的理解:按照其定位,蕉下或許是想打造戶外場景下的生活方式生態,但是如今卻從一個“賣傘的”,變成了“賣戶外服裝等產品”的。但是,拋开場景來看產品,市面銷售這類產品的商家不計其數,如何構建差異化壁壘,也將成爲擺在蕉下面前的一道難題。

結語

蕉下在防曬傘賽道的行業地位毋容置疑。但是,消費者未必就會因爲其打出“城市戶外”的新概念,就會爲蕉下的其它產品买單。而且,如果其價格、品質依然延續其防曬傘的水平,恐怕又將繼續面臨市場對其收割智商稅的質疑。如此來看蕉下布局城市戶外,甚至更像是一個僞命題。

因爲在蕉下之前,這個場景與對應的解決方案、產品並非都不存在,更不會因爲蕉下的“遲到”與概念包裝,而出現多大的市場增量。相反,由於其高調的市場宣傳,或許會迎來更多資本與玩家入局,讓本是紅海一片的市場,陷入新战場下的一場混战,由此也勢必讓蕉下的處境愈發艱難。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重營銷輕研發,蕉下趕在上市之前收割智商稅?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