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瓶未必裝新酒,巴菲特的那些事
1年前


巴菲特和他的伯克希爾似乎正在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對抗美國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及經濟下行壓力。

本月初,伯克希爾公布了三季度報告。在美國股市前三個季度出現大幅度下跌的背景下,伯克希爾的表現依舊不乏亮點。

雖然前九個月公司累計虧損約410億美元之巨,同比下降近900%,但其中投資和衍生品的累計虧損額就達近651億美元。

這裏我們尤其得注意,這651億美元的累計账面投資虧損其實有極大的水分。因爲這個數字只是按照監管要求計入於會計账目的虧損,並不代表伯克希爾就真的“割肉”這些股票造成實質損失。

講白了就是,雖然相對年初股票被套牢不少,但沒有割肉就可能還能漲得回來。

三季度,伯克希爾的經營利潤錄得近78億美元,同比上漲約20%;前三季度累計的經營利潤達近241億美元,同比上漲約19%。

會計准則告訴我們,拋开股市下跌造成的账面投資損失,伯克希爾整體運營的盈利能力依然較好。

這裏面分明細來看,三季度,伯克希爾除了保險業務出現虧損以外(虧9.6億美元),在鐵路業務(賺14億美元)、公用事業和能源(賺16億美元)、制造業,服務和零售業(賺33億美元)以及其它業務上(賺10億)均實現盈利,且大多比去年同期出現了較顯著增長的情況。

那么,以上這些數字是否說明伯克希爾已經成爲了一家“實體經濟”企業而不再是一家較純粹的投資公司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因爲我們不能用幾個季度的盈利表現來衡量伯克希爾真正的價值所在。況且伯克希爾在三季度末持倉的總市值仍然超過3000億美元。

那么,巴菲特近期的種種舉動到底蕴含着哪些底層邏輯呢?

要知曉伯克希爾內部的策略幾乎不可能,但我認爲最明顯的落腳點就在對抗宏觀經濟的“滯脹風險”。

其實要解釋巴菲特目前在做什么,我們還應該把目光投向上世紀70~80年代這個特殊歷史時期。

那個年代的巴菲特在做什么?

其實美國經濟陷於今天的處境並不新鮮。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美國當局一度以擴張性經濟政策作爲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不管經濟是否已經發展良好,美聯儲和美國行政單位依然維持低稅收、高赤字。這極大地推高了居民消費需求,使得美國通脹不斷上行。

直到1970年代初,美國通脹越來越呈現出難以控制的跡象,誰知當時的國際地緣政治又顯現重大危機——1973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國際油價暴漲,進一步助推美國通脹。石油價格飆升還進一步壓制了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生產的活力,導致經濟增長停滯,從而引發經濟“滯脹”。

美聯儲在1970年代無法兼顧經濟增長和控制通脹,且錯誤地選擇在通脹壓力仍然巨大時匆忙降息來刺激經濟。

誰知到了1970年代末,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國際油價從1979年底开始短短一個季度內暴漲大約三倍,使得1980年一季度時,美國CPI同比達到近15%的歷史峰值。當年二季度,美國核心CPI同比也創造歷史最高值,接近14%。

後面的故事廣爲人知,非常鷹派的新任聯儲主席沃克爾採取了不惜損失經濟也要緊縮貨幣的極端政策,大幅度升息,並將美聯儲的目標從幫助就業轉向控制物價爲重。

終於從1984年开始,美國通脹恢復正常,GDP也开始擺脫前面幾年的停滯局面开始新一輪的增長。

從1970年到1983年,這十幾年中,美國經濟的發展全部被極端嚴重的通脹以及經濟增長動蕩所籠罩。

雖然不敢說今時今日的美國經濟和股市就一定和當時的情形很像,但似乎這兩個時代的很多數據都有一定內在聯系的邏輯。

那么,股神巴菲特在那段滯脹歷史時期又有何思考呢?

閱讀不少關於巴菲特的專著後,我們似乎可以整理出巴菲特對那個時代的一些見解。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在那個年代,巴菲特依然大量購买因爲經濟不景氣和通脹而出現大規模回調的“優質”股票。這當然和巴菲特價值投資的理念以及信仰是分不开的。

其次,從那個時代他公开發表的文字中,我們可知,當通脹持續上漲、經濟壓力加大時,經營效益較低的企業必須保留它所能保留的每一分錢,低回報的企業必須遵循一個高現金留存的政策。

因爲“通貨膨脹就像一個胃口巨大的蛔蟲,會先發制人地消耗它每天必需的養分而不管宿主的健康狀況如何。”

無論財務報告中的利潤水平如何,在大滯脹期間,企業都需要維持更多應收账款、存貨和固定資產的現金,以滿足企業的生存需求。

企業不斷需要更多的資金,以便與很短時間之前的生產數量相匹配,也就是說,企業越是不景氣,蛔蟲所要求的養料的比例就越大。

巴菲特還曾表示,任何需要一些有形資產來經營的無槓杆企業都會受到通貨膨脹的傷害,而不需要什么有形資產經營的企業所受到的傷害最小。

這聽上去對許多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多年來,傳統的觀念認爲對衝通貨膨脹最好由擁有自然資源、工廠土地、設備或其他有形資產的企業來承擔。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重資產的企業通常賺取較低的回報率,這些回報率往往只能勉強提供足夠的資本來資助現有企業的通貨膨脹損失,而沒有剩余的資金用於實際增長、分配給股東或收購新企業。

簡單一句話理解可以是:在滯脹嚴重的年代,巴菲特更看重能獲得更多現金的企業或者能以更少有形資產獲得足夠利潤的企業。

尾聲

回顧完巴菲特的這段歷史,各位讀者是否和我一樣對股神今年以來的一些動作有了更深切的認識了呢?

三季度,伯克希爾淨买入價值36億美元的股票,並不畏懼美國股市在此季度的巨大波動。

近期,巴菲特大力購入的西方石油發布三季度報告,期內其營收、淨利潤同比均實現大幅增長,同時它還上調了全部三個業務部門的全年業績預期。

美國石油行業在三季度的財報依舊保持耀眼的成績,與美股科技巨頭業績大幅低於預期,接連裁員形成鮮明對比。除了西方石油,埃克森美孚三季度實現淨利潤196.6億美元,同比大增近兩倍。要知道,蘋果同期也只錄得207.21億美元的淨利潤。

與此同時,據媒體報道,第三季度伯克希爾還大幅度減倉美國數家頭部銀行的股票。

50年的歲月看繁華落盡又起......循環往復,似乎巴菲特從未改變過自己的行事邏輯。

【重要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文章內容僅供研究和學習使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舊瓶未必裝新酒,巴菲特的那些事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0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