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展遠不達預期,市場還會等待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嗎?
1年前

自從小米宣布造車以來,關於小米造車的各種新聞爆料就屢見報端。

創始人雷軍爲了造車,先後拜訪了長安、比亞迪、上汽和一汽等多家傳統車企,以及知名汽車產業鏈供應商博世、寧德時代等公司,行業內也因此頻繁傳出某某將與小米合作造車的緋聞。

不過,迄今爲止,小米官方的態度一直都是他們將會獨立建廠造車,前不久還否認了項目停擺的消息,聲稱項目進展順利。

但是在最近,一則由小米汽車員工的爆料卻掀开了小米造車項目尷尬的一角:項目實際進展遠不達預期,第一輛車並不具備帶領小米在 2024 年進入自動駕駛第一陣營的實力……

項目進展緩慢,自動駕駛效果不佳

對於技術門檻高的造車項目,想要保證項目推進的效率,就想要制定一套極其高效、完善的研發體系,保證研發的每一個環節都能不掉鏈子,但是小米並沒有做到這一點,

今年 9 月 28 日,微博上流出了一條雷軍在公司宣布小米首台工程車下线的短視頻,彼時大家都在驚呼小米造車的速度太快了,竟能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完成工程車的生產。

但是近日這名小米汽車員工卻透露表示,這輛工程車的完成度並不高,許多應該交付的功能要么延期,要么直接被砍掉,因此最終實際落地的功能寥寥無幾。

而這也就導致小米汽車智能座艙的研發進度受到影響。雖然小米一直都被行業內認爲能夠爲智能座艙帶來革命性改變,但是受限於項目研發進程的滯後,智能座艙的主交互設計方案直到現在都沒有確定。

這就導致智能座艙的研發團隊現在處於「手足無措」的狀態當中,既不知道智能座艙核心架構將會有哪些層級,也不知道該如何實現不同層級的功能,「有勁使不出」是對目前智能座艙團隊處境最好的形容。

對於最受關注的自動駕駛技術領域,即使小米投資了縱目、禾賽等多個自動駕駛產業鏈條上的公司,但是實際小米目前的自動駕駛功能完成度也非常不理想。

雖然此前雷軍曾在發布會上公开展示了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的成果,但是據內部員工爆料,其實視頻中的大部分鏡頭都是通過剪輯拼接而成的,實際研發進度極其緩慢,可能直到 2024 年量產也都不會再有突破性的進展。

自動駕駛技術進展緩慢,也影響到了小米員工對首輛汽車產品力的信心,因此許多小米此前高薪挖來的員工紛紛選擇離職,導致小米汽車項目的研發水平大打折扣。

項目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問題,其中最直接的責任人,莫過於整個項目的負責人。

此前,小米汽車任命了小米高管李肖爽擔任項目負責人,但是他其實並沒有任何的造車經驗,此前負責的業務也都只限於電視等大家電品類,所以讓他想要爲整個團隊制定合理的研發排期計劃,顯然違背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准則,實際項目延期只能說是意料之中。

最近走馬上任的前北汽高管於立國,雖然在汽車制造領域有着豐富的經驗履歷,但是就他個人此前種種不尊重消費者的行徑來看,他能否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打造出一款滿足用戶需求的車,也的確會讓人懷疑。

進場太晚,積累太少,小米汽車前景不容樂觀

就前文所提的小米汽車項目問題而言,小米汽車想要實現首战告捷的希望其實非常渺茫,最大的可能就是首款汽車聲量大、銷量差,但是其實導致小米汽車失敗的原因,遠遠不僅於此。

首先,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了高度白熱化階段,銷量屢屢增高的比亞迪、蔚來和理想等國產新能源車企,以及層出不窮的造車新勢力公司,已經大幅壓縮了留給後來選手的增長空間。

而且因爲這些車企投入了大量資源打磨產品體驗,建設全新的銷售、售後體系,使得他們的綜合用戶體驗相比早年的國產車企可謂提升了一個維度,因此即使一直享有純電動車开創者紅利的特斯拉,也因爲國產車企的競爭導致其在手訂單裏迅速下降,因此接連三四次啓動各種方式的降價促銷。

如此高強度的競爭,必然會催生出一批战鬥力極其強悍的車企,屆時初次登場的小米汽車也就需要面對比當下更猛烈的競爭,它能有多大的幾率打贏這場硬仗,雖然沒有人會知道這個答案,但它的幾率肯定不會高。

其次,不同於一直在汽車領域默默無聞,但是其實已然在全產業鏈暗自布局多年的華爲,小米在汽車領域的技術、經驗積累可謂相當於零。

智能汽車最核心的三電系統——電池、電機和電控,華爲能夠做出電機和電控,但是小米都需要外購,這就使得小米汽車也將會陷入小米手機的窘境,任何技術都需要依靠供應商,產品很難做出差異化。

而想要在這些領域迎頭趕上特斯拉、比亞迪和華爲,小米就需要投入幾倍於前者的資源才有機會實現反超,但是礙於小米過往對硬件設計、制造技術的不重視,真正實現反超的機會非常渺茫。

總體而言,雖然雷軍爲小米汽車投入了非常多的心血,但是礙於項目研發制度的設計不合理,導致進展極其緩慢,且小米此前完全沒有任何造車經驗,小米汽車的前景不容樂觀。

但是,這也並非意味着小米汽車已無出路,反而當下有一條最適合小米突圍的道路選擇。

小米汽車的出路在哪?

多年以來,雷軍屢屢在公开場合講述他的移動互聯網理念——唯快不破,其實這在造車領域同樣適用。

既然自研造車路线費時費力、進展緩慢,對於擁有千億元現金儲備的小米而言,現在最好的選擇是直接收購一家造車新勢力公司。

這不僅可以幫助小米迅速獲得一套完整的汽車供應鏈體系,同時也能夠免除在汽車硬件工程方面的大量投入,將現有的資源和人才投入到小米更擅長的軟件領域。

否則到 2024 年,小米即使還有機會同行業內一流供應商合作,那需要付出的各種成本也將會比現在高非常多。

而且現在可以趁着一衆新勢力還沒有入局手機領域,小米現在入場可以最大化地發揮其米家生態互聯系統的價值,使得小米汽車用戶能夠獲得比其他汽車用戶更連貫、一體化的交互體驗。

否則隨着華爲與二三线車企的深度合作繼續進行,未來智能汽車生態很可能會全部被華爲佔據,這也正是爲何蔚來、特斯拉以及吉利都有推出自有品牌手機的打算。

總體而言,相較於蔚小理等獨立造車新勢力,小米汽車的的確確算是含着金湯匙出身的富二代,而且軟件領域的开發經驗更豐富、更成熟,但是與極氪、阿維塔這類傳統車企的富二代相比,小米汽車又在汽車硬件研發、制造方面毫無經驗。

因此雖然小米汽車想要慢步走、穩下來,但是其實現在正是需要小步快跑的時候,只有盡快搶下更多的市場份額,小米汽車才有機會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立足。

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並非是當年的智能手機市場,入局的技術門檻、資金門檻不可相提並論,賣得越多,能拿到的駕駛數據、路況數據越多,這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市場等不起小米汽車,現在的小米汽車,必須追着市場跑了。

電科技 是一家專注於全球TMT行業的領先資訊媒體。

作爲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百家號百+計劃獲得者,2019百度數碼年度作者、百家號科技領域最具人氣作者、2019搜狗科技文化作者、2021百家號季度影響力創作者,曾榮獲2013搜狐最佳行業媒體人、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北京賽季軍、 2015年度光芒體驗大獎、2015中國新媒體創業大賽總決賽季軍、2018百度動態年度實力紅人等諸多大獎。

 聲明:本站原創文章文字版權歸電科技所有,轉載務必注明作者和出處;本站轉載文章僅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不代表電科技立場,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進展遠不達預期,市場還會等待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嗎?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4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