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嘉辛,出品 | 數智界
威馬汽車是中國新能源汽車早期最順利的玩家之一,在車輛交付進度、交付量、融資金額等方面都曾走在最前列。不過如今,威馬正在喪失過去的優勢,甚至走到了最艱難的處境中。
11月21日,威馬CEO沈暉發布內部信,指出從10月以來,公司开始通過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具體的措施包括以下幾個:
1、M4及以上級別管理者主動降薪,發放50%的基本工資;
2、其他員工發放70%的基本工資;
3、調整公司發薪日,從次月8日發放上月工資調整爲次月25日發放上月工資;
4、本年度不再發放額外獎金(第13薪)、留任獎金(第14薪)及年終獎,暫停發放購車補貼。
以上這些措施都說明了一點,威馬的錢可能不夠用了。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威馬的現金及等價物爲41.56億元,即使加上受限資金8.75億元和變現能力比較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也才52.3億元。
而2021年,威馬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和投資活動現金流淨額合計41.8億元,如果按照這一經營狀況和投資節奏,在沒有外部融資的情況下,威馬只能維持一年。
威馬的難題在於,過去幾年持續性的虧損沒有得到太大的改善,也沒能帶來規模效應。
2019年至2021年,威馬的營收分別爲17.62億元、26.72億元和47.43億元。與收入一同上揚的,是威馬的虧損額,三年累計歸母淨虧損174億元,其中2021年虧損了82億元,經調整虧損額爲53.6億元。
新能源車企現階段處於虧損中並不可怕,蔚來、理想、小鵬也都是虧損的,但關鍵在於,過去的虧損有沒有幫助車企建立起規模效應。從銷量來看,威馬並沒有做到這一點。
先是2021年,威馬的汽車交付量被哪吒超越,“蔚小理”走到了交付10萬輛的大關,交付規模均比威馬多一倍。再到今年,威馬前8個月的累計交付量爲29140輛,平均每月交付量不足4000輛。
造車,尤其是有自主生產线的威馬,在多數情況下,不管是否進行生產,產线、廠房都要進行折舊,規模化生產是攤薄固定成本的手段。
如果銷量上不去,產能利用率一直處於不飽和狀態,那么單輛車的固定生產成本就難以降下來。可變成本也會因爲產銷低而難獲得議價權,導致總體成本高企,更不容易賺錢。
那么威馬產能利用率如何呢?在2021年,威馬位於溫州和黃岡的兩條生產线產能利用率分別爲71.5%和16.2%,談不上飽和。
上市之路不順,也是威馬的另一道難題。
威馬此前曾想在科創板上市,但最終事與愿違。今年6月,威馬提交了在港股上市的招股書,但是至今未有實質性進展。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威馬的冬天比別人更冷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