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家企業選擇進入一個新業務,並且這個新業務需要長期資金支持時,往往會通過產品、股權、資源三個方面的市場進行布局。夠厚的家底、夠硬的家當,是企業搭建第二增長曲线的底氣。
北京時間11月23日晚間,小米發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期內小米集團-W(HK:01810)實現總收入704.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9.7%;經調整淨利潤爲21.2億元,同比下滑59.1%。
慘淡的三季報,並沒有讓外界感到意外。在消費電子市場疲軟疊加宏觀經濟通脹的大背景下,整體收入與利潤的下滑是貫穿行業的主旋律。
實際上,小米在三季度的表現甚至要略高於市場對它的預期。高盛在最新研報中表示,公司剔除新項目投資後的核心利潤季度環比反彈9%至29億元,同時得益於費用控制,小米的核心營運成本持續降低,因此維持“买入”評級。
高盛所提到的“新項目投資”,其中大多爲小米圍繞智能電動車業務做出的投融資布局。去年3月,小米宣布造車,雷軍“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
小米三季度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包含智能電動車總共支出費用爲8.29億元,在今年前兩個季度,這項支出分別是4.25億元和6.11億元,截至目前,小米在2022年的造車支出已達18.65億元,如無意外,小米在造車上的支出將逐季增加。
在財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上,小米總裁王翔表示,小米有信心在2024年實現電動車正式量產。
但在此之前,造車計劃帶來的龐大开支,可能成爲擺在小米面前的一道考驗。小米的主營業務能否撐起其造車的未來?
小米造車的投資版圖:深入汽車產業鏈
小米在战略重心轉變後,對於投資組合進行了重新搭配,梳理小米的投資版圖可以發現,這兩年,小米的投資主要在汽車產業鏈上布局。
一位熟悉小米投資的業內人士告訴虎嗅,小米的投資策略一直是一脈相承的。2018年主要圍繞手機相關的廠商,例如一些濾波器企業、藍牙企業等,小米宣布造車之後,投資布局开始往汽車電子產業鏈側重。
據虎嗅不完全統計,僅在財報統計的第三季度,小米就通過旗下三大投資平台:北京小米智造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海南極目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參與了8起電動車相關企業的投資。
而截至11月24日,小米在本年度已經參與了26起汽車行業的相關投資。這其中有聚焦鋰電池基礎材料研究的融通高科、有主營LED車燈模組的晶合光電、有從事電源芯片和模塊研發的艾諾半導體,還有研發激光雷達的力策科技。
在此之前,小米在汽車產業鏈上,還投資了逆變器、比亞迪半導體、第三代半導體等企業。
與一般互聯網造車計劃不同,小米的造車計劃是以“大包大攬”的形式向前推進,從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到車用芯片,再到電池技術的基礎性研發,小米在智能汽車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所布局。
不過,與華爲哈勃投資不同,小米的投資佔比普遍不高,前述熟悉小米投資的業內人士表示,小米投資的特點是“幫忙不添亂”。他表示,小米投資的很多都是自己的供應商,也不會擔心同業競爭,畢竟,有更多客戶來認可他,能夠很好幫助其發展。
建立造車第二增長曲线
在三季報報發布的同一天,天眼查APP顯示,小米關聯公司天津金星投資有限公司退出廣州飛米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東行列。
可能很多人沒有聽過這家公司的名字,但如果說起小米無人機,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從2016年开始,小米以攪局者的姿態在國內無人機市場陸續發布多款產品,合作方正是飛米,作爲小米生態鏈企業,小米在退出後者的股東行列前曾佔有40%的股份。
而此次退出,意味着小米將暫時告別無人機市場。實際上,小米對於生態鏈企業的切割,遠不止飛米一家。從“掃地茅”石頭科技,到平衡車九號科技,再到智能可穿戴企業華米,小米對曾經扶植起來的部分公司都做了切割或股份減持。
具體原因可能有二:
一方面這些公司在二級市場下行的背景下,很容易變成小米的“拖油瓶”。本季度,小米調整前的歸母淨利潤爲-14.76億元,王翔表示,這主要與公司投資組合相關,由於股票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公司投資的上市企業公允價值出現下降。
另一方面則是小米在战略重心轉變後,對於投資組合的重新搭配。在造車計劃开啓之前,小米的核心战略有且只有一項,那就是“手機 X IoT”战略,大部分的投資圍繞以智能手機爲核心的物聯網體系進行,而在造車計劃公布後,投資重心也轉向相關車企。
有一種觀點認爲,電動車的興起讓傳統車廠與Tier1過去形成的穩定生態逐漸被打破,而小米這種“從零开始”的造車战略大有獨自打造汽車生態鏈的氣勢。
當然,這也意味着公司在經營層面要肩負更大的壓力。
盡管王翔在電話會議上表示,三季度8.29億的創新業務費用對整個集團的運營不會構成重要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小米在研發部門的資源調配上已經出現了傾向。
小米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公司研發人員合共16911人,在多個部門任職,研發人員佔比高達48%。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的研發人員數量在今年一季度爲15002人,在互聯網大廠普遍裁員的背景下,小米還能保證研發團隊擴張實屬不易。
但另一項數據表明,目前小米智能汽車的研發人員已經超過1800人,相比一季度500人左右的團隊規模大幅提升,也就是說小米的研發人員的增長大多來自於智能汽車團隊。
考慮到小米的智能汽車最早也要到2024年量產,那么在第二增長曲线出現出前,在造車資源上傾斜嚴重的小米,其基本盤還否能保持穩固?
高端不易,以穩求進
在企業开啓第二增長曲线時,需要通過資源的調配反哺新的業務。
從財報來看,小米的各項主營業務在三季度仍承受較大壓力,期內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425億元,同比下滑11.1%;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191億元,同比下滑9%;互聯網服務收入71億元,同比下滑3.7%;其他收入18億元,同比減少6.6%。
2022年三季度小米各項主營業務佔比
整體來看,貢獻集團收入60%以上的智能手機業務收縮最爲明顯。但放在三季度全球智能市場大衰落的背景下,小米還算展現出了韌性。
第三方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小米全球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4050萬台,同比減少8%,而排在第四、第五名的vivo和OPPO銷量同比減少都超過20%。
不過,小米的智能手機業務也展露了一絲隱患:毛利率下降明顯。財報顯示,期內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率由2021年第三季度的12.8%下降至8.9%。
對於這一問題,王翔在電話會議中表示,主要是由於本季度境外市場增強了促銷力度,以及存貨減值撥備增加的影響所致。
從上個季度开始,小米开始關注庫存問題,數據上來看,小米的智能手同比、環比下降了9%。“至於說庫存何時恢復正常水平,我們會繼續利用四季度的促銷季來清理庫存。”王翔透漏,目前小米的庫存正在逐步改善,大概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庫存將恢復至正常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小米三季度开始加快清理庫存,但國內市場的ASP(智能手機平均單價)卻上漲了9%,很大程度上這要歸功於小米Mix Fold 2和12 S Ultra兩款機型的良好市場表現。
IDC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小米的Mix Fold 2在國內折疊屏手機市場以9%的份額位列第四名,而在該款手機發布之前,小米在這一細分市場的佔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應該說,小米的高端化战略終於略見成效,但當前的小米在高端市場依然未能擺脫被動地位。第三方機構Conterpoint Research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國大陸高端機市場份額(600美元及以上)僅佔比8%,甚至略低於另起爐竈的榮耀。
王翔在電話會議中表示,小米內部對高端手機發展做了非常多的復盤,總結起來就是高端市場與品牌需要時間才能逐步達到,“我們有战略耐心,不期待通過一兩款產品就完全贏得高端市場。”王翔稱。
拋开高端化战略的推進問題,小米在本季度的用戶規模增長較爲明顯。財報顯示,截至9月30日,全球MIUI月活用戶數再創歷史新高達5.64億,同比增長7810萬。基於海外用戶數量的提升,期內小米境外互聯網業務收入達人民幣17億元,同比增長17.2%。
目前來看,小米的用戶基礎仍然穩定,但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同樣來自龐大的用戶群體。由於商業表現能力要明顯弱於蘋果等廠商,如果智能手機市場在明年持續性萎靡,那么對於小米在營收上的影響將更爲直觀。
此外,相較於其他國內廠商,更加推崇全球化战略的小米受到來自地緣政治的影響也更爲嚴重。比如今年印度政府打擊國產手機廠商,雖然小米在目前仍在該國掌握市場的頭把交椅,但市場份額已從去年同期的23%滑落至21%,第二名的三星市場份額從17%提升至19%。
總體而言,明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行情,以及地緣政治的走向將對小米的基本盤帶來影響。而對於小米來說,2023年可能將是自公司成立以來最具挑战的一年,因爲無論市場環境多么惡劣,在第一輛“小米電動車”下线之前,這家公司都必須給投資者一個交待。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宣布造車18個月後,小米過的怎么樣?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4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