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於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互聯網企業出海已經不新鮮,前有海外版抖音Tiktok攪動一池春水,後有拼多多試圖在海外“砍一刀”。今年9月,拼多多在北美正式上线跨境電商平台Temu,扛起了“Team Up,Price Down”的大旗,直譯後可以理解爲“拼着买,才便宜”,與拼多多在國內的定位異曲同工。
對此,許多人也許會好奇,海外市場與國內本土市場文化差異巨大,拼多多上线Temu能在海外打下一片江山嗎?在本土市場風靡一時的“砍一刀”、搶現金紅包是否受外國人待見?業內人士普遍擔憂,各國文化不同,拼多多的模式或難適應,而一招鮮的“拼購模式”,未必能奏效。
低價雖有吸引力,卻不是萬金油
實際上,拼多多自2019年,就开始嘗試出海動作,但效果均不理想。只不過,因全球受疫情通貨膨脹影響,消費降級趨勢明顯,尤其在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大衆的消費能力大不如前。因此,在拼多多看來,其布局的Temu定價策略,終於等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據了解,Temu上线伊始,就爲商家出海提供了諸多一體化服務方案,投入了百億資源包,其目標是首期打造100個出海品牌,扶持10000家制造企業,直連海外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出海制造企業,平台目前承諾長期採取0保證金入駐,0傭金的優惠政策。而且,據傳拼多多創始人黃錚此次親自帶隊出海,可見其決心之大。
盡管低價確實很有吸引力,也讓其應用下載量表現強勁。但是低價銷售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肉眼可見,甚至引發一些美國商家的關注與抱怨。
因爲美國商家以前都有固定的合作品牌與渠道,價格相對穩定,市場定位也偏中高端。但是Temu進入市場後,無疑會擠壓他們的銷量與利潤。
而Temu後續一旦規模壯大,也會衝擊當地的市場價格體系,甚至可能受到其他電商平台與商家的抵制,甚至會受到當地市場監督部門的限制及處罰。
高調進入歐洲市場的Vova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媒體報道,去年10月,有關Vova倒閉、跑路的傳言甚囂塵上。
大量跨境賣家向記者反映,自己的Vova账號在沒接到任何通知的前提下被封了。據一些賣家自發組成的維權組織公开的數據,受影響的賣家名單超過600個,金額達到6000多萬元。彼時,不少賣家已向所在地派出所報案。
據了解,Vova的瞬間突然垮塌,就與其在當地的經營風險有關。所以Temu後續如何處理好政策風險,達到利潤和費用的平衡點至關重要。
總而言之,Temu在短期是值得商家和消費者關注和嘗試的一個低價商品平台。如果Temu能找到一條特殊的路,在保持價格競爭力同時在美國市場長期存活的情況下,亞馬遜的輕小商品的市場勢必會逐步流失到 Temu,這將是個值得所有消費者期待的競爭格局。
這同樣是Temu面臨的困境。拼多多的崛起靠的是低廉的獲客成本、成熟的基礎設施,但現在Temu和Wish一樣,沒有便宜的獲客渠道,也缺乏相對成熟的基礎設施、產品利潤也不夠高。Temu必須想辦法保證產品質量,以此提高復購。
“砍一刀”在北美不管用,燒錢策略恐難持續
從拼多多的出海的策略打法來看,Temu依然走的是高額補貼商家、低價吸引用戶、再聚集更多用戶的道路。但這一招,在海外不一定行得通,換言之,Temu想要復制拼多多的模式,在海外市場,只有低價或許還不夠。
首先,國外的運營環境與國內不盡相同,而且也在不斷變化。例如,在拉新成本方面,據美國當地研究機構稱,如今獲客成本的高漲正在影響電子商務行業的盈利能力。而在2013年,每獲得一個新客戶,商家平均損失9美元,現在則要損失29美元。
這也意味着,短短8年時間,電商的平均獲客成本漲幅超過200%。這一點也通過《晚點LatePost》採訪業內人士獲取的信息得以印證。有跨境行業從業者向記者透露,在美國每個訂單用戶成本約20美元,而歐洲情況與之相似。即便是在東南亞地區,這個成本也高達5-8美元。
其次,雖然數字化已是全球大勢,但是在海外的數字營銷策略,也並沒有像國內一樣暢通無阻。尤其是在谷歌、蘋果生態的影響下,包括iOS的“最強隱私新規”、第三方cookies走向消亡、《加州消費者隱私法案》和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等,都越來越重視用戶的隱私信息保護,讓國內的各種大數據算法推薦、數字化營銷策略等無法復制應用。
再次,拼多多在國內快速崛起,是基於微信社交生態的紅利。其在海外也並不一定實用。一方面,沒有其它應用會給拼多多這么大的自由度,任由用戶去分享、裂變、砍一刀。另一方面,國外更注重人權、個人隱私,相關法律法規也更加健全,毫無底线地營銷或許會觸碰相關法律。
例如,在用戶隱私保護方面。國外的軟件生態與國內不同,調用通訊錄、跨平台轉發都需要獲取權限,在此過程中如果App未經同意獲取用戶信息,用戶是有權索賠的。
最後,不夠公开的砍價機制,以及通過用戶激勵機制刺激用戶轉發、分享,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與風險。在國內,相信不少人經歷過砍一刀砍到99%砍不動的情況,而且也曾有律師等專業人士公开維權。而這種不公开具體成功概率、砍價進度不透明的行爲,顯然在相對發達的北美地區是行不通的,被投訴下架的風險不可預知。
以國內也經常被限制的誘導營銷、不正當競爭等爲例。做過亞馬遜的賣家都知道,在商品裏加一張“好評返現”的紅包都會被警告甚至封號,砍一刀這種明目張膽的誘導營銷就更不用說了。
雖然Temu並沒有採用在國內引發轟動的“砍一刀”的社交裂變玩法,但是其在海外市場想要真正實現低價且優質,面臨的監管風險、競爭壓力、本土化難題等等都將是可以預見的挑战。而且,想要在一個陌生的市場,完全復制國內的拼多多,顯然不太可能。
因此,擺在拼多多面前的,只有一條捷徑:那就是燒錢买量。不過,按照另一家出海企業SheIn的獲客成本估算,拼多多此時燒錢之路,並不好走。要知道,SheIn早在2010年即已嘗試在海外花錢买市場,但是成本相比10年後,成本低效果好。彼時,其與一位網紅合作,僅需20美元。而時至2016年已經漲到5美元,如今更是水漲船高。
對比之下,Temu顯然已經錯過了流量紅利的窗口期,浙商證券的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海外電商獲客成本平均爲4.5美元/用戶,目前獲客成本達到40美元/用戶。
由此可見,拼多多出海並不等於出國撿錢,更不等於賺更輕松的大錢,在美國發展跨境電商,不斷上漲的獲客成本將是拼多多低價策略的一大挑战,當投入產出不劃算,燒錢策略未必可以持續。
Temu拓展海外市場,或困難重重
除了生不逢時外,Temu在物流、倉儲等方面,同樣面臨着諸多困難。尤其是在跨境貿易中,如何在大肆擴張、獲取更大用戶量的同時,兼顧履約與物流成本,也是Temu平台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知道,美國市場物流配送成本較高,甚至連市場主導者亞馬遜也對外包物流公司的成本支出,有些不堪重負。因此亞馬遜也不得不選擇自建物流體系。
反觀拼多多,即便在國內物流行業十分成熟的環境下,依然在物流方面存在不可忽視的短板。而在相對陌生的海外市場,想要在物流環節掃除障礙,也並非易事。
值得一提的是,TikTok電商從中國發貨至英國的物流時間最少需要10-15天,多則需要一個月以上。而且,這不是字節跳動一家的困境,而是目前本土玩家出海遇到的普遍難題,Temu也不例外。
據了解,Temu在跨境電商方面的物流布局,是依托內地設置的跨境倉,但是幹线運輸、目的地妥投都依賴第三方。這也意味着,其在物流領域的資源,尚不足以支撐其开拓海外市場。
而且,受限於其起步期,GMV難於規模上量,平台議價能力弱,物流成本必然相對其它頭部平台更高。而此時自建海外倉庫,顯然會讓模式變得更重,風險也更大。
由此可見,其未來也必然會面臨美國本土物流網絡的競爭。畢竟Temu顯示的到貨時間一般在5到15天,Temu想要提升購物體驗,也不得不在物流合作方面的談判上,向更爲強勢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讓步,從而受制於人。
這也意味着,拼多多海外市場想要走出物流短板帶來的困擾,尚需時日。而Temu未來如何啃下物流這塊硬骨頭,並與亞馬遜等國際巨頭在市場上競爭抗衡,也將是關鍵一環。
結語
每一輪消費趨勢的變化和當下經濟環境是高度相關的,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CPI上漲,讓消費者的真實消費能力下降,由此也帶來了低價消費的需求。拼多多審時度勢,此時切入海外市場,也是空前的機遇。
不過,在相對陌生的市場,想要復用國內的營銷模式、低成本獲客路徑、與電商對應的物流體系,依然挑战巨大、困難重重。這種難度,通過互聯網巨頭字節跳動借助Tik Tok(抖音海外版)出海,雖然短時間內風靡全球,但在在线下場景與商家接洽、合作方面依然難以落地,甚至在商業化層面並未泛起多大的浪花,也並非短時間出現更大範圍的爆發,就可以窺見一斑。
而在Tik Tok之外,在拼多多強推的Temu,會是一個例外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拼多多進軍北美,Temu或難以“砍”動海外市場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6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