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談擎說AI 作者:鄭开車
12月12日,納斯達克(NDAQ)公布了納斯達克 100 指數(NDX)的年度重組結果,包括DocuSign、網易、百度在內的七家公司從納指100中移除。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納斯達克100指數關注的汽車公司並不多,但此次變動美國電動皮卡品牌Rivian將被納入新的名單。新的納指100名單,將在下周一开市前生效。
納指100是全球科技股風向標,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高通等科技巨頭公司都處在納指100前十大權重股中。而納指100成分股的變動,一定程度上也代表市場對企業價值判斷的變化。
納指100名單的新舊變化,頗有些“興衰更迭”的意味。以網易、百度爲代表的互聯科技成長估值被看衰,以特斯拉、Rivian等企業爲代表新的成長估值邏輯亟待新生。
納指100風向標背後,汽車行業尋找科技成長性之“錨”
納指100汽車行業成分股並不多,這是因爲與道瓊斯工業指數和標普500指數不同,納指100裏的成分股更偏向於高成長、高科技類型。
從納指100的行業權重來看,據wind數據顯示,佔比最高的行業軟件與服務,爲41.3%,其次是技術硬件與設備,佔比16%,半導體行業佔比11%,汽車行業僅佔4.7%。
自成立以來,納指100只關注兩種企業,一種是科技巨頭。比如,蘋果、微軟、亞馬遜。
這些企業有穩定的業務規模,有不可替代的行業核心壁壘,因此也有着確定性的增長勢能,真正具有“穿越周期”的增長能力。
因爲無論是蘋果、微軟、還是亞馬遜,他們都能穩定地抓住機遇積極變革,順應時代、引領時代。比如,蘋果依賴可穿戴產品、硬件生態產品开啓繼iPhone之後的第二增長曲线。亞馬遜、微軟开啓了雲業務的全新增長曲线,引領着科技行業進入下個時代。
另一種是成長性極佳的資本新寵。比如,特斯拉、Rivian。
這些資本新寵,有一個核心的特點是,他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某個行業,而是一個新物種,自身就具有很強的成長光環。比如特斯拉,它確實是一家汽車公司,但它又有着很強的科技屬性,比如全自動的工廠,再比如,領先的AI自動駕駛技術。
再比如Rivian。
天眼查APP信息顯示,Rivian上市前經過8輪融資,其中投資者包括福特、亞馬遜等巨頭企業。
Rivian的成長性在於兩點:一個是巨大的美國本土皮卡市場。這個市場的電動化將使得Rivian有能夠與特斯拉一決雌雄的底氣。另一點在於B端的卡車市場。
除了消費市場之外,Rivian還在爲亞馬遜制造3種不同尺寸的電動汽車,載貨空間分別爲500、700和900立方英尺。
這意味着企業一开始就不是“一條腿走路”,而是有着明確的新的增長路徑。
換句話來說,特斯拉、Rivian也都是偏科技類的汽車企業,都有很高的成長性。高科技意味着高毛利,高成長意味着高回報。對於股東來說,Rivian新業務成長的確定性意味着可預期的回報率。
特斯拉、Rivian的高價值、高成長的“錨點”在哪,其實是一衆造車企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談擎說AI認爲,車企科技成長錨點或許在於“雙重價值”成長因子。
不偏愛汽車股的納指爲什么會青睞這兩家造車企業?可能是因爲,這些高估值的企業都有着“雙重價值”成長性。
雙重價值成長邏輯,是支撐新能源汽車品牌的高估值的關鍵。
“百度從納指100中除名,可能還是因爲成長性沒有受到市場的足夠認可”。有投行人士認爲,互聯網企業造車可能還需要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的價值。“不是因爲百度的業績不好,而是因爲中概股估值被殺跌,傳統互聯網成長價值向下,造車業務缺乏支撐估值成長的基礎。”上述人士表述。
從現實來看,百度移動生態的基本盤一直都很穩,AI業務、造車業務都有不錯的成長空間,雖然行業內,對百度AI落地以及自動駕駛都比較認可,但可能在資本市場眼中,這些“第二曲线”業務,還有待進一步被市場驗證。
前段時間一些自動駕駛企業窘迫處境,市場對L4自動駕駛企業的冷淡態度表露無疑。Mobileye上市估值遭殺,10月份,累計融資超70億的L4級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傳出HC全停,坊間傳聞文遠知行高管赴美融資,上市前景迷茫。
事實上,Robotaxi不被資本市場看好似乎成了行業內公开的祕密,而百度在L4自動駕駛以及Robotaxi領域布局已久。長期來看,價值成長空間很大,但行業現狀如此,短周期來看,當下資本市場看空其實也就不難被理解。
特斯拉、Rivian的高估值能夠被認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可能在於隨着交付量的上升,業務變現爲股東帶來回報的前景確定性更充足。
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Rivian生產了四千多輛汽車,並有望在2022年生產25000輛汽車。在美國電動汽車市場,Rivian被認爲是特斯拉的第一大對手。
“對造車企業來說,交付之所以比較重要,是因爲交付意味着業務變現正在實現,表現在財報中,預收款項、存貨等項目能夠進一步轉變成營收增長,這一點可能是資本市場所看重的。”有關注汽車行業的財經人士表示。
汽車行業中,Rivian、特斯拉之外,國內也有這樣的“雙重價值”成長企業。
2008年,巴菲特以8港元價格买入比亞迪,彼時比亞迪市值200多億。2022年8月份,伯克希爾哈撒韋減持了133萬股比亞迪H股,套現近3.7億港元,獲得了33倍的盈利。
比亞迪的今天,可能不僅是因爲產品成功,也在於找到了新的價值錨定物。
或許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比亞迪的成長價值的確定性,不僅在於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增長,也在於動力電池市場增長。電池就是汽車之外的科技成長性的錨定物。
因此,當車企創始人把股價和市值的目標向特斯拉看齊的時候,不僅要看自家的產品能不能打,也許更要明白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线在哪。
從工業產品到科技產品,汽車產業價值邏輯的一次迭代?
資本市場估值邏輯的嬗變,有着深刻的產業原因。
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在資本市場上,越來越多的車企,可能會更多地去追求科技、硬件公司定位,而非傳統的汽車公司定位。
在這背後,不僅是因爲制造業的估值成長性偏低,而科技公司的成長性估值更高,也是因爲智能科技正在超越傳統制造,成爲汽車產品的新的核心競爭力。
最近十年,汽車產業的價值鏈條最大的變數,在於科技不再成爲汽車行業的“配角”,而逐漸走到舞台中心。事實上,動力形式的改變,使得汽車產品的差異化體驗正在從傳統的機械素質,向智能化轉變。這些產業端的變化引發了消費端的巨大變化。
過去你买一輛車,可能在乎的是加速性能,操控性能,電動車天然類似中置引擎的結構化特性以及電機強大低扭的物理特點,使得這些傳統車輛性能指標不再稀缺。
性能不再是稀缺賣點之後,科技從“配菜”成爲了“主菜”。
這也是2003年成立的特斯拉、2009年成立的Rivian,這些沒有“底蕴”的造車品牌能夠超越大衆豐田、寶馬奧迪的重要原因。
你开着奔馳寶馬,有一天,你突然發現,二十萬买的比亞迪加速性能堪比60萬的保時捷,而且智能化體驗甚至更勝一籌,你不會心動嗎?
這樣的認知衝擊,是電動汽車市場飛速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行業的視角來看,與十年前相比,華系車與歐系、美系、日系最大的不同不僅在於產品定價,而在於綜合性能和產品體驗差距正在快速縮小。如今提到國產車,也不少人會回答說“覺得蔚小理等新造車看着挺好、內飾不比傳統汽車差多少、科技感都不錯,長城、比亞迪新能源技術也很強”。
近二十年來,互聯網通信技術、智能化交互技術以及AI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使得汽車產品進入一個“工業品”向“科技產品”迭代的階段。
這是百度、小米造車的機會,也同樣是蔚來、小鵬的機會。在這個價值迭代的過程中,關鍵不僅在於“硬實力”也在於“軟實力”。
科技產品,重要的是用戶體驗,有時候軟實力比硬實力更能做出差異化的用戶體驗。比如智能化交互技術,再比如AI駕駛能力。
很多人把汽車行業與智能手機行業的變革相比,認爲新能源汽車也會走上一個相似的道路,但其實兩者不是並行關系。智能手機產業鏈的成熟發展,是汽車向科技屬性嬗變的一個重要基礎。
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爲AI技術的誕生和應用提供了最大規模的數據樣本,使得AI智能化變得可以真正落地場景。其中最大的落地場景就是汽車。
換言之,未來車企在資本市場的估值邏輯,可能更偏向於AI科技公司的估值,但不同的是,由於汽車產業鏈龐大,市場規模龐大,估值的數量級可能要遠遠高出如今的AI科技公司只不過,這個過渡的過程很長,可能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
百度、小米等互聯網造車其實並不是沒有機會,關鍵在於能否用真正落地的量產交付及時回應外界期待。
今年10月27日,集度ROBO-01探月限定版亮相並公布售價,售價爲39.98萬元,將在2023年交付;小米方面,預計首款車型將在2024年量產。屆時,將會有怎樣的表現值得外界期待。
結語:
歷史總是押着相似的韻腳。汽車領域的“國產替代”永遠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豐滿故事,但對於故事的主角來說,這卻是一場激烈的生死競賽,每一步棋都要走得謹慎,能犯錯的機會並不多。
而這場競賽中,中國汽車工業,也真正开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未來能不能跑出一個世界性的汽車品牌巨頭,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納斯達克100風向標:百度向左,Rivian向右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8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