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零售企業該激進,還是保守?
1年前

這是靈獸第1267篇原創文章

如何做到“好東西不貴”,是企業需要適應競爭格局之下的變化。

作者/東方

ID/lingshouke

1

變局之下

疫情是一場大變局,對任何行業皆如此。

過去三年,讓實體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空間曾有過封凍期,劃定界限的水馬,困住腳步的紅碼,安置陌生人的長廊......

尤其對需要大量人手的零售業而言,很多企業曾在生死存亡關口徘徊,面臨困局,有的企業已經黯然離場,有的做出切割——新華都剝離零售業務,沃爾瑪、家樂福等外資企業關閉了標志性大賣場門店,等等。

當然,危機之下也有創新和調整——從無人便利、社區團購,到倉儲會員店,再到臨期折扣店、硬折扣店。

彼時,大家都在尋找着新的突破口,以求可以繼續活下去。

很多商超企業也以“不悲觀,不抱怨,積極應對”之態,放緩开店步伐、下大力氣調整商品結構、研究顧客需求,進而推出“大單品”計劃,並與供應商、大牌餐企合作,共同开發新品。走出一條不同發展之路的商超企業不在少數,例如典型的區域商超代表北京超市發。

應對疫情以及大環境變化,商超企業的調整、轉型、試水,在經過市場實踐後,表現也各有不同。有的企業順應變化,積極應對;有的企業因自身原因,弊病積重難返。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表示,疫情下國內的整個經濟形勢低迷,通貨膨脹、失業率上升、個人收入下降等,導致消費者的購买力和購买行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消費者的這種變化也直接影響了零售業,導致業態的競爭結構發生變化。

他表示,疫情衝擊之下,國內零售業隨之形成了兩個派別:

一派是適應變化者。在疫情衝擊之下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像盒馬、生鮮傳奇,以及便利店7-11。

“他們都在這個過程當中去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所以基本上還是能夠保持一個相對比較好的增長。”陳立平對《靈獸》表示。

另一派是不適應變化者。主要是线下的蘇寧、國美、步步高等企業,甚至包括傳統的大賣場企業。

陳立平表示,這些企業之所以不能適應,也有各自的原因:

一是,過去債務太高,大的經濟形勢又不好,加上房地產政策調控等因素,導致這些企業資金遇到了非常大的問題;

二是,過去零售業過度集中於傳統的大賣場,在疫情之下由於封控等外部原因,導致經常性的停業,同時大賣場面積大,進出不方便,甚至可以說會帶來一些傳染隱患。

“加之大賣場的東西太貴,同質化嚴重,买東西又不方便,很難抵御一些類似於抖音线上價格破壞者的衝擊。”陳立平稱。

2

爲適應環境的變革者

大環境的衝擊下,很多零售企業也在通過變革去發展。

以生鮮傳奇爲例,回顧其過去整個發展歷程,不難看出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上,生鮮傳奇一直在迭代。

疫情衝擊下,生鮮傳奇通過不斷去調整商品結構,利用與居民的短距離來解決其需求,以低價高質量來形成自身優勢。

《靈獸》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生鮮傳奇所有門店升級爲第七代店。2021年6月,开出第七代店首店,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

第七代店近似mini市集,從選品、陳列到運營,圍繞“41-60歲”大齡目標客群設計,增強煙火氣。整體來看,第七代店在品類、管理、陳列等方面都有所優化。

從商品品類看,增加水產、農家菜,擴充洗護等百貨,降低休食比重;

在管理上,推行顏色管理和數字管理,進一步強化標准化操作;

在商品的陳列方面,門口大量陳列整箱商品,定制大號塑料桶陳列散裝雜糧幹貨,制造市集銷售氛圍,以及採用大量可重復使用的折疊筐代替紙箱,提升門店上貨效率、降低包裝耗材成本等。

彼時,生鮮傳奇創始人王衛稱,“第七代店感覺很好,又找回了开店的樂趣,有一種想把所有店立即升級的衝動。”

王衛介紹,相比以前,過去一年門店的升級看點更多:

例如,實現了开放式門店、更加突出自有品牌專櫃化陳列以及突出品類集群、增強商品的表演性等。

除了生鮮傳奇的不斷升級與迭代,從區域商超來看,面對大環境給出的衝擊和挑战,北京超市發在商品結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並推出“大單品”計劃,從而扭轉了局面。

疫情的第一年,超市發銷售額有所下降,面對突來的衝擊开始在成本節約做了很多工作,並在商品調上下大力氣,與供應商深度开發商品。比如,其中月盛齋系列4支單品4個月銷售超226萬,面包系列4支單品5個月銷售163萬。

對於近幾年行業的變化,陳立平表示,業內價格激烈競爭,使得競爭結構發生了變化。如何做到“好東西不貴”,是企業需要適應競爭格局之下的變化。生鮮傳奇70%的自有品牌,是業內做到“好東西不貴”的典型案例。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在新的競爭格局之下,這些企業做出了一些調整,有的企業做的好一些,有的企業做的慢一些。

“整個調整還是以商品結構的調整爲主,除了商品結構的調整之外,其他東西都不是主要的。”陳立平表示。

3

保守者

過去20年裏,是中國財富大爆發的年代,各個行業湧現出一大批富豪,身價持續上漲。房地產行業是最能誕生超級大富豪的行業,如王健林、許家印、楊惠妍這幾位曾經的中國首富。除此之外,零售行業也曾一度輝煌。

彼時的傳統零售時代,黃光裕三次加冕中國首富,張近東也一直在富豪榜前列。

隨着中國零售商業環境的變化,十幾年過去,風向早已發生變化,時代的巨頭开始逐漸衰落。時至今日,有些企業已經到了艱難爲生的地步,特別是以國美和蘇寧爲代表,這兩家企業的日子特別難過——份額減少,持續虧損。

蘇寧易購在2014年至2020年的七年間,合計扣非淨虧損167.90億元。而在2021年,虧損達433億元。

再從之前國美發布的財報來看,反應在報表上的數據是2021年營收464.84億,淨虧損爲47.7億元,而負債總額高達633億元。

黃光裕在2021年2月回歸國美後,曾提出18個月讓國美回到原有地位,但在歷經一年多的時間之後,效果並不理想。

零售商業環境變了。

在傳統零售時代,大家購买家電產品都是到线下家電商場,甚至是品牌專賣店,國美和蘇寧也因爲店鋪覆蓋全國各地,所以規模做的大,利潤也可觀。

但隨着電商的崛起,线下家電商場的人流量越來越少,很多賣場直接變化成了展示廳,很多消費者到线下觀看實物後直接在线上下單。

加之家電行業是受房地產影響很大的行業,因爲一般購买了新房,都會購置整套全新的家電,這也是一筆大的消費。然而,如今的房地產市場進入寒冬,家電也不好賣。

此外,疫情衝擊,實體經營艱難,更使得這類企業雪上加霜。

商場如战場,沒有永遠的王者。不管是國美還是蘇寧,也都曾趕上過一個時代的紅利。可當新時代开啓之後,兩家公司都面臨新的挑战。

當然,作爲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黃光裕和張近東,也從未放棄過拼搏,他們也都值得尊敬。

再從商超大賣場的角度來看,大賣場模式的“一站式”,更強調商品的豐富度,動輒上千、過萬的SKU,自然會稀釋每坪面積可以產出的銷售額,坪效自然沒有便利店、社區店等零售業態高。同時,加上房租、人工成本的上漲,對大賣場業態造成全方位的衝擊。

如今的商業競爭環境下,大賣場的紅利期逐漸逝去,在低线城市尚有一絲生存空間,但可以預見的是這一業態將逐步退出零售舞台。

如陳立平所言,低價格零售業的時代,肯定就是以商品爲中心的時代。“能不能爲消費者提供一個高性價比的商品,低價格、高質量、又方便好喫,這些東西是消費者本身所追求的東西,未來10年到20年都不會變。”

同時,陳立平表示,2022年以後是零售的流通革命時代,過去是高中檔消費升級的過程,那個時期已經過去了。2022年是行業的一個分水嶺,零售商不能再以自己爲中心看待行業,而是要站在流通產業鏈的頂層思考問題,把制造商、品牌商、以及消費者納入自己整體的思考範圍。通過商品开發、再造促進整個行業的增長。

這可能也會是未來幾年或者十幾年,零售業的一個趨勢。(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疫情後,零售企業該激進,還是保守?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4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