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過度計算的審美拉回到真實的路上”。
小米13 Ultra發布會上,小米產品經理魏思琪對光學的大量闡述,篇幅上甚至超過了首次亮相的索尼IMX858,有一絲“不太小米”的割裂感。
11/12 Ultra兩次迭代保持驚豔,無論是向1英寸大底進發,還是聯合徠卡營造小米影像美學,其動作都很激進。
這讓前兩代超大杯旗艦獲得了階段性影像領先,至少在硬件層面。
連續的“狠活”集中於影像,小米接連在手機影像領域投下“重磅炸彈”。
除了防塵防水、外觀設計、工藝等層面的基礎實力進步,影像層面的軟硬件顛覆已然成爲用戶期待。
然而,小米這次出人意料地表達了“重硬輕軟”的思路,“告別數碼味,回歸光學味”成爲小米影像的方向。
專業影像套裝的模塊化思路,已被摩托羅拉捷足先登,行業首發的IMX858是否能打尚待觀察。
相比之下,全焦段和可變光圈對於手機影像的意義更值得被探討。
作爲1英寸大底友商普及後,小米的首款旗艦新機,13 Ultra是否繼承同門前輩跨越式升級的基因,值得關注。
多一“點”,但不夠
硬件層面多了一“點”,小米超大杯由三攝變爲四主攝。
細看前兩代小米超大杯,其硬件層面在同時期業內都是絕對領先的存在。
在11Ultra採用1/1.12英寸的三星GN2傳感器同期,OPPO Find X3 Pro主攝“僅”爲1/1.56英寸的索尼IMX766傳感器,這顆傳感器也被較晚登場的華爲P40 Pro採用,成爲同時期小米以外的友商旗艦機型標配,俗話說“底大一級壓死人”,其完全不是三星GN2的對手。
上市兩年,攝像頭總分仍舊排在最新DXO榜單並列第十名,足以證明當時其影像實力的超前性。
硬件上的優勢延續到了12 Ultra,與索尼聯合研發的IMX989成爲小米在1英寸賽道的“搶跑資格”。
直到搭載同款主攝傳感器的vivo X90系列上市,小米影像在硬件上的優勢持續長達20個月。
這在快銷品領域裏是極爲罕見的。
同門前輩的跨越式升級,幾乎把小米超大杯系列與影像大幅度進階劃了等號,13 Ultra受到的期待值超越以往。在某知名數碼論壇上,其上市前的熱度接近420萬。
但作爲上半年最後一款影像旗艦,受到的期望值太高不一定是好事。
在競品悉數亮相後壓軸登場,小米不拿下DXO榜首可能多少有些說不過去,在硬件上保持連續兩代獨一檔的實力,也是米粉的慣性思維。
沒有獨佔的小米13 Ultra壓力倍增。
“光學味”等實際體驗需進一步的專業評測,硬件上的變化更加直觀。小米13 Ultra四攝模組由1顆IMX989、(首發)3顆IMX858組成。其中,前者爲今年旗艦標配,體現硬件差異化的是後者。
作爲首個支持新一代索尼多攝協同系統的傳感器,尺寸爲1/2.51英寸,至少比此前的IMX586小了25%,更不及IMX890,後者是去年旗艦主攝,成爲OPPO Find X6 Pro的“副攝”。
索尼的操作讓人看不懂,小米的解釋爲“技術上最匹配IMX989”。
或許出於多攝協同在平衡功耗、保持高動態範圍,產生高數據量情況下的拍攝穩定性等綜合考慮,小尺寸傳感器有一定優勢。
可變光圈的加入和算法升級有望彌補尺寸劣勢,是否比12S Ultra的潛望式長焦表現更好,還是小米“买新不买舊”,尚需市場驗證。
在國產手機"大底元年"的背景下,小米或許有尚待觀察的新思路,選擇更小的新型攝像頭傳感器,需要以實際表現說話。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13 Ultra被強調的重點升級分別是可變光圈和全焦段。
前者爲手機影像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後者與玩單反堆鏡頭的邏輯類似,可以堆疊,也容易被友商迅速復制。
這不禁讓人想到過去的攝像頭數量之爭。
硬件堆料對制造賣點確有幫助,而對技術進步意義有限。差異化是高端化的基石,自有核心技術難以被供應鏈取代,手機影像發展也是如此。
少了S,多了焦急
在某個產品打开市場後,乘勝追擊才是合情合理的,放慢腳步的因素很可能出於被動。
小米超大杯升級幅度降低,上市時機太“趕”是因素之一。
從產品型號可見端倪,上代超大杯前綴是12S,這代是13。
S代表着小米跟隨高通半年迭代節奏,推出的下半年數字旗艦。
試想,如果12S Ultra採用8 Gen1而非8+Gen1,處理器及ISP性能上均未與去年上半年旗艦拉开本質差距,可能難以成爲雷軍口中“提前完成銷量任務”的機型。
13 Ultra少了一個S,小米多了一份焦急。
截止於目前,榮米OV搭載1英寸大底的機型已悉數亮相。過去依靠“底大一級壓死人”的打法不再奏效。
小米13系列於去年12月上市,(13Pro)成爲搭載驍龍8 Gen2的第二款1英寸大底機型。
出於小米自身產品結構的考慮,定位次於超大杯的小米13系列,雖然早發布而產品只能留力:13 Pro除了主攝與12 Ultra同爲IMX989,在廣角、長焦的像素和傳感器尺寸上均有刻意縮水。
“安內”足夠,“攘外”存疑。
前有vivo X90系列的V2芯片、蔡司影像,加上一衆夜景及人像等全新算法,後有榮耀Magic 5系列的三攝鷹眼,而OPPO的“全主攝”硬件加“暗室”表現,將1英寸影像大战引向高潮,大有將行業大門“焊死”的意味。
13大杯系列被動挨打的局面需要改變,新款超大杯相對老款(去年7月8日)上市時間大幅度提前可以理解,但留給小米可發揮的余地不多。
小米13 Ultra將友商影像特點集於一身並在發布會上一一細數,就硬件差異化而言,IMX858所帶來的升級尚待觀察,而12S Ultra的1英寸大底獨佔,讓有影像常識的用戶一看便知。
上市時間的因素之外,供應鏈技術限制及自身壓力,也拖着小米的後腿。
作爲手機攝像頭傳感器唯二龍頭供應商之一的三星,已通過S23系列表明了走向高像素的思路。換言之,供應鏈上的大底選擇只有索尼一家。
不在“這顆1英寸大底上再次升級”,意味着沒有實質性升級。
索尼IMX989成爲小米12 Ultra獨佔後,直到今年上半年才完成對中國手機品牌的包抄,進入大量出貨的階段。再推新型號傳感器不利於現款存量釋放,顯然不太現實。
今年2月小米被曝智能手機和零部件庫存約4000萬-5000萬部,Q1及Q2生產計劃分別只有2300萬-2500萬部、2000萬-2300萬部,被預估全年出貨量將同比下降8%-10%。
即便供應鏈上有全新1英寸大底傳感器,小米甚至大多陷入庫存壓力的安卓友商或許只能留作後手。
即使首發IMX858,對於緩解小米13 Ultra影像升級幅度變小的事實,也是杯水車薪。受庫存壓力與供應鏈技術所限,小米主客觀均有難以擺脫的困境。
13 Ultra不再等待具備硬件碾壓的時機,甚至連高通8+Gen2也不等了,或許是不能再等。
1英寸大底成爲旗艦機型標配的第一年,小米喊出了“回歸光學味”的口號,難免讓人覺得幹貨不足、顧左右而言他。
會拍照的救火隊員?
前段時間的米粉節和13 Ultra發布會开場,雷軍連續兩次提到“用戶好評率”,並將之與“小米站穩高端”掛鉤。
平台對於中差評存在補償和挽救措施,援引電商平台的用戶數據,論證高端化成功可能過於片面,而全球知名機構的專業數據無疑更具說服力。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去年全球高端手機市場份額,蘋果佔據75%,三星16%,華爲3%,小米與榮耀均爲1%。
不同之處在於,小米同比下降40%,榮耀上升110%,小米的高端化趨勢和數據都不樂觀。
去年小米手機出貨量高居全球第三,但在國內僅排第五,相對而言是“外強內弱”的結構。這並非短板,而是不夠貼合趨勢。
世界銀行目前對於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上調至2%,但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上調至5.1%,遠高於全球大盤。
借力全球經濟反彈這波紅利,人人有份,而牢牢佔據國內市場份額頂端的品牌,將更快回升整體出貨量表現。
去年,小米手機ASP達到新高(1111元),卻難言看到了對衝縮量的希望。從Redmi到小米,衆多中高端機型漲價200元在是較爲常見的情況。
然而就像過去三年推出的四代旗艦一樣,未能助小米手機ASP跳出固化困局。ASP於1000-1200元起伏之中,小米的出貨量已處於同比下降超一成的境地。
今年隨着Realme等友商掀起新一輪價格战,其ASP能否堅挺目前存疑。此時登場的小米13 Ultra想當“攝影師”,但也得做雷軍的“救火隊員”。
隨着16+1T頂配價格公布,7299元刷新了小米直板量產旗艦的售價新高。單兵作战的意義有限,如果高通如往常節奏推出8+Gen2,小米新機也將不遠,趁熱下放旗艦技術和配置,有望進一步拉高13S系列、MIX Fold3的售價。
13 Ultra或許是小米提升ASP的又一次試探。
今年小米的出貨量仍然不被看好,全球經濟復蘇預期不及中國,國內市場恰好是小米相對弱側,分析機構和經濟趨勢,都讓小米的出貨量不被看好。
高端化仍然是救命稻草。然而中端市場受到友商價格战纏鬥,折疊屏市場份額僅爲6.4%,小米急需一款高端爆品,成爲高端和中端线新品的一劑強心針。
超大杯打法是小米衝高的一次試探,近年“通過技術變現的手段”,小米10 Ultra的5299元起售價已經變成如今的5999元。
值得探討的是,當超大杯與大杯的產品力差異化足夠大時,超大杯無疑錦上添花,否則將適得其反。兩者分开發布,相隔時間短容易內耗,相隔時間長則容易備受期待。
此時,更看各自功底,或者寄望供應鏈。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小米13 Ultra,雷軍會拍照的“救火隊員”?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5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