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2022年,在线下場景受阻的情況下,鍋圈上半年還有約600萬元虧損,下半年則實現了超2.4億元的盈利逆轉。
作者 丨 期報財經
編輯 丨 九鼎
4月3日,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鍋圈”)在港交所遞表,引起了業界廣泛關注和爭議。
招股書上顯示,持續虧損的鍋圈在2022年終於實現盈利。對於即將破萬店的鍋圈來說,規模化增長是它講好資本故事的核心。
不過,鍋圈上市之前突然實現大幅盈利,也讓業界對於其持續盈利能力存疑,甚至有業界人士斷言鍋圈可能“上市即巔峰”。
作爲鍋圈投資者之一的三全食品,其披露關於鍋圈的數據,展示了鍋圈的另一面。根據三全財報中披露的數據核算,鍋圈在2022年上半年還虧損了約600萬,而在下半年則實現了超2.4億元的盈利反轉。
去年下半年,全國线下消費場景嚴重受阻,鍋圈是如何實現逆襲?三全食品證券部表示“數據都是鍋圈報過來的”;而鍋圈方告訴《期報財經》,公司目前處於靜默期,不便回復。
01
突擊盈利的鍋圈
4月25日,三全食品發布2022年年度報告。相對於三全中規中矩的財報數據,三全在對聯營公司鍋圈的數據披露中,頗令人玩味。
在2022年半年報中,三全對鍋圈的投資損益減少了41.9萬。三全共持有鍋圈6.6%的股份,以此推算鍋圈在上半年虧損約635萬元。
而在2022年年報中,三全對鍋圈的投資損益增加了1533萬元,按照持股比例推算,鍋圈在下半年盈利約2.4億元。
直白地說,鍋圈在去年下半年才突然开始掙錢,不僅彌補上半年600萬的損失,還實現了2.41億元的利潤,掙錢能力可謂驚人。
如果放在宏觀背景下,鍋圈的盈利節點有些逆於大勢。由於疫情影響,去年國內不少地區线下場景嚴重受阻,即使是參與了民生保供的大型商超,日子也都不好過。
例如,同爲商超類供應企業的永輝超市在2022年預虧警告中,稱本年度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多門店短期暫停營業,主要城市居民线下門店的購物需求和消費心理均受到較大影響。
作爲火鍋食材超市,鍋圈理應比普通超市面臨更大的困難:第一,鍋圈作爲非剛需,很難全部進入民生保供名單,運送方面存在困難;第二,鍋圈大多以社區店爲主,零散的分布也讓運輸成本更高;第三,鍋圈的上遊供應商散落在全國各地,長途運輸中的隔離風險也大大增加。
爲何在下半年盈利能力大增,這或許只有鍋圈才能解釋其中的奧祕。對此,《期報財經》咨詢了鍋圈相關負責人,該負責人以處於靜默期婉拒。
《期報財經》以投資者身份咨詢三全證券部上述事宜,工作人員表示“數據都是鍋圈報過來的”,並表示後續等了解清楚後再回復。
02
擊鼓傳花的資本遊戲
作爲鍋圈A+輪的投資方,三全對鍋圈青睞有加,也成爲鍋圈加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因爲,三全投資鍋圈有着產業協同性優勢。
正如三全創始人陳澤民所言,未來三全食品將與鍋圈圍繞供應鏈優化、新品研發、爆品打造和產品升級、倉儲物流、食品安全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但無論從投資還是銷售協同的角度來說,除了上市前夕的突擊盈利,鍋圈並未帶給三全更多驚喜。
2021年5月,三全食品發布的《關於購买參股公司股權暨關聯交易的公告》顯示,2020年鍋圈實現營業收入30.61億元,營業利潤1049.82萬元,淨利潤656.7萬元。
當時的鍋圈,雖然淨利潤只有656萬,淨利率也只有0.21%,好歹也是盈利了。但在鍋圈的招股書中,2020年鍋圈淨利潤爲虧損了4300萬元,業績悄然變臉。
從銷售協同角度看,三全生產的火鍋類食材,在鍋圈的快速擴張中,理應也得到同比例的銷售增長。然而鍋圈的店多了,但銷售三全的產品金額卻少了。
三全財報顯示:2022年三全與鍋圈關聯交易金額爲5578萬元;而在2021年,雙方的關聯交易金額則爲6140萬元。
鍋圈招股書顯示,在過去的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三個年度,鍋圈的營業收入分別爲29.65億、39.58億和71.73億元人民幣,相應的淨利潤分別爲-0.43億、-4.61億和2.41億元人民幣。
“按照正常的商業規則,鍋圈銷售同類產品,理應優先選擇三全的產品,2022年鍋圈營收同比增長近一倍,但三全的產品銷量卻少了,確實讓人看不懂。”一業內人士告訴《期報財經》。
此外,三全在2021年追加了約1.01億元的投資,期末余額達到了2.52億元。就在當年,三全的投資損益減少了近3000萬元,但由於其他權益變動增加了7770萬元。該部分的權益變動,主要來自後入投資者。
某投資界人士向《期報財經》分析,融資近30億元的鍋圈,到了給投資者回報的時候,“這是一場擊鼓傳花的資本遊戲,如果鍋圈無法在資本市場變現,後面的故事可能越來越難講。”
03
低矮的利潤“天花板”
鍋圈的故事難講,在於高度標准化的火鍋食材領域,行業壁壘並不高。
作爲行業龍頭,鍋圈也幾乎沒有研發投入。2020年~2022年,鍋圈食品的研發成本分別爲20萬元、350萬元和1000萬元。
一名前鍋圈加盟商告訴《期報財經》,第一批加盟鍋圈的人確實賺到了錢,但有門路的加盟商都另起爐竈,打造自有品牌加盟。
風起雲湧的火鍋食材市場,在經歷了高增長後也面臨大洗牌。企查查顯示,截至2021年11月,全國有近十萬家火鍋食材超市閉店——這相當於10個鍋圈的體量。
“2022年疫情中鍋圈开店數量激增,實際上有部分是面臨閉店的個體火鍋食材超市加盟鍋圈。”某火鍋品牌從業者告訴《期報財經》,加盟鍋圈也是這些個體戶的最後一搏。
鍋圈爲加盟商賦能的優勢,在於規模提升議價能力,提升供應鏈效率,用價格優勢幫助加盟商搶佔市場。
在鍋圈的招股書中,也表示此次IPO募資將主要用來提高上遊產能及效率增強供應鏈能力、投資建設食材產品預制中心及產品研發、开拓門店網絡、提升數字化能力等。
2022年,鍋圈的毛利率爲17.4%。而僅在2022年就投入7億元,自主研發的全鏈路零售數字化系“YHDOS”已完成全國門店覆蓋的永輝超市,毛利率才在22.4%。鍋圈在供應鏈上,即使按照永輝的深耕和投入,其未來盈利的空間也有很強的“天花板”。
加盟商的數量變化,是觀察鍋圈盈利能力的一個剖面。在鍋圈的招股書中,已關閉的加盟店數量分別爲28家、194家及279家,分別佔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的加盟店總數的0.7%、2.8%及3.0%。
04
能否圓了上市夢?
“鍋圈的突擊盈利是爲了上市,鍋圈的模式除了營銷,缺少其他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在上市後,隨着規模擴大、競爭加劇,增速很可能會出現放緩。”香頌資本沈萌告訴《期報財經》。
除了三全和物美集團外,鍋圈的投資者幾乎是清一色的財務投資者。急於上市的鍋圈,即是補充資金彈藥,也是爲了給投資者交代。但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淡旺季的營收波動,都在考驗着鍋圈團隊的智慧。
鍋圈的商業邏輯可以總結爲“三板斧”,第一是向產業鏈上遊投資供應商,形成利益共同體;第二是優化供應鏈體系,提高供應鏈效率;三是擴充下遊加盟商數量,增加對C端市場的觸達面。
鍋圈的這個商業模型,看似和蜜雪冰城相似,但有本質上的不同。蜜雪冰城的上遊供應鏈都是糖漿、奶精等供應商,這些上遊供應商很難直面C端市場。
而鍋圈的供應商安井、三全等企業,本身都有自己的銷售體系,包括其他上遊供應商,也都不可能僅靠鍋圈單一渠道來生存。
市場上,消費者能輕易的對鍋圈產品進行價格比對,鍋圈也無法通過提價來獲取更大利潤空間。尤其是在鍋圈大本營的河南市場,諸多商超都鋪設了火鍋食材專櫃,這種“店中店”也對鍋圈造成正面衝擊。
河南洛陽一名鍋圈加盟商告訴《期報財經》,鍋圈經營的淡旺季十分明顯,“超市中的火鍋食材專櫃,在淡季可以撤櫃,對於鍋圈來說只能硬撐。”該加盟商亦坦言,鍋圈的家庭火鍋消費場景比較局限,無法實現高頻消費。
據了解,爲了擴大夏季消費場景,鍋圈向露營領域破圈,希望帶動燒烤類產品的銷售。從目前看,這個市場策略尚未形成明顯的消費風潮。
鍋圈創始人楊明超,並非首次在火鍋領域創業。早在2014年前後,楊明超創辦的小板凳火鍋,也像如今的鍋圈一樣,在鄭州和周邊市場快速復制。然而好景不長,泛濫的小板凳火鍋,和那些跟風抄襲者一起,匆匆消失在市場競爭的浪潮中。
歷史總是有些相似,前兩年跟風的單體火鍋食材店迎來閉店潮,开始盈利的鍋圈能否繼續像去年下半年那樣掙錢生猛,或許今年市場就會給出答案。
- END -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鍋圈盈利疑雲:上半年虧損600萬,下半年狂賺2.4億?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55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