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去印度,誰也攔不住
1年前

庫克和印度又刷屏了。

繼上個月高調獻身印度,主持該國第一家蘋果旗艦店开幕之後,庫克又大放厥詞,說蘋果供應鏈正加速移出中國,印度將成主要市場和生產基地。

一時間,蘋果和印度,愛得你儂我儂。

看來,那些認爲蘋果會繼續深坑中國市場的果粉們,恐怕真的要失望了,別人說的可以不算,庫克老板都放話了,哪還有不信之道理?

這些年,圍繞蘋果產業鏈轉移的話題總是能夠霸榜熱搜。而每一次有新消息出來,都會毫無意外地引爆熱鬧討論。

生意、就業、稅收、信仰......

林林種種,每個人似乎都能夠從中找到自己的關注點,但說得最多的,恐怕還是老生常談:

別讓蘋果跑了!

但問題是,攔得住嗎?

1

既成事實

過去這么多年,中國一直都是蘋果產品最大的制造基地,產出9成以上的蘋果手機。

單單鄭州富士康產業園,承擔了80%的iPhone 14系列產能,iPhone 14 pro的產能更是超過85%。去年10月,蘋果公布過2021年的供應鏈名單,全球範圍看一共190家,而中國大陸的供應商超過50家,排名第一。每年的最新款iPhone,都是在鄭州富士康率先生產,穩定後其他的工廠才會跟進。

但是,這一切,正在悄悄變化。

統計數據顯示,上一財年蘋果在印度組裝了超過70億美元的iPhone手機,推動供應商富士康、緯創和和碩在當地擴大規模,僱傭工人人數增長至約6萬名,並成功遊說印度給予優惠措施,惠及代工廠在印度生產的各種新舊機型。

iPhone 14系列的iPhone 14 和iPhone14 Plus,中國和印度的NPI(新產品導入)已經开始同期,生產上印度稍微晚一兩周。而iPhone14 Pro,則會在印度產區進行NPI(新產品導入)。

2021年,只有1%的iPhone產品在印度生產,但在2022年,這一比例躍升至7%。

雖然和富士康鄭州相比,印度的產能、僱傭工人人數還很少,但大趨勢確實可怕的。

而且繼續以這樣的速度發展,再過幾年,印度的產能擴張規模就會膨脹。

摩根大通就出於報告,預計蘋果將從今年底开始,將5%的iPhone14生產轉移到印度,到2025年將在印度生產四分之一的iPhone,用不着多久,也就是3年後的事情。

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飽和的情況下,中國產能的削減已經肉眼可見。別看網上總有一些打着某些旗號的人,對蘋果搬走嗤之以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她去吧。

但你知道蘋果走了之後,會帶來什么效果?

非官方的數據統計,單單鄭州一個市,蘋果產業鏈所帶來的整體經濟價值,達到當地GDP的25%,貢獻了全市80%的出口額、河南省60%的出口額。蘋果公司在鄭州僱傭超過30萬工人,而在大中華地區提供的工作崗位,則高達500多萬個,其中包括150萬個月收入1萬以上的中高薪職位。

如果蘋果走了,這些崗位怎么辦?

2

無法抵擋的誘惑

蘋果在中國區耕耘這些多年,收獲了巨大的成功,中國巨大的制造業優勢,完善的產業鏈以及廣闊的消費市場,一直都是蘋果的心頭愛。

但是,任何愛都可能會有到盡頭的一天。很明顯,這一天已經到來。

客觀地說,中國對於蘋果原有的吸引力還在,以至於很多人都無法理解爲什么蘋果要跑路?

其實答案只有一個:市場增量。

全球範圍來看,智能手機出貨量早已飽和,進入下滑趨勢,而且這兩年下滑趨勢更爲明顯,今年一季度同比大跌14%。

但是,整體的下滑,不代表每個公司都下滑,實際上結構性的機會依然非常大。

就拿蘋果在印度市場的表現來看,過去的2022年財年,蘋果在印度生產並交付了670萬部iPhone,同比大增40%,銷售增長46%,貢獻營收近60億美元;今年一季度,蘋果手機在印度銷量同比增長50%,佔據6%的市場份額,但在超過550美元的超高端市場中,市場份額高達62%。

相比之下,蘋果公司中國區的業績卻下跌3%。

中國區依然是蘋果業務的重點區域,過去一年iPhone的銷售總量達到5432萬台,但就增長率而言,無法和尚處於起步階段的印度相提並論。不單市場潛力,很多方面印度都顯示出比中國更有吸引力。

首先,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據聯合國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四月,印度人口規模已超過14.28億,而印度的人口增速要明顯快於中國,今年內正式超越中國,成爲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毫無懸念。

更重要的是,印度有一半的人口年齡在30歲以下,加上印度工人的薪酬基本在1000-1500人民幣之間。

換句話說,單看人口這一項,印度幾乎具備了復制當年中國“人口紅利”的所有條件。印度政府毫不掩飾要成爲“世界工廠”的野心,這些年不斷在全球招商引資,也开出了非常有誘惑力的條件,蘋果自然不在話下,馬斯克也經常被撩撥。

其次,印度的經濟也顯示出強大的增長力。2022年,印度GDP同比上漲6.7%,高於我國的3%、美國2.1%。據IMF預測,印度2023年爲5.9%,2024年爲6.3%,同樣超過中美等大國。

經濟增長的一個好處,就是國民收入上升,消費能力變強,這對於像蘋果這樣的公司而言,絕對是一塊香餑餑。

有投行就專門做過銷售模型,預計到2025年,印度市場將爲蘋果貢獻年收入200億美元。

3

再造一個“中國”市場

單就智能手機這個行業而言,蘋果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沒有任何公司能夠撼動它的地位,不管是產品、功能、用戶體驗,還是營收規模、盈利能力。

更重要的是,智能手機的剛需性,已經毋庸置疑,而且看不到有什么硬件能夠取而代之。

這就意味着,智能手機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會是人手一部,沒有人能離得开。

而蘋果之所以對印度示愛,就是因爲蘋果手機在印度的市佔率還很低,只有6%,而中國的市佔率高達22%,年銷量超過5000萬部,就潛力而言,印度完全有機會再造一個中國市場。

蘋果的產品力已經不需要再驗證,唯一的障礙,就是印度的國民收入。

2022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3.69萬人民幣,而同期印度的國民人均年收入約爲2120美元(折合人民幣14662元),注意,這還不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印度也處於世界銀行所界定的中低收入經濟體中。

這種情形跟數十年前外資企業大舉投資中國太類似了,現在回頭看,很多當初以出口爲主的制造業,最後賣得最多的反而是在中國市場。

爲什么?

因爲國民收入會隨着經濟高速增長而增加,支付能力足夠強之後,消費者自然就會摒棄山寨貨,轉而選擇好產品,這一點特別適合蘋果公司。

就以中國爲例,智能手機剛興起的幾年,因爲蘋果手機太貴,所以很多人都選擇低價手機,甚至山寨手機,但現在賣得最好的,是蘋果手機,即使不斷漲價依然銷路暢旺。

從這個角度再重新審視蘋果加速把產業鏈搬往印度,邏輯就很清晰了。

因爲在印度設廠,簡直就是一箭三雕。

第一雕,自然是享受印度的廉價生產資源,包括土地、勞動力、稅收等等,這對於降低公司成本,非常奏效;

第二雕,規避關稅,以及可能出現的地緣風險。尤其是中美貿易战,大量的蘋果手機在中國制造再出口到美國,關稅是一道坎,而轉移出去,則馬上可以消除風險;

最後,也是極爲關鍵的,是通過投資印度,造富當地人們,然後當地人拿從蘋果產業鏈中獲得的收入,再去購买蘋果手機,這已經是中國走通了的商業模式。

這裏面的每一個,都可以成爲一道完整的閉環。

作爲蘋果公司,焉有拒絕的道理?

特別是眼下,蘋果缺乏新產品,發達地區的銷售又步入飽和階段,公司繼續新的增量市場,印度,乃至其他的發展中國家,不亞於蘋果的救命稻草。

在最新的財報分析會中,庫克就表示:“印度的轉換者和首次購买者指標看起來非常好,我在印度確實看到有很多人進入了中產階級,我希望我們能說服他們中的一些人購买iPhone,我真的覺得印度正處於一個轉折點。”

而印度人民對於蘋果手機的狂熱之情,沒有誰比剛主持完印度蘋果旗艦店开幕的庫克,感受更深。

很多人揶揄蘋果汽車搞了多年,連個影子都沒有,果粉們等了個寂寞,傳說中的MR、AR也不知道何時能夠看見,但看看印度人民的反應,你就會明白,蘋果的手機增量市場遠遠沒有挖掘完,着什么急去做汽車?何況還這么重資產、這么內卷。

好好賣手機,足夠喝不知多少壺了。

4

結語

但凡有一點生意常識的人都知道,別讓誰誰誰跑了,放在生意場上,就是一句廢話。

商業的世界,無往而不利。

如果某地無法提供更好的利益,別人憑什么還留下來?

這點用在蘋果身上,再適合不過,因爲它也是上市企業,也要爲股東創造價值,而創造價值最佳方式,就是找到新的業務增量,賺更多的錢,中國市場已經飽和,而印度,傳奇才剛开始。

猶記得上個月,庫克來了一趟中國,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還坐在C位,旁邊的一群跨國企業的老板們,並不比庫克差,但也只能端坐在另外一個區域,可見對蘋果的重視。

然而,最後呢,這頭剛下了會議,那頭就跑到印度,親自主持印度蘋果旗艦店的盛大开幕儀式。

這就是商人,這就是商業世界。

至於說蘋果會不會完全搬出中國,肯定也不會,因爲再怎么說都還是要保留產能滿足當地需求,中國作爲蘋果最大的市場之一,庫克不會連這點都看不明白。

只是這個事情,如果對我們來說有什么警示的話,最大的或許還是想想我們爲什么沒能誕生像蘋果那么強大的企業?我們這些大量的代工廠,怎么才能避免成爲只能依靠蘋果訂單賺錢微薄血汗錢來生存,甚至一旦脫離還要承受非常沉重代價的依附者吧。

自立自強,才是真正的崛起。

$蘋果(NASDAQ|AAPL)$#iPhone銷售逆勢創紀錄,蘋果Q2財報怎么看?#

#iPhone銷售逆勢創紀錄,蘋果Q2財報怎么看?#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蘋果去印度,誰也攔不住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5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