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來源 |財聯社
本文僅爲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東方財富期貨立場
自從去年美聯儲啓動40年來最爲激進的緊縮周期以來,每月的美國CPI發布日,往往都是華爾街的一場“大考”。而在絕大多數業內人士开始猜測,美聯儲上周已經完成了本輪緊縮周期的“最後一加”之際,今晚的這個美國通脹之夜,無疑可能也將有着更爲特殊的含義……
美國勞工統計局將於北京時間今晚20:30公布美國4月CPI數據。這將是上周美聯儲議息會議後的首份通脹報告,數據表現將揭示美聯儲是否仍需採取進一步緊縮措施以抑制物價上漲。
很有意思的一組對比是,自從去年3月以來,美聯儲已經連續十次議息會議進行了加息。不可否認,持續的加息行動確實對打壓美國物價起到了明顯的作用,自從去年6月美國CPI同比漲幅觸及9.1%的峰值以來,截止今年3月,這一最受業內關注的官方通脹指標已經連續九個月出現了下降。
一邊是利率“十連加”,另一邊則是CPI“九連降”。如果單單從這組對比看,美聯儲官員和市場人士確實有理由可以認爲,美聯儲的緊縮腳步可以暫時停下歇歇了。
但是在今晚,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美國CPI持續回落的大趨勢,卻可能在4月遭遇被打破的風險。人們不排除會在今晚過後思考這樣一件事:當美國CPI的“十連降”落空,那么美聯儲真的沒有“十一連加”的可能性嗎?
市場對今晚美國CPI數據的預期如何?
我們之所以認爲美國CPI回落趨勢可能存在遇阻的風險,顯然是基於目前市場的主流預測和一系列CPI的前瞻指標,來進行提醒的。
根據業內媒體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美國4月CPI同比漲幅料將維持在5.0%,與前月持平。如果這一預期兌現,將令CPI同比漲幅結束此前連續九個月回落的勢頭。
如下圖所示,華爾街投行目前的預測大多集中在4.9%-5.1%。其中,摩根大通、豐業銀行和野村預計美國CPI有望進一步回落至“4時代”,但更多投行仍認爲美國CPI漲幅將維持在5%及以上。
在剔除能源和食品波動的核心CPI方面,4月核心CPI同比漲幅料將從3月的5.6%小幅回落至5.5%。環比CPI則可能進一步走高,4月總體和核心CPI料將均上升0.4%,而3月分別爲上升0.1%和0.4%。
在3月,雖然美國整體CPI同比增速回落至了5%,但核心CPI增速卻升至了5.6%,這是自2021年1月以來核心通脹率首次高於總體通脹率,服務通脹的粘性以及就業市場的韌性持續成爲了物價維持高位的元兇。而這一切,在4月或許仍不會有太爲明顯的改觀。
今年早些時候曾精准預測CPI同比表現的克利夫蘭聯儲通脹臨近預測模型也顯示,4月CPI數據相較市場預期面臨更多的上行風險——如下圖所示,該模型最新預計4月CPI同比漲幅將上升5.19%,核心CPI同比漲幅則將上升5.56%,均略高於目前的市場預測中值。
在具體的投行展望方面,美銀預計:
美國4月CPI環比將增長0.39%,其中能源價格增長1.2%;核心通脹環比增長0.34%;核心商品價格增長0.2%,其中新車價格增長0.2%,二手車價格增速從上個月的-0.9%轉爲0.3%;核心服務業價格增長0.4%,其中,租金和業主等價租金均保持0.5%的環比增速,機票價格從上個月的增長4%轉爲下跌1.5%。
高盛在對CPI前瞻中則預計, 4月份總體CPI將環比上漲0.50%,同比上漲5.09%。 4月份核心CPI將上漲0.47%,同比上漲5.59%。高盛着重提到了這份CPI數據值得關注的三個趨勢:
預計二手車價格將上漲4%,反映過去幾個月二手車拍賣價格的攀升;
預計CPI中的機票價格將下降2%,反映出噴氣燃料價格的連續下降以及航空公司對機票價格的實時調整;
在3月份連續大幅下降之後,預計住房通脹將以與上個月相似的連續速度運行(預測租金+0.50%;OER+0.52%)。高盛認爲3月份CPI住房部分的環比減速是真實的。
整體而言,高盛認爲CPI報告將體現食品、能源、二手車、汽車保險、服裝的價格通脹較爲強勁,而旅遊和住房領域的通脹則相對疲軟。
富國銀行在上周五在一份報告中則提到了汽油價格對4月CPI的影響:
“正如我們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說的那樣,我們預計經濟活動放緩將引發通脹實質性減速,但回到2%的道路將是漫長而坎坷的。汽油價格可能會在環比領域推高總體通脹率。”
根據美國汽車協會AAA的數據,在歐佩克+出人意料地宣布減產後,汽油價格在4月的前幾周曾飆升了5%,並在4月23日達到了2023年的高點3.68美元/加侖。不過,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和其他問題導致原油價格在4月底下跌,汽油價格也迅速大幅下跌,最終在4月結束時並沒有比开始時高多少。但平均而言,仍要明顯高於3月。
美聯儲料將繼續緊盯今晚通脹報告
很多投資者在上周美聯儲決議後其實很容易會掉以輕心,認爲美聯儲在6月加息概率有限的情況下,本輪緊縮周期已經落幕。但其實,美聯儲在上月的會議聲明中,也並未完全否決掉6月加息的可能性。
(芝商所的美聯儲觀察指標顯示,美聯儲下月加息25個基點的概率僅有21%)
鮑威爾當時曾表示,關於利率是否高到足以讓通脹率回到2%目標,美聯儲將根據未來的經濟數據做“持續性評估”。“我們需要在這方面積累數據,我們所做的評估並不意味着我們已經達到了那個程度。我認爲現在還不可能滿懷信心地這么說。如果有必要,我們准備採取更多措施。”
而無論是此後發表講話的鷹派官員布拉德還是鴿派官員古爾斯比,也均沒有把6月決議的任何可能性完全“焊死”。
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上周五表示,美聯儲可能不得不繼續加息,但他對6月議息會議上的政策決定持开放態度。芝加哥聯儲主席古爾斯比則指出,現在就判斷美聯儲6月利率會議上的舉措還爲時過早。
周二最新發表講話的美聯儲三把手、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其實也給市場留下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他指出,美國通脹仍然過高,美聯儲並未明確表示加息周期已經結束。
威廉姆斯當天在紐約經濟俱樂部主辦的活動上表示:“我相信我們正走在恢復物價穩定的道路上。一如既往,我將密切關注整體數據,以及這些數據對實現我們的目標來說意味着什么。”
頗爲值得投資者留意的是,威廉姆斯還着重提到了他目前對美國通脹形勢的看法。他預計今年的通脹率將降至3.25%左右,並在接下來的兩年裏降至美聯儲的2%目標。通脹相對緩慢的回落速度,支持其認爲美聯儲年內不會降息的觀點。
到目前爲止,通脹率下降主要是由於大宗商品和商品價格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供應鏈瓶頸問題得到解決。威廉姆斯表示,隨着住房空置率有所上升,住房成本預計將放緩,因此非住房服務價格將成爲重點關注領域。
自去年8月以來,非住房服務價格同比漲幅約爲4.5%,反映了供需之間的持續不平衡。威廉姆斯預計,這類服務的通脹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降低。
今晚金融市場會如何博弈CPI數據?
從金融市場的表現看,美股近來的走勢始終較爲平靜,而華爾街交易員今日無疑將聚焦於CPI數據能否改變這一切。
NatAlliance Securities固定收益主管Andy Brenner表示,在CPI公布之前人們都在觀望。上周美聯儲和就業數據公布後,股市雖然出現了一些波動,但此後卻沒有太大的變化,CPI是否能打破市場平靜值得留意。
無可否認的是,近幾個月來美國CPI數據的“殺傷力”確實不再像去年那樣大。衡量標普500指數短期隱含波動率走勢的Cboe 1日波動率指數(Cboe 1-Day Volatility Index)目前接近18,爲過去一年來CPI數據發布前的最低水平。
交易員不再對CPI感到過於重視的一個原因,可能就在於逐漸已經對通脹數據的回落形成了習慣。但正如我們上面提到,有鑑於今晚的CPI存在打破過去九個月回落態勢的可能性,數據若开始呈現意外的上行,可能會令一些投資者措手不及。
瑞銀就預計,CPI數據將表示“穩健”,加上強勁的平均時薪,增加了美聯儲可能在6月再次加息的風險。雖然該行仍然認爲5月會議的加息是本輪緊縮周期的最後一次加息,“但事情可能會變得嘈雜,而嘈雜可能意味着不穩定。”
WisdomTree固定收益策略主管Kevin Flanagan則表示,市場關注核心CPI,如果核心CPI繼續走高,將挑战市場對美聯儲降息的預期。
目前,高盛和摩根大通的策略師都在今晚的CPI出爐前發布了各自的情景預測。高盛將今晚的CPI數據分爲了四類情景:
CPI同比漲幅>5.9%,標普500指數將至少下跌2%;
CPI同比漲幅在5.1%-5.9%,標普500指數將下跌0.5%-1.5%;
CPI同比漲幅在4.5%-5%,標普500指數將上漲0.5%-1.5%;
CPI同比漲幅<4.5%,標普500指數將至少上漲2.5%。
而摩根大通的預測則相對更爲看好今晚的市場表現,因爲他認爲哪怕今晚CPI落在5.0%-5.2%之間(注意這高於了市場預期),也將利好美股。下圖爲小摩的預測:
當然,盡管高盛與小摩這兩家投行的預測小有出入,但均認爲今晚的CPI數據越低,股市表現就會越好。反之亦然。
Spectra Markets總裁Brent Donnelly表示,“疲軟的CPI數據將迫使空頭解除頭寸。標普500指數應該會再漲到4200點。多年來,市場一直在原地踏步,如果市場能找到一個(合理的做多)理由,將有足夠的資金可以購买股票。”
最後,我們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今晚不妨還可以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黃金的身上。在過去六個CPI發布日,黃金在數據發布後的5分鐘內均出現了上漲,今晚是否會第七次出現這一幕,值得黃金交易員們留意。
END
免責聲明:本文的信息、數據均來源於公开的信息渠道,我公司對這些信息的准確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證。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今晚華爾街的終極懸念:美國CPI“十連降”會否落空?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57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