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常節奏,蘋果的iPhone 15系列會在一年一度的科技春晚——9月的秋季發布會上正式問世,熟悉的庫克又要在凌晨和大家問好了。
談起這一代最大的升級,有人會想到縮窄的邊框,用上台積電3nm工藝的A16,或者是傳聞中那顆自定義的新按鍵,每年蘋果新機爆料裏,即使是細節上的小改動,也會引發一波熱議,
種種升級變化中,最讓人期待的,莫過於蘋果放棄了Lightning接口,統一爲USB-C接口,消費者再也不用高價去买蘋果專用的Lightning轉USB-C數據线,在物美價廉雙口USB-C线俯拾皆是的今天,“一頭一线走天下”不再是一個夢想。
你以爲是蘋果時隔多年後終於开竅了?
非也,只是在去年10月24日,歐盟理事會終於通過了全新的充電規範,立法確認USB-C 接口將成爲手機、平板電腦和耳機等一系列電子設備的通用接口,從2024 年 12 月 28 日开始,在歐盟成員國內銷售的這些電子產品必須更換爲USB-C接口,只要蘋果還想在歐洲賣手機,那就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這條新規。
細細想來,從2012年的iPhone 5开始,到2022年的iPhone 14爲止,這十年的時間當中, iPhone的售價從五六千漲到了一萬三,蘋果股價也從25美元爬升到170多美元,連蘋果總部都挪了個地,搬進了Apple Park,唯一沒變的,就是這顆Lightning接口。
FireWire:生得偉大,死於貪婪
蘋果從出生开始,仿佛就和叛逆、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這樣的詞綁定在了一起。
大部分個人電腦爲了散熱都裝了風扇,蘋果不用,Apple Ⅱ和Macintosh都是無風扇設計;
80年代那會大家用的都是雙鍵或三鍵鼠標,蘋果就不用,自己設計了一款單鍵鼠標和一套全新的操作邏輯:
英特爾x86處理器性能強兼容性優異,蘋果偏不用,找摩托羅拉和IBM鼓搗出了PowerPC處理器;
上世紀的蘋果,像一個插着兜的搖滾青年,一臉放蕩不羈,逆反心理嚴重,就是要和世界對着幹,它的眼裏沒有標准,一切以自己爲准。
而FireWire接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誕生的。
1986年,當個人電腦還在用SCSI(小型計算機系統接口)時,蘋果工程師就構想出了一種面向未來的接口,在隨後的幾年時間當中,他們與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進行合作,共同开發這一接口標准,最終在1995年正式完成,其被命名IEEE 1394標准,蘋果還專門爲這一標准注冊了FireWire(火线)的商標,彰顯出它與過往所有接口的不同。
FireWire優勢相當明顯,一是覆蓋功能廣,提供了即插即用和熱插拔的功能,支持音視頻傳輸,還能通過菊花鏈連接多達63個外圍設備,二是速率高,最高支持393.2 Mbit/s(標稱 400 Mbit/s)的傳輸速率,這也是初代接口被稱爲FireWire 400的原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此時由IBM、英特爾、康柏、微軟等大型廠商所主導的USB標准恰好剛出爐不久,但1996年的USB 1.0只有1.5 Mbit/s和12 Mbit/s兩種速率,甚至達不到FireWire速率的零頭,即使在今天,還有不少設備的USB接口達不到FireWire的標稱速率,其超前性可見一斑。
而爲了達到最終的目標,蘋果工程師不僅發明了一種等時傳輸方法來承載音視頻的需求,還向當時的意法半導體取經,使用他們一項時鐘機制的專利來讓线纜帶寬加倍,甚至還從任天堂的Game Boy上吸收靈感,將易碎的彈性部件放在线材上以保證設備接口的耐用性……經歷8年的开發,FireWire才作爲一種嶄新標准發布,但它立刻驚豔了整個PC市場。
1999年,新款iMac G3發布,配備了兩個FireWire接口,姍姍來遲的它終於成爲了Mac生態的標配,而早在此之前,由索尼帶頭的一批日本廠商就已經拋來橄欖枝,希望同蘋果一同开發該接口,形成一個專利池,在未來的影音設備中普及這一接口,連制定USB標准的微軟和英特爾也有意與蘋果達成合作。
專業的音視頻剪輯人員开始討論FireWire,PC廠商开始考慮搭載FireWire,硬盤廠商准備從SCSI過渡到FireWire,還有不少人提出將這一先進接口用於汽車、航空航天、家庭網絡、數字電視等所有設備,不出意外的話,FireWire將在幾年內出現在幾乎所有的新電腦中,取代USB成爲更優秀的通用接口,蘋果甚至還因爲這一接口拿下了黃金時段艾美獎,
但此時的蘋果,卻因糟糕的財務狀況而一籌莫展,身爲公司掌舵人的喬布斯,在聽聞IBM每年數億美元的專利收入後,就打起了FireWire的主意: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既然蘋果此前花了大力氣开發技術制定標准,此時蘋果有難處,向使用標准的廠商收取一些微薄的專利費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在未被重視前,蘋果對FireWire採取了聽而任之的態度,畢竟90年代中期蘋果內部陷入到了混亂當中,難以开發利用這一標准,在和微軟籤訂的協議中,只向其收取了象徵性的5萬美元的一次性固定費用,通過這一協議,微軟能無限期地使用FireWire標准,對於消費電子行業來說,這么低的准入門檻再加上技術上的優勢,完全找不到不使用它的原因。
這也是英特爾愿意支持蘋果主導的這一標准的原因——90年代末,英特爾一度考慮在芯片和主板上集成對FireWire接口的支持,以此推動這一標准在PC市場中的普及。
但喬布斯直接推翻了之前和微軟的協議,採取了一套全新的許可政策:單個接口收取1美元專利費,如果有2個接口就收取2美元,按照今天匯率換算的話,大約是2美元左右,倘若按一台2美元計算,數千萬台搭載FireWire的PC就可爲蘋果帶來過億美元的營收,不用分毫力氣就可解公司燃眉之急。
當喬布斯這天才般的想法傳到英特爾高層耳中時,他們坐不住了,开始和蘋果會議溝通,畢竟突然間就要給每年上貢一大筆費用,換任何一個大型科技公司都接受不了。
這場英特爾CTO與喬布斯的會議的具體內容不得而知,但結果很明確,英特爾直接放棄了集成FireWire的打算,回過頭來繼續大力支持USB標准。
一個月後,發覺事情不妙的蘋果撤回了之前單個接口收費1美元的荒唐決定,改爲每個用戶收費25美分,這筆費用會分配給FireWire專利持有人,但此時爲時已晚,英特爾自此再也沒搭理過FireWire,想要FireWire的高速率?那就讓廠商自己額外加芯片吧。
問題來了,如果英特爾選擇集成,那么設備廠商不介意兼容,但額外增加授權成本就會勸退不少廠商,更不用說FireWire本身還需要單獨的控制器芯片,這又是一筆不菲的費用,沒人想當蘋果的韭菜,FireWire一夜之間從時代寵兒變成了廠商們嫌棄的對象。
在這樣的尷尬局面中,即使蘋果攜手索尼在21世紀初开始大力推行,從Mac到iPod,從攝影機到照相機,不少熱門設備都搭載了FireWire接口,還在後續推出了速率更高的FireWire 800接口(786.432 Mbit/s),但這依舊無法挽回頹勢,隨着更高速率的USB 2.0 (480 Mbit/s)和USB 3.0 (5 Gbit/s)標准的發布,功能速率更優異的FireWire反而逐漸邊緣化了。
2008年,新款MacBook Pro發布,大家驚訝地發現蘋果堅持了十年多的FireWire接口居然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平平無奇的USB 2.0接口,當被問及原因時,喬布斯只是面無表情地回答:“實際上,過去幾年的所有新型高清攝像機搭載的都是USB 2.0。”
蘋果的貪婪,最終葬送了一個領先於時代的接口。
Made For iPod:再一次,徵稅
FireWire接口遭遇了挫折,但蘋果开發接口的步伐並未停下。
2003年4月,第三代iPod發布,爲了把機身做得更薄更便攜,蘋果在這款iPod上沒有延續前兩代一直使用的FireWire接口,而是改用30 Pin接口,在這個全新細長接口上,密密麻麻排布着30個觸點,它們各司其職,分別負責音頻、視頻、地线、電源等功能,以此來滿足當時不斷發展的多媒體需求。
iPod因機械硬盤的小型化而生,與同時期的手機相比,iPod可以輕松塞下成百上千首歌曲,通過iTunes輕松快速導入,這讓它迅速風靡於世界,不論男女老幼,都被iPod這個小小的白色小盒子所吸引,而30 Pin接口也迅速普及了开來,彼時大量汽車與音箱緊跟這股潮流,爲iPod專門添加了30 Pin連接器或底座。
這也讓蘋果看到一個巨大的商機,2005 年 1 月 11 日,喬布斯在Macworld Expo主題演講中宣布了“Made for iPod”的配件認證計劃,他表示,該計劃會幫助消費者來選擇適合iPod 的配件,並爲加入計劃的 iPod 配件制造商提供开發產品的指南和技術規格。
實際上,“Made for iPod”涵蓋了大量有關於iPod的配件,包括但不僅限於充電线、有线耳機、充電底座、汽車連接线等等,只有獲得蘋果認證的公司,才能在包裝上印上“Made for iPod”,才能保證與最新iPod的完美兼容性。
相信大家看到這裏已經明白,這不過是數年前蘋果在FireWire上收取許可費事件的重演,所謂的“Made for iPod”不過是蘋果想要在逐漸龐大的iPod配件市場中分一杯羹。
根據CNET的報道,蘋果會向加入“Made for iPod”計劃的配件廠商收取一筆費用,有知情人士透露,具體費用是批發價格的10%,本質上是向蘋果交一項不菲的配件稅,假設該計劃涵蓋的iPod配件年批發銷售額爲2.5億美元,那么蘋果一年就能輕松入账高達2500萬美元利潤。
由於30 Pin是蘋果的專用接口,往往只有通過了認證“Made for iPod”的配件廠商,才能在底座連接器上支持蘋果的附件協議 (AAP) ,實現遠程遙控、加減音量、切換歌曲、錄制音頻等功能,廠商必須通過批准的供應商來獲得芯片零件,羊毛出在羊身上,額外的成本最後自然會被轉嫁給消費者,消費者就不得不爲了某個功能,捏着鼻子給自己心愛的iPod多花錢买配件了。
2007年,隨着iPhone的推出,“Made for iPod”計劃順理成章地擴展至了iPhone,變爲了 “Made for iPod 和 Made for iPhone”,伴隨着2010年iPad的發布,這項計劃又變成了“Made for iPod, iPhone and iPad”,最後統一爲如今的MFi計劃。
三個設備,三個領域,一樣的暢銷,蘋果把配件市場當成了自己的搖錢樹。
Lightning:因爲落後,所以掙錢
作爲蘋果家族的專用接口,30 Pin的設計其實還是很超前的,在2003年時,手機和其他便攜電子產品混亂的接口一度讓人摸不着頭腦,而30 Pin肩負多項職責,在其他品牌用戶還在帶一堆线纜出門時,蘋果用戶卻隱隱有了一线走天下的趨勢,音樂、視頻、數據傳輸都可以通過30 Pin來搞定,雖然有MFi計劃的認證標准和硬件限制,但隨着其他廠商的技術進步,即使是非認證的配件一樣能正常使用,蘋果花了不少功夫弄出來的“Made for iPod”計劃已經有了逐步瓦解的趨勢。
此時的蘋果,已經對舊接口產生了不滿,全球銷量數億的iPhone和iPad,確實需要一個比30 Pin更先進,更適合智能手機使用,也更方便規範配件市場的接口,當然,還得更方便蘋果收保護費,。
Lightning接口應運而生,與30 Pin相比,它的觸點縮減到了8個,因而體積大幅減小,同時由於正反兩面均有相同的觸點,所以可以實現正反盲插,與彼時安卓普遍採用的Micro USB相比,Lightning的優勢還是相當明顯的。
但這個蘋果接口並沒有像十幾年前的FireWire那樣領先於時代, 雖然蘋果聲稱Lightning在速率和可靠性上有所提升,但它依舊基於USB 2.0的標准,此時USB 3.0標准已發布數年之久,且在第一批Lighting接口的蘋果設備上市不久後,三星就推出了旗艦Galaxy Note 3,成爲了第一款搭載USB 3.0的智能手機,理論速率達到了5 Gbit/s,遠超iPhone 5的480 Mbit/s。
那么,Lightning是完全不支持USB 3.0嗎?答案是否定的,蘋果在2015年的iPad Pro接口上採用了雙面共計16個觸點的母座,從物理層面給予了USB 3.0的可能性,但只有官方的讀卡器能使用USB 3.0的傳輸速率,蘋果後續甚至都沒有發布Lightning轉USB 3.0的數據线,而iPhone用戶只能十年如一日地忍受20-30mb/s的速率。
更致命的是,由於觸點的數量有限,Lightning還在物理層面杜絕了更高功率充電的可能性,隔壁安卓用戶飆充電功率的時候,蘋果還在爲支持PD的18W充電而大書特書。
2012年iPhone 5的發布會上,蘋果前營銷主管菲爾席勒自信滿滿,宣稱Lightning是面向未來十年的接口,同時還發表了一堆有關於技術的“獨到”觀點,譬如日漸普及的NFC等同於蘋果的Passbook,諾基亞的無线充電除了給消費者困惑外幾乎沒有好處等等。
現實中的打臉總是來得很快,2014年,更先進的USB-C接口出現,面向未來十年但是第三年就开始落伍,同年,iPhone 6成爲蘋果首款支持NFC功能的機型,2017年,iPhone 8系列和iPhone X开始支持無线充電……
當然,菲爾席勒最終兌現了他的諾言,Lightning接口確實在去年9月度過了它的十歲生日——盡管它已經落伍了六七年時間。
是什么讓蘋果如此熱衷於創造Lightning這樣的新接口,是什么讓蘋果在明知落伍的情況下還要一條路走到黑呢?
答案不外乎利潤二字。根據分析師郭明錤在2012年的分析,30 Pin接口的成本爲0.4 美元,全新的 Lightning接口成本爲 3.5美元,成本上漲了 775%,同時Lightning 數據线也達到了 6美元的平均售價,和1.8美元的30 Pin數據线相比上漲了233%。
同樣爲白色塑料外殼,但Lightning數據线的插頭處卻多了一枚不起眼的芯片,根據ChipWorks的拆解,蘋果在公頭處嵌入了一顆編號爲BQ2025的芯片,其生產商來自大名鼎鼎的德州儀器,它除了會檢查數據傳輸錯誤外,還有着驗證連接的職能。
在這顆BQ2025的芯片下,有5000個邏輯門,內置128位的存儲容量,集成了驅動晶體管、模擬電路,還有大量的電容,復雜程度遠超普通人的想象,這也是全新Lightning接口成本瘋漲的原因之一。
當用戶將數據线插入接口,這顆芯片就會在幾毫秒內完成與iPhone的通訊過程,也就是所謂的對暗號,一旦發現暗號對不上,就會快速切斷電路連接,iPhone就會蹦出一個讓用戶欲哭無淚的窗口:請使用官方認證的數據线進行連接。
那么要怎么才能在數據线上加入這顆德儀的芯片呢?
這可不是單純地向蘋果或者德儀花錢买的問題了,配件廠商首先需要准備資料,向蘋果提出申請,然後接受審核,蘋果還會對工廠等進行實地考察,其中過程無異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量廠商被篩掉,只有約5%的幸運兒能通過MFi認證,獲得購买芯片的資格,其售價約爲2-3美元左右,且不允許轉售或挪用芯片。
不過有利潤的地方,就有人鋌而走險,黑客很快就挖掘出了當時Lightning接口的漏洞,通過漏洞用其他芯片模擬驗證功能,從而生產出盜版的Lightning數據线,由於蘋果在iOS系統升級中會不斷封堵漏洞,黑客也會不斷地挖掘新的漏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蘋果不斷修補,山寨廠商瘋狂挖掘,成了一道奇特的風景线。
而蘋果用的手段也愈發高明和強硬,在首度支持PD快充的iPhone 8發布後,蘋果在Lightning轉USB-C的线中換成了全新的C94接口,裏面搭載了全新的芯片,採用了SHA256算法加密,破解難度陡然增大,過去的破解方法通通失效,一時間山寨廠商哀鴻遍地,只能眼睜睜看着錢從手中溜走。
黑客的對策也來得很快,在較短的時間裏就完成了C94接口的破解,蘋果又陷入到了和山寨廠商的拉鋸战當中……
在iPhone 8之後,MFi認證就意味着更昂貴的成本,C94芯片的採購價格再加上關稅、物流和加工,最終成本可達20或30元,蘋果可能還會對配件徵收20-25%的稅,一條售價六七十元的C To L的數據线,往往被蘋果拿走了一半還多,因而盡管山寨线層出不窮,但蘋果依舊賺的盆滿鉢滿。
蘋果穩坐在圍牆花園中,左手攥着認證芯片,右手捏着iOS系統,嘴巴一閉一張,每年就是數十億美元的進账。
USB-C:好日不再
蘋果不想放棄Lightning接口改用USB-C的理由有很多,不外乎不夠環保,不夠安全,不夠耐用,不夠方便等等,但核心原因自始自終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夠掙錢。
正如它不愿开放App Store的應用側載功能一樣,一旦改用USB-C接口,壟斷市場迎來了开放,那就意味着蘋果不再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用戶在奔出往日的圍牆花園後,真的還會帶着某種不舍回頭嗎?
打個比方,如今國內應用幾乎都內置了青少年模式,此舉初衷,就是保護未成年人所接觸到的內容,把他們和魚龍混雜的互聯網相隔开,而一旦他們成年步入社會,有了成熟的思辨意識後,還會繼續老老實實地呆在青少年模式裏嗎?
它害怕的不是以後沒有MFi這樣的賺錢機會,1927年的洛夫克拉夫特《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寫道:“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最古老而強烈的恐懼,則源自未知……”,而蘋果的恐懼,就是來自不可控的未知將來。
所以蘋果即使在轉到USB-C後,也要建立自己的一套標准,根據爆料,蘋果卻專門設計了一顆適用於 Lightning&Type-C 接口的 IC 芯片,將會用在今年的新 iPhone 與 MFI 認證產品中,而富士康已經在大規模生產適用於今年 iPhone 15 系列的 EarPods 和 USB-C 數據线等含有 MFI 認證的配件,分析師郭明錤也表示,蘋果會“優化” iPhone 15 的 MFi 認證充電器的快充性能,在更換接口的這個時間節點上,蘋果把徵收新稅的意圖擺在了明面上。
而針對這一傳聞,反壟斷急先鋒的歐盟快速做出了表態,歐盟專員蒂埃裏布雷頓 (Thierry Breton) 致函蘋果公司,警告該公司不允許限制 USB-C 线纜的功能,否則將阻止 iPhone 在法律生效後在歐盟銷售。
事態發展至此,擺在蘋果面前的就只有兩種選擇了,要么遵守規定放棄對iPhone接口的限制,要么退出包括法國、德國和西班牙在內的歐盟市場。
回想一下,蘋果的專用接口和MFi計劃在過去20年時間裏爲這個市場究竟帶來了什么呢:30 Pin接口風靡世界,有無數爲它量身打造的配件,然後一夕之間成爲廢品;Lightning接口成本高昂,蘋果官方數據线卻是不折不扣的易耗品,老化、脫落和斷裂反復困擾着用戶;C94數據线是最昂貴的快充线之一,換來的卻是高端手機最低的充電功率,最慢的充電速度……
蘋果所謂環保之類的理由在這些事實面前經不起任何推敲,從FireWire被發明到Lightning即將退出舞台之際,蘋果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裏,在接口上只是反復做着三件事,淘汰舊接口,开發新標准,然後收稅。
這樣想來,歐盟用法規轟开一層又一層的圍牆,蘋果在接口上的好日子終於走到了盡頭,消費者終於用上了方方面面更優秀的USB-C,又怎么能不爲此拍手稱快呢?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半導體行業觀察轉載僅爲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不代表半導體行業觀察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系半導體行業觀察。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爲您分享的第3404期內容,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躺着掙錢的芯片生意,蘋果要丟了?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58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