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集團的困局,寫在財報裏
1年前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商場如战場,除了時勢變幻莫測,時勢背後的操縱者,也費盡心機。人們依然記得,18-19世紀的淘金熱,一位美國移民發現了金礦後,另一位冒險商人、操縱者、土地投機家使金礦發現的消息擴大到全世界。於是很多人开始拋棄主業,不惜一切代價前往加利福利亞等金礦所在地淘金。

不過,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試圖淘金者並沒有撿到遍地的黃金,而是成爲周邊提供各種消費的商家的“韭菜”。令人感嘆的是,如今互聯網巨頭遍地撒網跑馬圈地的情景,與當時淘金熱的情景何其相似。

尤其是在電商模式日漸成熟的當下,物流快遞行業的日漸擁擠,與昔日的淘金熱無異,雖然少數玩家因爲入局時間早斬獲頗豐,但是大多數玩家卻被資本遊戲“套牢”,甚至難以自拔。例如,京東背書的達達集團,就自2017年以來,累計虧損超過百億元。

這也意味着,其商業模式實現規模化盈利的能力十分存疑。那么,是什么阻礙了達達的淨利潤轉正?讓其長期難於打破物流行業難於盈利的魔咒?答案恐怕並不簡單。

Q1再虧3.5億,背靠大樹不好“乘涼”

5月11日美股盤前,達達(DADA.US)公布2023年一季度業績。財報顯示,第一季度公司淨營收27.76億元,同比增長27.2%。不過,報告期內,公司淨虧損3.5億元,雖然較上年同期6.04億元大幅收窄,但是依然沒有扭轉虧損的命運。

對比達達過去數年的財報,不難看出,達達雖然一直強調關鍵經營性指標表現持續向好,正在高質量增長。但是其持續虧損,卻是不爭的事實。在長期無法自給自足之下,達達也陷入了只能依靠融資“續命”的怪圈裏。

對此,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也表示非常無奈。正如華爾街一位知名的證券分析師,在其博客上,對“沒有現在,只有未來”的獨角獸企業發出這樣的感嘆:華爾街其實已經受夠了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模式一個個牛出天際,但在經營中卻虧到底的所謂獨角獸公司。

在他看來,資本市場評價投資標的的實際價值,邏輯已經完全轉變。甚至以前只看公司未來是否值錢,不看公司現在是否賺錢的投資方法論,也被全面推翻。而華爾街分析師的共識是:在大談愿景之外,企業實現正向盈利,仍然是判斷一家好公司的重要標准。

很顯然,達達就被這樣的標准排除在外。要知道,達達成立至今已約10年,卻離收支平衡相差甚遠,因此其在資本市場似乎也不受“待見”,截至美東時間5月26日收盤,13.60億美元的市值,相比其巔峰時期的160億美元,已縮水殆盡。

由此可見,達達集團追求盈利賺錢,或許遠比與同行比物流速度、比跑腿速度,更加緊迫。值得注意的是,達達集團在被京東“收編”後,這樣的窘況並無明顯改觀。

2016年,京東宣布與達達完成合並,並向達達投資2億,成功獲得達達集團47.4%股權。之後,京東又對達達進行多輪融資,穩坐第一股東的位置。

據了解,彼時,京東將整個京東到家的資產和業務團隊注入了達達,但新達達仍保持獨立運營,主業由衆包物流和超市生鮮O2O兩大板塊構成,兩個月後的“618”,達達騎士已經开始接京東的訂單了。

不過,或許連劉強東也未曾想到,有京東多輪資本加持的達達,如今卻幾乎成了京東的“包袱”。因此,業內很多人士表示:劉強東對達達看走了眼。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劉強東“收購”達達,或另有“企圖”,那就是涉足即時配送市場,擴大版圖範圍,同時減少京東物流建設的時間成本。事實證明,劉強東確實遂了心愿。

京東入主達達後,旗下的京東到家也迅速成長爲即時零售配送賽道的頭號玩家,並於2020年順利登陸美股資本市場。與此同時,達達的訂單規模也水漲船高,並在商超即時零售、社會化即時配送兩個領域,都拿下了市佔率第一的好成績。

不過,即使達達集團背靠京東這棵大樹,其運營成本和營銷成本高企的問題,依然沒有有效解決,因此連年虧損,似乎已經成爲達達集團的“習慣”。據了解,2023年達達集團的總成本和支出爲29.74億元,2022年同期爲26.64億元。而相比其27.76億元的營收規模而言,這種成本也讓達達集團不堪重負。

以其運營和支持成本爲例,第一季度該部分的成本爲14.37億元,而2022年同期爲12.70億元。據官方解釋稱,這部分开支的增長主要是由於向各種連鎖商家提供的城市內送貨服務的訂單量增加,導致騎手成本增加。

由此可見,在達達的成本無法降低至可控範圍內之前,達達集團想要盈利,或許道阻且艱。

行業內卷,價格战難助達達突圍

如前文所述,達達集團創業10年,依然在走“犧牲利潤、追求規模”的老路,而導致其長期無法盈利的,是其銷售、營銷費用迅速擴大。據其2022年財報顯示,2021年總成本和費用進一步增長到96.02億元,去年同期則爲75.65億元。

其中,用於銷售、營銷的費用最爲明顯,增速達到約85%。達達就此指出,一是由於對京東到家消費者的激勵增加,二則是公司業務增長。只是,在規模增長的同時,卻增收不增利,達達集團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而達達集團除了因爲內部成本高企,從而導致入不敷出外,其外部面臨的行業競爭日漸巨大,不得不打的“價格战”,也是導致其毛利率下滑,盈利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020中國即時配送行業發展報告》顯示,不只是美團,整個物流配送行業的企業,從“送外賣”到“送萬物”,已經成爲一種趨勢。而隨着行業的發展日趨成熟,行業內卷也隨之加劇。

以與達達合並的京東到家所在的即時配送爲例。衆所周知,過去幾年,餓了么、美團、順豐等大廠紛紛跑步入場,甚至上线全新品牌進行超前布局。而點我達、閃送等後起之秀也在瓜分達達的即時配送市場。在這樣的行業格局之下,達達難免因爲競爭壓力而陷入價格战。

而在盈利能力尚未得到驗證前,其與美團、順豐等頭部玩家拼刺刀,顯然缺少勝算。因爲除了價格以外,如何拼速度、拼服務,也是擺在達達集團面前的幾道坎。

與此同時,達達與京東牽手,雖然壯大了京東的即時配送業務,卻因爲達達集團與京東集團的深度綁定,而患上了“京東依賴症”,想要拓寬版圖,對外尋找更多的業務增長點,恐怕也將知易行難。

創始人離職,達達集團何枝可依?

去年8月中,達達集團創始人蒯佳祺離職,京東零售CEO辛利軍接任。很多業內人士表示,這種結局或許早有預兆,只是終究還是提前發生了。

據了解,2014年,蒯佳祺創立達達物流,適逢外賣行業的野蠻生長。時至2016年,達達旗下管理的130萬名配送員穿梭在中國的大街小巷,爲各個外賣平台日均配送超過百萬單,被稱爲“衆包物流領域的滴滴”,先後獲得了來自紅杉、DST等公司共計7億美元的融資。

不過,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互聯網行業並購高發的那幾天,達達也因爲行業整合期,而拒絕了阿裏、美團等巨頭拋來的橄欖枝,選擇了與京東“聯姻”。彼時,京東集團以京東到家的資產、京東集團的業務資源以及2億美元現金換取新達達,成爲達達集團單一最大股東。

令人唏噓的是,如今的京東需要集各個業務板塊的權力於一身,與美團、順豐等勁敵決一雌雄。因此,在達達集團內部,也便沒有了蒯佳祺的位置。

要知道,蒯佳祺曾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表示,當初拒絕阿裏和美團,選擇京東,因爲“還是希望達達能獨立發展”。不過如今看起來,其當初的想法或許過於“天真”。

實際上,去年2月份京東增持達達,將其持有的達達集團股權增至52%,已是其離开達達集團的前兆。背後的原因也顯而易見:一方面或許是京東對達達長期需要依賴京東“輸血”,卻一直“增收不增利”的業績表現,不甚滿意。另一方面,同城零售賽道經過幾輪博弈,已經進入決賽期。京東親自下場,也是外部壓力驅使,或許也不得不爲之。

只是,最熟悉達達集團業務的創始人,都難以依靠京東的資源、資本讓其扭虧爲營。京東親自接管,就能改變達達集團的命運嗎?對此,達達集團的投資者,似乎依然是信心不足。由此,未來的達達集團的命運,將何枝可依,依然是個未知數。

結語

作爲最低調的物流企業之一,達達集團早年的發展,可謂悄無聲息。不過,隨着行業競爭的加劇,達達集團也不得不尋找到一個“好婆家”。於是,京東便成了其最後的歸宿。

只是,背靠達達集團,也沒能改變達達空有規模、卻難於盈利的困境。之於京東而言,達達集團的使命或許已經初步完成。只是,長此以往,其給京東帶來的包袱也越來越重,達達集團之於京東,到底是一塊肥肉還是一只雞肋,就另當別論了。

無論如何,整個物流即時配送行業的對手,留給京東給達達集團改命的時間,恐怕已經不多了!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達達集團的困局,寫在財報裏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