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HR總監:當下金融業渴望這樣的人才|求職“計”
2年前

“隨着疫情限制了人們面對面交流、交易的機會,我們看到金融服務數字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开始加大對技術轉型的投入,以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對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大幅增加。”

盡管已經過去很久,但摩根大通中國人力資源總監施得蔚還清晰地記得,那是20多年前,她曾細數過世界500強的榜單:中國上榜的企業僅爲7家。

20多年過去,中國各行各業皆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如今,中國企業已在世界500強中佔有133個席位,這不由讓施得蔚感慨國家發展之快速,人才輩出之迅猛。

2022年,摩根大通已在中國運營了101個年頭,業務涉及投資和企業銀行、環球企業支付、市場業務、證券服務、商業銀行等,擁有四大法律實體——本地法人銀行、證券、資產管理、期貨公司。

施得蔚表示,100年來,中國的市場和商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金融市場正一步步與國際接軌,摩根大通作爲中國經濟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與有榮焉。

成長於中國香港,求學於美國,工作在上海,施得蔚的足跡遍布全球,她的職業生涯始於會計行業,人力資源並不是她最初的選擇。在會計行業深耕多年之後,施得蔚开始尋找第二出發點——人力資源。

在施得蔚看來,人力資源重視與人的溝通和協調,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每個人也可以更坦誠地面對自己。

2020年以來,全球就業市場發生了深刻且持久的變動。今年3月的一個午後,施得蔚與《國際金融報》記者對談,嘗試挖掘當下中國金融業就業生態環境的變化與現狀。

三個關鍵詞:科技型、多元化、橋梁型

國際金融報:您覺得疫情給投行的就業生態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施得蔚:從整個金融行業的發展趨勢來看,我認爲疫情帶來的一個明顯變化是:金融科技的升溫帶來了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隨着疫情暫時限制了人們面對面交流、交易的機會,金融服務數字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开始加大對技術轉型的投入,以保持市場領先地位。也就是說,在疫情發生後,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的加持,金融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深,因此,對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大幅增加。這是我的首要感受。

我還有一個感受,即隨着國內的市場和企業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更加愿意回國發展。

國際金融報:那么可否爲我們介紹一下摩根大通在中國整體的人才招聘計劃以及人才團隊的搭建的情況?

施得蔚:近幾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不斷推進,中國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第二大債券市場和全球重要的期貨市場,市場的快速發展必然意味着對於人才的需求也很迫切。

對摩根大通來說,這也是一個挑战:我們需要持續吸引更多優秀的本土人才加入我們,因爲人才是一家公司最大的財富,是我們業務源源不斷發展的動力。當然,作爲一家全球領先的金融公司,這種獨特的屬性,也決定了我們在挑選人才時的標准:既要熟悉本地市場,又要有全球化的視野,能適應跨國公司的文化。

目前我們在中國內地有一支非常多元化的人才隊伍。舉例來說,我們以前初步調查過,在中國,我們的員工有28%來自數學、人力資源、公共事務、能源管理、英語語言文學、心理學等非金融專業;超過65%的員工爲女性,中國區的管理團隊中接近一半爲女性領導,同時,在過去一年新招聘的員工中,超過50%爲女性。

國際金融報:你會比較看重應聘者身上的哪些特質?

施得蔚:可以說,中國任何行業的長足發展都離不开科技型人才。所以首先我希望我們的員工能夠去主動擁抱科技。這也是摩根大通的發展愿景,我們不單只是一家金融公司,我們也是一家科技公司,摩根大通集團每年在技術上的投資高達120億美元,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流向金融科技新战略。

近年來,金融行業的一大趨勢是金融科技持續發展,產業規模迅速增長,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區塊鏈等新技術成爲繼互聯網技術之後金融行業變革的全新力量。隨着疫情限制了人們面對面交流、交易的機會,我們看到金融服務數字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开始加大對技術轉型的投入,以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對既懂金融又懂科技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大幅增加。

我看過兩個數據,中國銀行協會發布的一則報告稱,目前金融業對科技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斷升溫,科技型人員在行業中的佔比也在不斷提高。之後我又翻看了一下我們自己的數據,發現在我們的招聘清單裏跟科技掛鉤的人才佔比也在不斷上升。從人力投入上來看,摩根大通全球員工約25萬人,科技部門的員工有近5萬人,其中3.1萬人在技術开發崗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些人類員工,我們還在全球部署了超過1500個线上機器人。這種在科技上的持續巨大投入,幫助我們在疫情席卷全球時,保持了極高的業務彈性和可靠性。

舉一個例子,我們法律部門經常要處理一些合同和文件的翻譯。人工智能的翻譯系統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運用得當可以幫助減少員工的工作量。然而這個系統也有一個學習的過程,譬如對於“Business License”,系統會根據字面意思翻譯爲“業務許可”,但在有些語境下翻譯成“營業執照”會更准確。

我們法律部門的同事會和我們的軟件工程師一起,通過校對一些“機翻”的內容,幫助人工智能的翻譯系統學習和提高,以達到更准確、更地道的翻譯效果。如此以往,系統在幫助各個條线的翻譯工作的時候也會更有效率。這個例子體現出員工愿意去擁抱科技,借力科技來有效完成一些相對枯燥、需要精確性的工作。

所以,我們第一條要求是隨着金融行業發展的日新月異,我們的員工是復合型人才,擁抱科技,具備持續學習的能力,以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

第二,是多元化。我們的客戶來自各行各業,需要多元化的團隊來服務於我們多元化的客戶群。人才是我們很重要的財富,具體的專業技能可以後天習得,我們尋找的是具備批判性思維,擁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

而多元化一直都是我們做全球招聘時的一個主題。大家可能以爲,你必須要有一個金融或者經濟學位才能在摩根大通這樣的金融機構工作。其實,比起將單一專業背景作爲招聘標准,摩根大通這種多元的招聘理念和多樣化的崗位給了非金融背景的人才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

國際金融報: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摩根大通對招聘人才有自己的偏好,第一是多元化,第二是科技型?

施得蔚:對,還有一點是熟悉多個資本市場的“橋梁型”人才,可以在不同的體系裏自如切換。摩根大通的優勢之一是我們的全球網絡和平台,我們有能力也愿意成爲連接中國和全球資本市場的橋梁,這也就要求我們的員工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和能力。

摩根大通面對的不是一個單一市場,我們在全球100多個市場服務我們的客戶,很自然地,我們希望員工有能力迅速學習,迅速適應不同國家的工作環境。比如,我們會安排中國的同事在倫敦、紐約或者新德裏辦公,在當地服務“出海”的中國客戶,我們把這些同事形象地稱爲我們的“ChinaDesk”。

本土人才越來越受歡迎

國際金融報:我們發現,中國的資本市場現在越來越國際化,本土人才能滿足這種國際化的程度和需求?

施得蔚:我的觀察是,中國企業越來越國際化,人才也越來越國際化,本土人才越來越受歡迎。我在這個行業已經20年了,以前,不時有中企的同行問我:我們很想跟國際接軌,你能不能告訴我摩根大通是怎么做的?現在這種交流更多是雙向的,外企從業者也會經常向民企、國企來“取經”。

中國本土人才已經具備非常好的國際化視野。中國是如此大的市場,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關注,他們需要了解中國市場,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聘用本土的人才。

摩根大通上海中心辦公室

國際金融報:現在人們的工作效率都很高,大家應該注重哪些方面的建設,來不斷提升自己的勞動價值?

施得蔚:我認爲是主觀能動性、對知識的好奇心(intellectual curiosity),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我還有一點深刻的感受,就是大家不要害怕犯錯誤,犯了錯誤後要承認。當時可能會有些難過,但如果你做到了,你會擁有一個充滿正能量情懷的職業生涯。不害怕犯錯,也不會因爲恐懼而不去嘗試,從而局限了自己。如果你在犯錯—改正的這個過程裏積極前進,等三五年之後回頭看,會很有成就感。

施得蔚和團隊成員

公司也要鍛煉核心競爭力

國際金融報:勞動力市場實爲雙向選擇,作爲僱主,應該怎樣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施得蔚:1995年《財富》雜志开始頒布世界500強榜單,剛开始中國有7家企業在名單上,2020年已經變成了133家,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僱主實力的崛起。

要保持作爲僱主的吸引力,我認爲,首先是做好培訓工作,幫助員工不斷精進,並打造健康的企業文化——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其次是能提供一個公开透明的職場溝通渠道。第三是爲員工提供多元化發展的平台。

摩根大通作爲一個橫跨企業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市場業務、資產管理等多個業務平台的多元化金融集團,可以提供內部轉崗的機會非常多,比如投行員工如果不想做投行了,可以內部轉到企業銀行、商業銀行等,很多金融知識都是貫通的,只是面對的客戶、產品、群體不一樣。這對年輕人來說會比較有吸引力。

我們還提供跨地區、跨市場的工作機制,員工有機會到其他地區和市場工作。比如中國的員工可能有機會前往歐洲、美洲工作,我們鼓勵人才的交流和流動。

職業生涯的“可持續性”不僅僅要考慮當下,也要考慮將來。僱主要常常問自己,能爲人才提供什么?怎樣才能留住人才?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傾聽他們的需求,知道他們想要什么。

國際金融報:會不會覺得員工要求太多?

施得蔚:不會,員工視野廣闊是一件好事。公司給員工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和更多的學習機會,鼓勵他們去精益求精,做多方面的嘗試,如果反過來又說員工要求太多,這是不合理的。僱主更應該去思考怎樣才能調整自己的管理模式,幫助員工和公司能夠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共同成長。

國際金融報:你覺得當初摩根大通看中了你的哪一點特質?

施得蔚:我也曾問過我的領導這個問題,他說他看中的是員工身上都有的“摩根大通的DNA”。這個DNA很難一言以蔽之,而是落在我們每天的工作裏——爲客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奉行卓越的運營管理和風險把控,注重誠信、公平、責任感。我們很看重我們的企業文化,這種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

另外一點,我覺得是語言。我在香港長大,很感謝父母給我打造了普通話的環境,讓我可以在普通話、廣東話、英文三個環境下都能充分進行溝通。當然,這不僅僅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和文化構成的溝通能力。

記者 周秭沫

編輯 王哲希

責任編輯 孫霄

—— / 好文推薦 / ——

上海分區分批封控,證券業緊急部署周一开市!多家基金公司給“住公司補貼”? 重大進展!俄方:烏克蘭放棄加入任何軍事聯盟! 貴州茅台步入“千億時代”! “鬥氣”升級!俄羅斯:不用盧布就“斷氣”! 拜登想讓馬斯克多掏500億美元? “很多人已經處於崩潰邊緣” 獨家調查丨58同城“頑疾”爲何難去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 (*3)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摩根大通HR總監:當下金融業渴望這樣的人才|求職“計”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