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艱難轉型,壓力給到了楊惠妍
1年前

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近幾年,房地產行業似乎沒有新鮮事。媒體關注最多的,要么是房企巨額負債暴雷,要么是新樓盤項目的購房者投訴不斷。

將自己定位爲“中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身體力行者和綠色生態智慧城市的建造者”的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碧桂園),也不例外。

3月1日,碧桂園宣布,公司董事會主席及執行董事楊國強因年齡原因辭任,由其女兒、聯席主席楊惠妍(41歲)接任。雖然楊惠妍對外表示,對自己的定位是職業經理人,否認碧桂園是傳統意義上的家族企業。但是,由於碧桂園兩代人的交棒,頗有家族企業傳承的意味,因此人們對於碧桂園是否家族企業的話題,也津津樂道。

據介紹,碧桂園1992年在順德成立,如今業務已涵蓋物業發展、建安、裝修、物業管理、物業投資、酒店开發和管理等多個領域。不過據觀察,作爲碧桂園的基本盤,其房產業務近年也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雖然一直在喊轉型,卻十分艱難。而此番楊惠妍接棒,也將壓力山大。

行業復蘇無望,碧桂園Q1營收下滑近三成

過去幾年,受疫情影響,實體經濟處於下行周期,房地產行業更是首當其衝。因此,2023年疫情的陰霾逐漸消散後,房地產業內人士也對疫情之後的大宗消費反彈,抱着一定的期待。

事實證明,房地產行業目前依然處於下行調整期,尚無明顯復蘇跡象。例如,據相關調研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增速分別爲-24.3%、-26.7%,其中12月單月同比增速低至-31.5%、-27.7%。

碧桂園總部大樓 圖源:視覺中國

雖然2023年以來,房地產經濟持續修復,前兩個月商品房銷售面積、銷售額同比增速分別爲-3.6%和-0.1%,降幅明顯縮窄。但是要知道,近年無論是一二线城市、還是三四线城市,存量房源過度積壓是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高线城市房價高不可攀,低线城市則無人买房。

實際上,因此導致的房源供需不平衡問題,由來已久,也是目前房地產企業靠一己之力難以改變的。再來看Q1的房產市場,據公开可查詢數據,二、三线城市銷售較爲疲弱。尤其是今年3月份,一线城市的商品房供應面積同比仍在攀升,但是二线、三四五线城市的同比增速已經回落。

要知道,低线城市的市場,曾是碧桂園的主战場。行業大盤表現不容樂觀,碧桂園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

據碧桂園2023 Q1財報顯示,碧桂園前3月實現歸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718.7億,同比減少27.57%。與此同時,碧桂園2023 Q1實現歸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945.6億,同比減少22.41%。營利雙降之下,碧桂園的經營壓力也隨之增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實際上,碧桂園今年Q1的財務表現,在2022年就有徵兆。據碧桂園2022年財報顯示,碧桂園集團收入約爲人民幣4303.71億,較2021年度的5230.64億下降約17.7%。值得一提的是,物業銷售收入佔比高達97%,3.0%來自建築及其他分部,與2021年的佔比基本相同。

與此同時,碧桂園報告期內的毛利約爲328.8億,全年淨虧損60.52億。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碧桂園自2007年在香港上市至今,首次出現全年虧損的情況。因此,也有業內人士分析表示,碧桂園2023年Q1業績再度下滑,早在預料之中。

所幸的是,碧桂園眼看着業績下滑、虧損已至,並沒有坐以待斃。例如,據媒體報道,5月底,碧桂園內部發文,开啓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最顯著的變化在於新設立地產集團,主要聚焦房地產开發及代管代建業務。此外,原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程光煜將出任地產集團CEO。

此舉也被視爲是楊惠妍上任後,碧桂園的變陣和“動刀”。不過,營收同比降幅近三成的碧桂園,會因此這次組織架構大調整,而扭轉局勢嗎?疫情三年房地產行業元氣大傷後,市場復蘇跡象還不明顯,而楊惠妍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

跨界轉型卻收效勝微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工業4.0、人工智能等熱門話題,讓房地產企業也不甘“寂寞”,紛紛跨界轉型。有的房企轉型造車,有些企業布局人工智能,試圖通過智能建造,實現工業4.0同等的規模效應。

不過,恆大暴雷的事件,似乎在向外界說明,步子邁得太大、攤子鋪得太开,有時會引火燒身。無獨有偶,碧桂園沒有跟風造車,卻選擇了布局人工智能,試圖將其應用到房地產开發與建築業務。

而且,在人工智能布局方面,碧桂園已經开始了大手筆投入。例如,據其2022年財報中,碧桂園提及其成立了科技建築集團,並將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動傳統建築業的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在管理半徑內合理規劃新項目,體系化地輸出科技建造解決方案,大力對外拓展代管代建等業務。

令人瞠目結舌的是,2022年碧桂園投入的相關研發費用高達2.164億,而因此產出的成果,在其財報上找不到蹤影。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發投入方面,碧桂園一直是一枝獨秀。以2021年公开可查數據爲例,當年新城控股投入0.32億,招商蛇口投入3.32億,萬科投入6.42億元,而碧桂園則是33億。當年,其研發投入甚至逼近華僑城一年淨利潤,由此可見力度之大。

盡管企業科技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但是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尚不成熟之時,其投入必然是一場拉鋸战,有投入沒有太多對應產出的战略規劃,顯然會給碧桂園的未來,帶來許多風險。

據觀察,碧桂園除了在人工智能等熱門賽道上有“跟風”之嫌外,還緊貼國家政策,並靈活調整其經營策略。例如,近年各地政府大力推進保障房業務,碧桂園就會積極參與相關代管代建,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

與此同時,爲了更好地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碧桂園也逐漸放下“身段”,不再只是定位打造中高端商品房。只是,當碧桂園逐漸將其項目定位,客戶群體定位的範圍放寬,其原本的品牌調性,恐怕也要跟着打折扣了,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爲,這或許是碧桂園自降身價。

“楊惠妍時代”的碧桂園,路在何方?

股市行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企業經營狀況的風向標。碧桂園的幾番折騰,正在讓很多投資者失去信心。據百度股市通數據顯示,截至5月31日收盤,碧桂園的股價爲1.44港元/股,比去年同期的4.78港元/股,已跌去一大半,市值更是大幅度縮水。

所以,在營收、淨利潤增長雙雙承壓的當下,或許現金流對於碧桂園的意義,遠遠高於其布局人工智能,跟進國家政策。而當碧桂園邁入了楊惠妍時代後,碧桂園的這次組織架構大調整,也被視爲碧桂園試圖刀刃向內、扭轉危機局面的分水嶺。

實際上,在房地產市場風起雲湧的這幾年,碧桂園調整組織架構堪稱家常便飯。最近一次則是楊惠妍上任後的2023年3月初。彼時,碧桂園按照“優秀區域總裁管區域”原則,實施區域總裁兼任方案,將原有58個區域總減少至29個。

這29個區域總將掌管更多區域,原有的另外29個區域總裁則降爲區域執行總裁。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碧桂園劃分的區域上百個,這次“精兵簡政”,也預示着碧桂園“一體兩翼”新战略的組織班底已經形成,也即將落地。

只是,作爲碧桂園創始人的接班人,楊慧妍爲80後,雖然目前尚未給外界留下太多深刻印象。但是其正式接班一個月後,楊惠妍就首度以公司新掌門人的身份,出席2022年業績發布會。

在媒體的印象中,這位80後女性,以謹慎、穩健的風格示人,與其父楊國強以往在每年例行業績發布會上侃侃而談截然不同。彼時,已經過去的2022年,公司歸母淨利潤虧損超60億元,爲近10年來首虧。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更是楊慧妍的壓力所在。

據了解,楊惠妍早年職業興趣最初並非房地產,而是當一名教師。只不過從小耳濡目染,從美國學成歸來就進入公司歷練。經父親言傳身教,一步一步成爲“欽定”接班人。早年,楊國強就有很強的“去家族化”意識,引入了大批職業經理人,充實其管理團隊。最被業界視爲佳話的是,莫斌、朱榮斌、吳建斌“三斌”構成的“鐵三角”,業界稱,碧桂園的效率找到了最優解。

有着海外留學背景的楊惠妍,也把自己定位職業經理人,她在業績會上說,自己有權利留下或者離开,同樣父親有權力把自己炒掉。由此可見,楊惠妍有着掌管碧桂園這艘巨輪的決心與底氣。

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已經失勢的碧桂園,會因爲輸入了新的管理血液,而力挽狂瀾嗎?

結語

碧桂園的廣告語是:“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不可否認,碧桂園是有着改變人們居住環境、甚至改變世界的理想與情懷的。

只不過,隨着房地產行業的紅利逐漸消退,即使是一些頭部企業,也逐漸感到了增長壓力。碧桂園自2022年开始出現業績下滑,既是行業出現頹勢的縮影,更是行業出現拐點的最佳印證。

所幸的是,碧桂園並沒有“認命”,更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不斷嘗試轉型升級,並從組織架構上進行變革。如今,創二代楊惠妍接班,在爲碧桂園帶來希望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

可以預見的是,盡管碧桂園的未來道阻且堅,但是依然有若幹可能,期待楊惠妍爲碧桂園帶來改變。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碧桂園艱難轉型,壓力給到了楊惠妍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