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利潤同比下降三成,澳優去年業績增長降速觸底
2年前

編輯導語:隨着國內消費者對奶粉認知度的持續提升,近年來,市場上還出現不少針對澳優爲“假洋品牌”的質疑聲音。

圖/官網

3月28日晚間,澳優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1年全年業績公告。這也是伊利通過並購入主澳優後,澳優交出的首份成績單。

財報顯示,2021年澳優錄得收入爲88.7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1%;毛利爲44.71億,同比增長12.3%;歸母淨利潤爲7.37億元,同比下降30.8%。

在市場整體疲軟下,澳優三大嬰幼兒配方奶粉核心自有品牌——配方羊奶粉品牌佳貝艾特,以及兩個配方牛奶粉品牌海普諾凱和能立多,增速仍然達到雙位數。

財報發布次日,截至港股收盤,澳優股價報於7.78港元/股,下跌4.89%,市值140.70億。

業績增速差強人意

事實上,盡管澳優近幾年的業績呈上升趨勢,但增速卻明顯大幅放緩。

據財報,2021年澳優全年營收爲88.73億元,較上年增長11.1%。而此前的2018年至2020年,澳優的營收分別爲53.90億元、67.36億元和79.86億元,增速分別爲37.26%、24.99%和18.55%

淨利潤方面,2021年澳優的歸母淨利潤爲7.37億元,同比下降30.8%。2018年至2020年同期,澳優的這項財務數據分別爲,6.35億元、8.78億元和10.04億元,增速分別爲106.11%、38.31%和14.31%。

不難看出,澳優的淨收入增長處於連年下滑的態勢,盈利能力和經營效益走弱。

具體到澳優核心的奶粉主業來看,2021年澳優自有品牌配方奶粉業務整體銷售額爲人民幣77.62億元,較2020年同期人民幣69.26億元同比增長12.1%。

其中,澳優自有品牌配方牛奶粉銷售額爲44.14億元,同比增長15.5%;自有品牌配方羊奶粉錄得銷售額爲人民幣33.48億元,同比增長7.8%。澳優自有品牌配方牛奶粉、羊奶粉銷售額增速與上年相比,均有所放緩。

品牌營銷專家路勝貞對氫財經表示,除了市場需求轉弱外,國內羊奶粉產業在鄉村產業振興貼補政策下,釋放了巨大的增長潛力,抵消了澳優在羊奶粉市場的成本優勢。2021年,蒙牛、惠氏、健合軍加大了羊奶粉市場的投入,對澳優的業績增長造成巨大的拖拉效應。澳優自身也連續出現了串貨和促銷政策不一,導致了消費者採取了觀望態度,拉低了其盈利能力。

澳優預計,受疫苗注射影響從而延遲生育的需求,會於未來2-3年逐步釋放,加之中國政府鼓勵三孩政策逐步見效。目前行業或已觸底。

“根據相關行業數據,於2021年度,本集團於中國大陸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线下銷售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升至約6.9%,於嬰幼兒配方奶行業排名第五。”澳優在財報中稱。

代工模式存在問題

澳優業績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或與其“代工貼牌”的運營模式帶來的奶粉質量問題不無關系。

成立於2003年的澳優,用了6年時間成爲首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企業,2011年通過斬獲海普諾凱51%的股份,成立旗下品牌佳貝艾特,殺入羊奶粉賽道。

經歷了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質量安全問題成爲國內嬰配奶粉企業的生命高壓线,國人對大陸廠牌奶制品的信心降至冰點。直至2011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每周質量報告》調查發現,仍有7成中國民衆對國產奶心存戒備。

澳優則通過洋爲中用的模式曲线營銷,國內沒有任何奶源基地和供應商,而是在海外奶源地搭建供應鏈,奶粉生產、制作等一系列環節均在國外進行,最終將成品售往內陸。

這種近似“海外代工廠”的模式,使得澳優被國內消費者誤以爲就是國外的洋奶粉品牌,給澳優帶來更高的定價空間。加上澳優旗下佳貝艾特“百分百純羊奶”的核心賣點,業務得以迅猛發展。

官方信息顯示,澳優現已成爲一個在全球擁有10座工廠、產品行銷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乳品公司,並且其已在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奶源地完成研發及供應鏈布局。

然而,截至2021年底,澳優中國及海外市場分別實現銷售額爲人民幣31.30億元和人民幣2.18億元,分別佔比約93.5%和6.5%。可見,近年來越來越強調國際化和打开國外市場的澳優,其營收絕大部分依然還是由國內市場貢獻。

“逆向貼牌”的輕資產模式,雖然成本低、規模擴張快,但卻爲奶粉質量把控帶來很高的難度。比如澳優的羊奶粉品牌佳貝艾特,2019年11月13日,因爲有異物登上了民生節目“1818黃金眼”;2020年9月21日,湖南食品安全網再次曝出佳貝艾特羊奶粉罐內發現黃色硬塊的質量安全問題。

更爲要命的是,佳貝艾特在主要的中國電商平台上大肆宣傳“百分百純羊奶”,然而卻在歐洲和美國市場承認其羊奶粉中的乳糖其實來自牛奶。可謂“掛着羊頭賣牛乳”,來誤導中國消費者。

路勝貞對氫財經說,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受到奶源國連帶性負面影響,導致消費者對產品安全性的擔憂,澳優的貼牌優勢开始縮減。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奶源地表現出國內不易接受的奶源管控寬松現象,雖然整體上不會有品質的影響,但卻對消費者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暗示。

隨着國內消費者對奶粉認知度的持續提升,近年來,市場上還出現不少針對澳優爲“假洋品牌”的質疑聲音。

伊利收購價值幾何?

隨着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中國奶粉企業正在通過強強聯合,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

2021年10月,伊利宣布收購澳優34.33%的股份,並成爲後者單一最大股東。該交易是近年來中國乳企之間規模最大的一筆投資並購案,而雙方發布公告宣布到完成並購,全程僅用時3個月。

據伊利日前發布的公告,截至3月17日,伊利集團通過全面要約收購成爲澳優控股股東,共持有澳優乳業10.7億股,佔其已發行總股份的比例提高至約59.17%。

光大證券研報稱,根據 Euromonitor,2021年澳優和伊利按銷售額統計的嬰配粉市佔率分別爲 6.3%、6.2%,合計市佔率爲12.5%,兩者合並後將超越雀巢(11.7%的市佔率) 成爲行業第二。

但資本市場對伊利和澳優的聯姻反應並不十分強烈,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國內嬰配奶粉市場大盤的不斷萎縮。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爲1062萬人,相比於2016年的1786萬人少了約4成,這也意味着五年時間裏,與生育率高度關聯的嬰配奶粉市場消費規模萎縮了近4成。

在此影響下,嬰配奶粉行業的市場增長邏輯正在由“新生兒出生率”爲市場擴容的路徑,演變爲依靠“新生兒人均消費額”來帶動市場增長。

而澳優的羊奶粉第一品牌佳貝艾特,因羊奶粉產量問題難以實現市場的規模化增長,在國內還面臨着蒙牛、飛鶴、君樂寶等頭部奶企湧入該市場的衝擊,賽道日漸擁擠競爭激烈。

更何況,羊奶粉本身市場規模就不大。據澳優財報中援引的Frost & Sullivan數據,按零售銷售額計算,中國羊奶粉市場規模在2020年度爲200億元。

在和伊利合並後,澳優屢屢出現的質量安全問題,是否會連累到伊利的主品牌形象?雙方的業務重疊,在未來是會整體協同向上,還是可能造成彼此間的此消彼長?

如果想要確保質量安全,從根本上改變澳優的現狀,無疑需要對澳優核心的“代工貼牌”模式變革,而這又需要龐大的重資產投入,這對當下的奶企來說並不輕松。

路勝貞認爲,澳優的未來發展趨勢將會成爲伊利國外奶源的一個補充性品牌,與伊利的國內奶源相互補充,共同分割整體乳業市場。收購後,澳優的發展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

在衆多不利因素影響下,澳優和伊利或許還需要經過一段相當長時間的磨合。而這期間產生的衝突和陣痛,似乎很難避免。

原文作者:王元石編輯:馬志剛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淨利潤同比下降三成,澳優去年業績增長降速觸底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