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所有中概股全都回港,港股撐得住嗎?
2年前
廣發香港認爲,市場常常遺忘了港股的市值規模和成交水平其實在全球名列前茅的事實,進而低估了它的承接能力。由於中概股的回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的影響可以被逐步平滑。

中概退市風雲再起,又一次成爲了市場的關注焦點。

與之前的躁動和焦慮相比,現在市場的普遍擔憂多數在於:以目前港股的體量和流動性,足以支撐市值龐大的中概股回流嗎?

廣發香港分析師鄭新煌認爲,市場常常遺忘了港股的市值規模和成交水平其實在全球名列前茅的事實,進而低估了它的承接能力。由於中概股的回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的影響可以被逐步平滑。

此外,過去幾年港股 IPO 興盛,市場呈現鮮明的 “供給創造需求” 特徵,即更多的新股會帶來更高的成交量,抽血效應並不顯著。

總的來看,廣發香港認爲,雖然港股的流動性與 A 股和美股相比存在差距,但過去數年港股表現的低迷更多還需歸因於基本面邏輯的衝擊,而非交易層面的因素。

上述分析師還相信,一切最終不會走到中概股全面退市的極端境地,兩國的監管機構也都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支持達成合作協議的立場。

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妥善處理好監管領域分歧的同時,市場也要樹立起對港股、以及對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信心——而這種信心,不僅來源於股票市場自身的韌性,更仰賴於中國經濟強勁的基本盤。

港股:全球名列前茅的體量和成交

根據廣發香港測算,截至 2022 年 2 月,港股的總市值規模在全球排名第五,2021 年的總成交額也爲全球第五。

事實上,近幾年港股不乏因大股東減持/配股/新股上市而引起天量成交的案例,但這些交易層面的因素都並未對市場產生顯著的影響。

因此,廣發香港認爲港股存在一定韌性,對於中概股回歸的實際承受能力可能被低估。同時,不宜將風險事件發生時的極端狀況簡單地進行线性外推,也不必將市場在恐慌情緒下出現的行爲視作常態化現象。

供給創造需求,未來更多中概股的回歸有望擡升港股的成交

從供需角度來看,如果市場總需求不變、資金池固定,那么新股供給的增加會產生抽血效應,影響現有股票的價格,此爲 “需求制約供給”;而如果市場的總需求同步於供給的變化,資金池隨着更多優秀上市公司的湧入而不斷擴大,此爲 “供給創造需求”。

廣發香港發現,港股呈現的特徵其實是後者:2018 至 2020 年,每年上市新股的日均成交額均超過百億,也帶動原有股票的成交水漲船高。

不過,港股需求端的制約因素往往被過度強調,供給端優質中國企業對資金產生的吸引力卻常常被忽視。

未來中概股的回歸將進一步帶來優質供給,有望使港股的日均成交中樞擡升 180 億港元,而若中概股的總市值能回到去年下半年的均值,換手率不變,成交額增量甚至能達到 280 億。

港股爲何與美股和 A 股產生走勢分化和估值差距?

廣發香港認爲有三大原因:

1.港股的市場結構高度集中,頭部公司不缺關注,價值發現作用良好,並不需要支付太多的流動性折價,此前走勢的低迷主要是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變化影響。

2.與美股相比,港股的大型科技股並無明顯的估值折讓,PEG 水平甚至還更高。

3.與 A 股相比,港股傳統板塊估值折讓明顯,但這是由於兩地的估值體系不同,即便流動性充足也難彌合;此外,港 A 的市場結構差異較大,軟硬科技難以直接比較估值。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若所有中概股全都回港,港股撐得住嗎?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