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海底撈出圈的巴奴,想要反向逆襲?
2年前

摘要:

1、憑借着“變態服務”火爆出圈的海底撈,一直都是火鍋市場上的標杆,作爲後來者的巴奴,從最初對海底撈模式的高度復制學習,到後來的反向碰瓷營銷出圈,凸顯出了巴奴欲爭搶“火鍋一哥”的野心,也是海底撈當下掙扎的真實寫照。

2、造成海底撈大量關閉門店、虧損嚴重的艱難處境的原因,除了疫情黑天鵝之外,還被一直以來引以爲豪的“服務主義”所反噬,過度服務以及無處不在的攝像頭,讓消費者倍感不適,服務與隱私之間,海底撈缺乏明顯的界限感。

3、巴奴反向碰瓷海底撈,雖然不地道,但真實的揭示了火鍋生意的本質,國內餐飲行業早已脫離了野蠻生長的年代,盲目擴張圈地未必能帶來規模效應,相反,投入精細化運營和打造差異化特色,或才能圈住消費者的心。

作者丨潔雲

編輯丨陸達

3月初,媒體報道稱巴奴毛肚火鍋(下稱“巴奴”)已將總部從鄭州搬遷至北京,不難看出,此次巴奴“遷都”,或有着品牌升級和战略拓展的意圖,恐怕也是謀求上市的預備動作。

縱觀巴奴過的發展史,從亦步亦趨跟隨海底撈,到屢屢“碰瓷”海底撈,再到當下海底撈因巨額虧損而大量關店,反觀巴奴則有大幅擴張的意圖,此“一沉一浮”的發展,或也見證了火鍋賽道的變遷。

從跟隨到唱反調,巴奴攀上海底撈

近日,網絡上流傳一則消息,稱巴奴其中一家分店的店長,將原應發布在員工群內的經營總結,誤發到了顧客群中,本來這也並非大事,但偏偏這位店長的“經營總結”裏,卻處處都有針對海底撈的內容。

比如,其在經營總結裏提到,原本自家門店附近有三家海底撈,可現在只關剩一家門店,和海底撈去年大幅關閉300家門店的新聞對應上了。

這位店長還提到,自家門店的服務不能過度,服務員不能充當“人形攝像頭”,而這些內容雖無直接指向海底撈,但業內也都清楚,海底撈一直以“無微不至”的服務而著稱。

屬於巴奴內部管理的內容就這樣被流傳出來,實在不好說是無意疏忽,還是有意爲之,畢竟,巴奴“碰瓷”海底撈,也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

創立於2001年的巴奴火鍋,算是業內首家主打毛肚食材的商家,由於巴奴攻克了毛肚制作保鮮的技術,憑借着這一單品在業內也有了一定聲望,並在2012年實現了100家門店的規模。

但自成立以來,巴奴頭上一直有一位名氣更大的競爭對手,那就是海底撈。2008年前後,海底撈憑借着“變態服務”火爆出圈,不少火鍋品牌爭相學習這套管理方式,包括巴奴,其創始人杜中兵曾說過,除了擦皮鞋和修指甲,其他能學的服務巴奴都學下來了。

跟隨者往往難以超越始創者,在火鍋行業也是如此,況且,海底撈的服務只是大衆看得見的其中一環,而其內部的研發、人才、供應體系等,其他競爭對手也難以完全復制。

很快,巴奴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單純的跟隨很難打得過海底撈,畢竟消費者並不需要那么多“一模一樣”的海底撈,於是巴奴开始轉變思路,不再做海底撈的跟隨者,反而开始跟海底撈唱反調,通過不斷的“碰瓷營銷”來出圈。

2015年,“巴奴火鍋”改名爲“巴奴毛肚火鍋”,海底撈被定義爲“服務主義”,巴奴則推出了“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才是”這樣的宣傳口號,樹立起自身“產品主義”的特色,跟海底撈對着打,重塑自家的拳頭產品毛肚。

接下來的數年,巴奴“碰瓷”海底撈的案例則是一波接一波,比如海底撈以舞面形式的抻面出圈,巴奴推出了“好面不用舞”的拽面;2017年,海底撈發布了一篇《爲什么海底撈只賣血旺?》的文章,隨即巴奴發布了題爲《巴奴爲什么能賣鴨血?》的文章作爲回應。

2020年,一位網友發表了一篇《海底撈,再抄襲菜品粉絲都看不下去了!》的文章,稱海底撈菜品的擺盤抄襲巴奴,其後,巴奴發聲列舉了該文中提及的五道菜品及其排盤方式的推出時間,強調其產品研發的時效性。

去年,巴奴將品牌口號改爲“服務不過度 樣樣都講究”,更是將“碰瓷營銷”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雖然廣告語中並沒有指明具體同行,但業內乃至消費者,誰又不知道“服務過度”指的正是海底撈?

以“服務”出圈,又遭“服務”反噬

或者海底撈自己也想不到,一路以來憑着“精細服務”出圈且成功跑到了行業頭部,爲什么這一招忽然失靈了,甚至引來了同行的暗諷?

去年3月,“海底撈被質疑過度服務”的話題登上了南京熱搜,網友稱本想和家人在喫飯時談一談私事,可服務員的“過度熱情”,讓他和母親都略顯尷尬。

跟接着,海底撈店內有多個攝像頭一事又上了熱搜,有網友自發幫海底撈解釋,稱這些攝像頭是用來監督員工服務、出勤的,但反向來說,消費者在店內還有沒有隱私?

隨後,海底撈再次被網友爆料,稱其發現海底撈的服務員給自己打標籤,包括年齡、對食物的喜好、大致長相、職業、身高等,雖說此舉或是爲了更好給消費者服務,但“服務”與“隱私”之間,海底撈似乎分不清界限感到底在哪裏?

再者,海底撈雖頻頻因“服務”登上熱搜,可問題是,其服務質量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某點評平台上搜索“海底撈服務”,稱其服務質量不如當初的用戶並不少。

海底撈被自身的“服務主義”所反噬,主要原因有兩點,一則,是其服務質量確實沒辦法保持高峰時期的水平,這跟海底撈近年高速擴張的策略也有一定關系,盲目擴張的同時,其管理、培訓水平或未能跟上,無論是新招的服務員還是門店管理者,都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融入海底撈的企業文化和服務水平。

二則,將海底撈推上巔峰的這套“服務主義”,難道就真的不會出錯?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服務固然重要,但對消費者而言,服務再重要,也必須保證食材跟口味,從排序而言,即便不能分出一二三,但服務也不應該與食材、口味本末倒置。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這就是“服務主義”剛流行的時候,對不少消費者而言是創新體驗,大家自然蜂擁而至,但熱鬧過後,消費者在成長,“服務主義”自然也要成長,時至今日,人們對於“服務”的標准也不再是多多益善的照顧,而是商家適時、適度的行爲。

後發而至的巴奴顯然掌握了這個精髓,而先闖入市場的海底撈,則有點“船大難掉頭”,在這一個角度來看,巴奴是喫上了行業後發的紅利。

因此,自始至終拿着同一套“營銷打法”的海底撈,又碰上了疫情這只黑天鵝,更錯誤押注疫情很快結束而逆勢擴張,最終,新增的門店成了負累。

今年3月,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宣布卸任首席執行官,去年11月,海底撈宣布關閉300家門店,饒是如此,去年海底撈的虧損仍爲41億元,一年虧光了三年的利潤。

火鍋江湖熱鬧如常,誰能成“新王”?

海底撈正在通過關店、更換管理層等方式“自救”,但這幾年疫情輪番來襲,對餐飲行業來說已屬不易,且近年火鍋賽道的競爭也並仍然激烈,諸如周師兄、珮姐等火鍋品牌紛紛獲得融資,而海鮮火鍋品牌七欣天更准備衝刺IPO,巴奴“遷都”恐怕也在爲上市做准備,海底撈還有機會嗎?

從市場規模來看,火鍋餐飲市場確實很大,但也很“卷”。《中國餐飲品類與品牌發展報告2021》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火鍋的市場規模近6000億元,門店近60萬家,而在如此龐大的市場中,海底撈的市佔也不過3-4%左右,可見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也正因爲市場空間廣闊,才會有如此多品牌前僕後繼的入局,且能獲得資本的支持,但在這個廣闊的市場中,能夠通過連鎖效應佔領心智的品牌其實不足十個品牌,能走向上市的更是寥寥無幾。

從這個角度來看,想在市場中分一杯羹不難,難的是做到頭部,並通過規模效應來盈利。因此,盡管海底撈近年屢屢受挫,但其畢竟家底豐厚,即便門店數量大幅減少,其規模優勢仍是巴奴,或一衆新生品牌所難以企及的。

從市場熱度來看,火鍋江湖开始“降溫”了。就以海底撈爲例,曾經需要大排長龍等位的海底撈,當下也變得人煙稀少,其去年的翻台率僅爲3.5次/天,但在2018年卻是5次/天。

火鍋江湖之所以疲軟,有疫情的影響,時不時反撲的疫情讓餐飲行業備受煎熬,而經濟下行也直接導致消費者的錢包收縮,花錢也變得更謹慎。

此外,由於火鍋行業市場空間大,且其標准化的供餐方式讓不少門外漢乃至明星們都可以輕松湧入,但質量參差不齊的火鍋餐廳,卻打擊了消費者的消費熱情,比如不少明星火鍋餐廳,都被曝出過食品質量問題或管理問題。

當消費者對火鍋餐廳失去了期待之後,誰又能重新挽回消費者的激情?除了標新立異的營銷方式之外,回歸到產品質量,或才是餐廳長久經營的核心。

縱觀近來頻獲資本市場認可的火鍋品牌,諸如巴奴的“毛肚”、湊湊的“鴨血”、撈王的“鍋底”,大家都能有自家的拳頭產品,回到當下,在“服務主義”已經被用濫了的背景下,火鍋餐廳們的競爭,恐怕就是回歸產品、口味本身的競爭了。

拋开海底撈押注“逆勢擴展”失敗這一點不提,任何餐飲品牌的發展,都不能是一成不變,巴奴暗諷海底撈一事,雖然不地道,但本質上也並非無理。

巴奴雖然是從模仿海底撈起家,但也早已覺醒,專注於走“產品主義”,海底撈恐怕也要及時覺悟,國內餐飲行業早已脫離了野蠻生長的年代,盲目擴張圈地未必能帶來規模效應,相反,投入精細化運營和差異化特色,找到自己的特色,或才能圈住消費者的心。

假如海底撈這艘大船能“及時回頭”,憑借着當前的“基本盤”,未必不能扳回一城,否則,時代拋棄你之前,連個招呼也不會打的。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碰瓷”海底撈出圈的巴奴,想要反向逆襲?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