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益生菌的“野蠻生長”
1年前

提高免疫力、促進睡眠、增強體質、調節腸胃……近年來,帶有益生菌元素的商業產品銷售得十分火熱。無論是在食品飲料領域,還是母嬰、保健市場,都可以看到各種類型的益生菌產品充斥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讓人眼花繚亂。

  作爲大健康領域的一個新興產業,益生菌市場火爆的背後離不开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着我國益生菌產業快速發展,各種良莠不齊的行業問題也隨之而來。

  大公快消了解到,目前國內益生菌市場亂象叢生,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經常出現以次充好或者誇大宣傳等情形;一些產品在菌株信息標注上也並不規範,導致消費者難以辨別;而在母嬰、保健品領域,部分益生菌產品更是被鼓吹成包治百病的“萬能靈藥”,甚至給行業帶來“智商稅”等標籤。

  那么益生菌產品是否真如宣傳中這么神奇?消費者又該如何選擇益生菌產品?該產業該如何實現健康發展?大公快消深入觀察。

  功效萬能的益生菌

  包治百病?

  益生菌,即對人體有益的活性微生物,這個概念最早源自於希臘語“for life”。2001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曾明確規定,“當攝入足夠數量時,對宿主產生健康益處的活性微生物”就是益生菌。不過,盡管被認證了對身體有一定益處,但一直以來,國內外對益生菌產品帶來的功效仍舊爭議很大。

  走進北京市通州區某大型超市,大公快消看到乳制品專區正擺放着一個售賣益生菌酸奶的展台,促銷員正賣力地推薦其手中的產品:“我們這款酸奶特別添加了益生菌,可以有效調節腸道不通問題,促進消化。”類似這樣的宣傳,在线上平台也十分常見。

  大公快消了解到,目前市面上打着“益生菌”旗號的產品種類繁多、應用場景廣。食品方面,除了益生菌酸奶,還有益生菌軟糖、益生菌餅幹等;美容護膚方面,更是有益生菌面膜、益生菌水乳、益生菌面霜等;此外,生活護理方面還有益生菌口腔噴霧、益生菌泡騰片、益生菌凍幹粉等。

  在宣傳時,不少商家更是將這些益生菌產品的功效講得“天花亂墜”。如益生菌酸奶類可以緩解腸道不通、提高免疫力,益生菌面膜可以緩解過敏、深層修復等,益生菌泡騰片則可以清新口氣、改善口腔環境等,還有的產品宣稱可以治鼻炎、改善睡眠、保護情緒、促進女性健康等,可謂是“包治百病”。

  對健康意識的看重,讓益生菌成爲年輕人繁忙生活中的“靈丹妙藥”。去年京東618期間,开場僅10分鐘,平台益生菌品類成交額就同比增長518%,可見人們對其的追捧。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小小益生菌,真有如此“強大”的功能嗎?

  以一度受到女生追捧的女性益生菌爲例,2022年上海市場監管局曾公布“滬蘇浙皖聯合公布2022年度違法廣告典型案例”,其中顯示,號稱可以改善女性私處健康的WonderLab蔓越莓女性益生菌、月神益生菌口服膠囊等兩大熱門產品,其實均屬普通產品,而另外一款科立純女性益生菌膠囊,實際在國內都未取得保健食品注冊批件。

  《科技日報》曾就益生菌相關問題採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劉揆亮,對方表示:“首先明確,一些益生菌確有改善消化道功能、提升新生兒免疫力的作用。但如果產品着重宣傳促進女性健康,則需要格外注意。因爲一般認爲男性和女性的腸胃部菌群差異性不大,只有生殖道有所差異,然而口服的益生菌最終只能到達腸道,不會進入生殖道。”

  至於改善睡眠、保護情緒、治鼻炎等功效,更是沒有相關臨牀驗證數據。2022年6月,杭州銳趣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就曾因直播時宣傳維樂園兒童葉黃素片、“HERB健康本鋪DOKKAN ABURADAS酵素”有“小朋友喫這種葉黃素有效護眼”“改善睡眠,喫五顆,改善睡眠的同時還能增強我們的新陳代謝”等功能,被余杭區市場監管局罰款50.25萬元。

  劉揆亮指出,不要過分期待益生菌保健品、食品在治療疾病中所能發揮出的作用。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益生菌市場亂象很多,特別是一些中小品牌,爲了能夠吸引消費者,往往在功能宣傳上做文章,造成一種益生菌“包治百病”的錯覺。

  菌種標示不規範

  誇大宣傳現象多

  對益生菌產品來說,產品包裝上標注的活菌數以及不同菌株的種類,是多數品牌宣傳的賣點。

  但乳業分析師宋亮分析表示,市面上無處不在的益生菌產品,許多存在過度宣傳和包裝的問題,很多消費者也被洗腦了。以往很多商家只喊益生菌口號,並不標注益生菌種類和活性數量,加了什么、加了多少只有商家自己知道。

  早在2019年,養樂多關聯公司上海益力多乳品有限公司就曾因宣傳“益生菌在新冠肺炎病毒防治中有重要作用”,並號稱“養樂多100毫升的小小一瓶足足含有100億個以上的幹酪乳杆菌代田株,每天一瓶可滿足成年人一天所需的益生菌”,被上海浦東新區市監局罰款45萬元。

  宋亮稱:“盡管近兩年這種現象有了改善,在菌株和菌數標注上有了較大提升,但益生菌不耐高溫,對加工和儲存條件有很多限制,真正進到消費者嘴裏的益生菌食品飲料和保健品,到底有沒有實際效果,並沒有保障。”

  目前在某女性社交平台,搜索益生菌關鍵詞,可以發現超過九成的帖子都是相關產品推薦帖,而推薦用詞也極富有情感:“幽門螺旋杆菌停藥!快點補充益生菌吧!”“买了這款益生菌,才發現便祕竟這么好解決!”。

  站在北京市某超市的保健品區域,大公快消隨機詢問了一位正在挑選益生菌衝劑的女士,對方表示:“我是买來調節腸胃的,之前已經喫過了一盒,確實有感覺到一點點腸胃蠕動,但對我的長期便祕還是沒有多大改善。”對於是否能區分不同產品的菌群,該女士則直言:“即便看配料表,也不太能分清是哪種菌,活菌數更是無從得知。”

  實際上在2022年6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曾牽頭制定《食品用益生菌通則》,要求食品用益生菌和含益生菌食品均應標示菌種的中文名稱和菌株號、應標示在保質期內的益生菌活菌數量等。不含活菌(益生菌)的產品,不應以“食品用益生菌”“食品加工用菌種(益生菌)”“益生菌××”“含有益生菌××”或其他等效名稱命名。

  但大公快消在线上平台和线下商超中看到,有很多在售的益生菌產品均未按要求明確標注保質期內的活菌數。有些益生菌僅標注了出廠時添加的活菌數,有些產品則僅羅列菌種中文名稱而缺少菌株號,還有的產品直接模糊地標注“添加量”“含量”,以至於消費者無法搞清楚有多少活菌數。

  就在今年6月, 針對消費者廣泛關注的益生菌產品活性問題,中國質量新聞網曾委托權威機構开展檢測,結果顯示,部分品牌有效期內活菌數量與宣稱相差較大。其中,網紅品牌“若小姐”旗下一款熱銷產品,宣稱“含1.2萬億益生菌活菌”,可“調理腸胃”“9項國家專利”“精選復合菌株”“特定高活性”……但檢測結果是“未檢出活菌”。

  劉揆亮指出:“國內藥品益生菌含量大約爲每毫升108至109菌落形成單位,而國際上同類品種的藥物最高可達每毫升1012菌落形成單位。對於益生菌保健品、食品而言,劑量往往更低,保健尚可,但一般不會起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代工情形嚴重

  “暴利”引發行業無序競爭

  益生菌行業風口的強勁,源於該市場廣闊的發展前景。根據BlueWeave機構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益生菌市場規模達到602.3億美元,預計從2022年到2030年,全球益生菌市場將以8.7%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28年達到934.9億美元。

  基於此,不少國產企業开始加碼益生菌。2019年,健合集團旗下合生元推出“合生元益生菌滴劑”。2020年7月,澳優推出全新益生菌產品“愛益森益生菌”;2022年5月份,均瑤健康也收購潤盈生物,正式進入益生菌賽道;同年7月,安琪集團和生合生物集團分別斥資5億元和4.72億元建立益生菌工廠;今年3月份,益生菌飲料品牌蓋是英雄還獲得百萬元天使輪融資,蒙牛產業基金領投。

  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除市場容量不斷攀升,益生菌產品的利潤比較高,也是這些企業爭相進入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公快消從1688等平台獲悉,目前市面上許多廉價益生菌產品,基本都是由各種小型食品飲料加工廠代工而來。一位益生菌代工廠客服表示:“很多店都是從我這裏批發拿貨,成本價都差不多10元左右,但最後一經包裝,可以賣到上百元,售價翻了上十倍。”

  《第一財經》也曾在2022年對這種現象做出調查,據報道,500萬盒的蔓越莓益生菌凍幹粉,每袋(5g/袋,150億活菌量)的益生菌原料單價僅爲0.32元,而包材的價格都比原料高,達到0.5元,加上其他費用一起,每盒的單價爲4.84元。這樣一款不足5元/盒的益生菌產品,在市場上實際售價卻可以翻幾番,且定價可自己隨意操控。

  一家廣州益生菌代工企業銷售人員表示,工廠代工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務,從配方,到生產添加益生菌粉,並提供對應的生產報告。由於食品不能宣稱功能,廠方也表示有商學院可以提供銷售話術服務,幫助客戶規避違反廣告法的風險。

  此外,還有一家主要生產營養代餐、益生菌等產品的廣州工廠負責人稱,公司生產的“益生元防彈固體飲料”,配料表中添加了植物乳杆菌和乳酸鏈球菌素兩款益生菌原料。但其實,這一款產品益生菌添加含量非常低。“這批貨要用到10噸原料,添加的益生菌菌粉可能一公斤都不到,每盒的含量達萬分之一都不到,幾乎是微乎其微,服用後也沒什么益生菌的效果。”

  目前看來,國內益生菌市場中,能夠從原料生產到加工、銷售的企業寥寥無幾。當大量代工湧入市場,隨之而來的無序競爭便給行業帶來新的惡性循環。而由於目前市場火熱,很多益生菌菌株在沒有臨牀數據支撐下,就趁着風口投入市場,也導致行業內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功效難以印證。

行業亟需規範

  消費者需提高認知

  在去年全國兩會的提案中,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金曾指出,我國益生菌食品沒有國家標准,但我國益生菌可以應用於食品、保健品、藥品等領域,導致消費者對益生菌的認知錯位和迷惑,引起市場監管的復雜性。

  王均金稱:“由於益生菌食品沒有標准管理,進入流通市場障礙多,比如益生菌凍幹粉按照‘固體飲料’類目管理,咀嚼片按照‘壓片糖果’類目管理,容易讓消費者產生誤會,影響益生菌市場消費。”

  宋亮也表示,由於目前有關益生菌的行業標准、相關法律法規並不是非常完善,市場准入門檻較低,這就導致市場亂象增多。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誇大活性菌的數量、誇大產品功能,認爲無論什么情況下都可以多喫益生菌,會有好處,這其實存在誤導性。”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翰認爲,消費者對益生菌的認知還需要進行全面系統化的教育,讓消費者知道什么是益生菌、益生菌的作用是什么、益生菌在保存和使用之間需要什么。這些是當前市場發展中需要做的事情,也是企業必須要考慮的。

  江翰指出:"在宣傳中,企業應實事求是,而不是故意誇大。益生菌有的作用沒有足夠證據支持,宣傳時一定要注意謹慎。"

  據了解,2022年益生菌行業曾出爐兩條團體標准——《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級規範》和《食品用益生菌通則》。但由於這兩條標准並不具有強制性,因此對規範益生菌市場、提高產品准入門檻作用甚微。

  宋亮建議,對於具有專業功能屬性的產品,最好在醫生的建議下使用;不要盲從,如果一定要喫,建議最好喫些大品牌,“最好是獲得國家保健品認證、拿到藍帽子的產品。”

  宋亮表示,保健品行業的規範並非一朝一夕,消費者要加強自身的識別能力和科普學習,健康的人群原則上來說是不需要補充益生菌的。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盤點益生菌的“野蠻生長”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