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NOA的競爭正在加速進入落地階段,6月即將結束,理想汽車計劃在剩余幾天內,在北京和上海开啓城市輔助智能駕駛功能內測,並在下半年推出通勤智能駕駛功能。
其應用方法是,車主可用在日常使用中,基於智能化車輛的配置進行自主訓練,令車輛熟悉上下班通勤的固定路线,進而在這一場景實現輔助智能駕駛。
同一時間段,特斯拉被曝其輔助駕駛系統FSD Beta的代碼中,已隱藏有L3級別自動駕駛功能,可以在時速得到限制的情況下脫離駕駛員的手腳操作。此前,中國工信部和美國幾個州管理部門均已表示支持L3級及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商業化應用,並加速推動法規層面的責任劃分。
城市,因其復雜的交通環境和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無疑是所有智能駕駛場景中最難攻克的一關。但又因其用戶使用頻率和品牌感知價值,成爲車企的兵家必爭之地。理想汽車智能駕駛副總裁郎鹹朋此前就表示,行業的最大痛點,就是“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的價值沒有直觀感知”。
地平线創始人、CEO余凱在今年4月初舉行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指出:“什么是用戶價值,當前用戶對駕駛的需求真的是無人駕駛嗎?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87%的用戶真正要的是駕駛過程中那種輕松感、消除緊張和疲勞。”而這正是在城市場景落地輔助智能駕駛的最大意義。
顯然,如此重要的場景注定會遭遇車企的一擁而上。理想甚至已經算是後來者,從毫末智行等技術供應商,到小鵬汽車等主打智能化賣點的車企,城市NOA的競速,早已變成“卷王”的战場。賽點已現,勝點又在哪裏?
城市NOA,“卷王”扛大旗
理想汽車目前已面向L系列的7個車型推送了相關更新,但在試圖加入城市NOA的大軍面前,這只能算達到了參战標准。據不完全統計,車企的城市NOA落地競速大致始於去年9月,至今已有多家車企拿出成果。
例如去年9月,毫末智行宣布城市NOH( Navigation On HPilot,領航輔助駕駛)即將量產,搭載於魏牌摩卡DHT-PHEV並成爲 “國內首個量產上車的城市輔助駕駛系統”。而在今年4月上海車展期間,小鵬、華爲、騰訊等紛紛公布了關於城市NOA的方案或落地進展。除了自研,合作也是一條道路。例如智己汽車與Momenta合作,爲旗下L7 和 LS7車型配備了NOA功能。
NOA是智能化最直接的表現亮點之一,而智能化和電動化又是新能源車彎道超車燃油車的關鍵途徑——通過再造一個體系,實現不同標准下的錯位競爭。所以,這引發了從傳統車企到新銳車企的共同爭搶。長城汽車依靠的是子公司毫末智行,而吉利也推出了自己的高階智駕領航系統,比亞迪則與百度、Momenta、地平线等开展了廣泛合作。
早期,車企還抱着試探的態度,如今NOA成爲了產品力的一部分,車企才給予了更大力度的押注。5月中旬,工信部放出消息稱《智能網聯汽車標准體系指南》即將正式發布,其中涵蓋了對L3級別自動駕駛商業化的相關規定。中信證券認爲,這有望爲行業後續發展掃清障礙。
導致轉折的另一大關鍵點,是數據積累的奇點已至。早期智能車受限於軟硬件水平、應用規模等,能從現實中獲取的數據信息十分有限,難以根據這些要素迭代出成果。但經過長期發展,越來越多的車企構建了自己的智能駕駛大模型——值得一提的是,車企推動數據應用具有天然優勢,例如按裏程數據看,滴滴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千億公裏數據的自動駕駛公司,但要讓這些數據轉化爲智能駕駛的養料,則有明顯的難度。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中國公路總裏程目前超過535萬公裏。按結構看,其中僅有不到20萬公裏歸屬於高速公路場景,其余場景中,尤其是車主日常行駛最多的,正是城市場景。大部分車企的車主,預估有八成以上的行駛裏程是在城市場景內,並以日常通勤爲主。
因此,對已經積累了足夠道路和行駛數據的車企而言,开放用戶訓練的權限順理成章。
例如,理想汽車的自動駕駛訓練裏程已突破6億公裏,用戶可以基於自己設置的固定通勤路线,在每次通勤過程中對NPN(神經先驗網絡,使用大模型構建城市路口等場景的信息模型,當信息被採集後,其他搭載城市NOA系統的車輛將可以利用這一雲端信息與車端BEV感知,輸出合理的預測)特徵進行日常訓練。1-3周後,相應路线即成爲一條成熟的NOA通勤路线。
這給予了終端車輛和車主極大的自由度,也讓自動駕駛真正成爲日常使用可感知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理想的城市NOA也成爲了自動駕駛拋棄高精地圖的代表案例,轉而爲大模型“吸粉”甚多。理想前自動駕駛首席科學家王軼輪在微博發文表示:“NPN特徵由神經網絡生成,經過了NN編碼、加密後,它不具備人類可以看懂的道路信息,且與實車BEV融合還原出非常棒的感知結果。但NPN必須基於大規模車隊才有意義,可以高頻率地更新。”
“國內很多路口極復雜,我認爲NPN加強會是無圖化的必要過程。”他指出。這也給爭奪城市NOA的車企提了個醒,隨着現有路线落地越來越多,需要迭代解決的問題也會更多、更復雜。
背後供應鏈應勢而變,智能化改寫市場格局
6月16日,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CEO余承東在2023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表示:“未來五年、十年,能活下來的主力車廠是少數,因爲走向智能化時代,投資規模非常大,成爲巨頭才能支撐未來持續發展。”
智能駕駛正是典型的投入規模大、回報周期長的領域,要獲得收益並不容易。其原因不僅僅在於需要時間積累,背後的整體供應鏈投入也不容忽視。僅僅一個硬件成本,就讓很多玩家不得不拋棄高精地圖路线,轉向對感知的利用。而在感知側的配置上,昂貴的激光雷達逐漸被替換爲便宜的產品,甚至也一點點被拋棄。
在激光雷達從六七位數的天價售價降價到幾千元的過程中,仍有很多車企考慮不使用這個硬件。就連全球車載激光雷達銷量冠軍禾賽科技,也不得不承認在現實問題面前,有些車企別無選擇(禾賽科技本身是理想汽車的供應商)。
禾賽科技CEO李一帆在接受騰訊深網採訪時指出:“(激光雷達)對於車而言幾千人民幣其實是非常非常大的一筆錢。一個車上愿意花幾千人民幣买的部件一般是一個能顯著被感知的。比如升級皮座最多也就幾千塊錢,你买了它就有,沒买就沒有。”
而他也提到了車企在應用時的真正痛點,即如果選用了供應鏈上更高成本的方案,那么售價增加後,車企實際要思考的是到底能提供給消費者什么產品,令他們愿意买單——在消費者這一側,單純的技術渲染是不起作用的。問題則在於,智能駕駛本身還處於相對早期的开發階段,要讓這些軟硬件合力展示出那種想象中動人心魄的成果,暫時難以實現。
除了這點,智能駕駛的算力投入需求也不容小覷。理想汽車官宣的自動駕駛訓練集群算力達到了1200 PFLOPS,對外宣稱爲國內第一。特斯拉今年一季度部署完成的超級計算群組Dojo ExaPOD,總算力可達1.1EFLOPS。小鵬汽車將其雲端超級計算機總算力規劃爲0.6EFLOPS。這些都屬於余承東所說的投入的一部分,當車企卷到自建超算群組,門檻之高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供應鏈正在成爲車企博弈智能駕駛的另一種“賽點”。例如對比亞迪這樣的全能型車企而言,採用供應商的產品可以快速達成提升智能化水平的目標,但比亞迪有充足的自研自產實力,將包括域控制器在內的產品逐步實現自主开發和生產。
不過,大多數車企仍將依賴於供應鏈完成自己的智能駕駛躍升之路。其原因在於,智能駕駛供應鏈的復雜度過高,單一個芯片就涉及許多層級的供應商。
所以,今天的智能駕駛供應鏈不僅僅依賴於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生產關系也在革新。早年汽車行業通行的Tier 1(一級供應商,其余數字以此類推)-Tier 2-Tier 3的逐層管理結構——一級管二級,二級管三級,不越級管理——正在趨於打破,車企爲了保持供應鏈穩定,可能不得不加入到最普通的供應商的管理。
但往好處看,這也間接培育着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底層實力。一批中國公司,如東軟睿馳、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德賽西威、中科創達、知行科技等等,無論體量大小、垂直領域,均在奮力抓住趨勢的價值,收獲時代的紅利。
所以,盡管城市NOA落地或許僅僅是這兩年智能駕駛邁上的一個小台階,但它背後所講述的中國汽車智能化故事,卻將繼續書寫下去。
來源:松果財經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汽車智能化進入賽點:城市NOA落地競速,战至最後一公裏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