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變命運的時代過去了,但這未必是壞事原創知識星球又是一年高考時。高考,作爲廣
1年前

$創業板指(SZ399006)$  

$上證指數(SH000001)$ 高考改變命運的時代過去了,但這未必是壞事

原創 知識星球


又是一年高考時。


高考,作爲廣大人民群衆心目中“魚躍龍門”的重要節點,向來都承載着大衆強烈的關注與期待。

然而,高考還是那個高考,時代卻不是那個時代了。

隨着崗位越來越少,大學生越來越多,“十年寒窗,一鳴驚人”,已經成爲罕見的傳說。

取而代之的,是學歷貶值、研究生倒掛、“畢業即失業”、和“名校生开滴滴,送外賣,學歷成了孔乙己的長衫”。

本以爲拼命考上好學校就能逆天改命,但種種因素似乎都在證明,哪怕在高考取得了滿意的成績,也並不足以保證一個安穩的未來。

縱觀1977到2023,46年間,幾代人的高考故事。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是:高考,已經沒辦法改變命運了。

雖然對現在的學生們來說,它仍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所謂的“一考定終身”,已經徹底成爲了過去式。

01

以前的大學生

有多牛?

雖然說起來有些俗氣,但大多數人渴望高學歷,一大原因是爲了獲得更高的地位和收入。

而在這一點上,高考的性價比越來越低的。

“大學生”最巔峰的時候是什么樣的?

那是70-80年代,當時高校還未擴招,無論中專、大專還是本科,只要能拿到一張錄取通知書,那就是精英中的精英。

想要在那個年代考上大學,遠比現在艱難得多,用那一代大學生的話來說:不僅要打敗同班,還要打敗全校,最後還要打敗全國90%的學生,才有機會考上大學。

剛剛恢復高考的1977年,全國共有570萬考生參加考試,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0.6%。

而在此基礎上,大學錄取率僅有微乎其微的5%,合計每10萬人裏,只出3個大學生,難度可想而知。

也是因此,一紙大學文憑,那就是妥妥的“人才認證”。

恰好,當時正是國家轉型時期,各個領域都極度缺乏人才。

所以那時候的大學生,根本不存在“找工作”一說,都是國家包分配,甚至還沒有畢業,就有各個機關來學校搶人了。

更巧的是,當時政府在搞幹部年輕化,市場在承接國外產業鏈,無論從政還是從商,都有大把機會供上一代年輕人搶佔灘頭。

哪怕不走政商,畢業後選擇繼續深耕學術領域,那么20年後的今天,他們一般都可以拿到正高職稱,有的甚至可以做到博導乃至院士,是真正的“國之棟梁”。

爲什么高考在中國人心中如此重要?

正是這批人自身的優秀,乘上時代的機遇,共同造就了延續至今的高考神話。

可這樣的故事現在還有嗎?有多少?

答案可能要令人失望了。

02

現在的大學生有多慘?

大學生身份貶值,從1999年高校擴招开始。

當然,當然,高等教育普及,於國家,於個人,都是大大的好事。

但畢竟“物以稀爲貴”,當從“人才市場扔塊磚下去,都能砸到5個大學生”時,再靠它來辨別人才,也確實是沒什么意義了。

下面這張表格,已經比較清晰地顯示了這些年來大學生數量的膨脹。


高考錄取,從70、80年代的萬裏挑一。

到去年,1193萬考生,錄取率突破80%,約等於“有手就行”(且不論大學層次),雖然名字都叫大學生,但其中的含金量,顯然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更糟糕的是,一邊是大學生數量屢創新高,另一邊,由於疫情衝擊,就業崗位卻不斷減少。

由於入口變大,出口變窄,所以每個人必須付出更多成本去爭奪資源,花更多時間和金錢提升學歷。

這也是爲什么,現在的學生都那么拼命地在卷985、211,卷研究生,甚至你看網上很多文章,但凡標題帶着“二本”兩個字的,80%都在講失意與迷茫,就更別提二本以下學歷了。

對比以前,就業市場的供需形勢,已經徹底反轉。


於是,我們就能看到很多神奇的現象。

比如,部分地區的研究生要比本科生還多了。

根據北京市教委的數據,在北京市今年的 28.5 萬畢業生中,預計將有 16.08 萬的碩博畢業生,13.61 萬的本科畢業生

比如,花幾百萬海外留學,歸來月薪6000。

2006年,央視曾問卷調查了100家企業僱主,詢問他們對海歸的評價,超九成的僱主認爲海歸的價值正在下降。


2017年智聯招聘發布的報告也顯示,海歸的收入和普通的國內大學生沒有太明顯的差別,在2017屆回國的海歸中,近一半的海歸稅後月收入低於6000元。

比如,越來越多高校畢業生,开始探索保潔員、服務員等體力崗位。年底成立的豆瓣小組“輕體力活探索聯盟”如今已有4.5萬名成員,其中不乏本科生、碩士生;

小紅書話題#我的體力活初體驗#瀏覽量達2715.1萬。

當高層次的教育並不必然帶來好的收入和職業地位時,“高考改變命運”的論斷,自然也再難有說服力。

03

那,高考還有什么意義?

說了這么多,大家可能難免懷疑人生:既然都這樣了,那讀書還有什么意義呢?

其實也不用過於悲觀,畢竟,單憑一份學歷雖然很難改變階級,但它大概率還是能幫你改善生活。

特別是對初入職場的新人來說,同爲一張白紙的情況下,學歷,雖然無法代表工作能力,但起碼代表了你在某一階段的學習能力。

從統計概率上來看,高學歷高起薪確實是普遍現象。

北京大學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課題組,從2021年6月份开始對高校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

2萬多個樣本中,包括東部、中部、西部19個省份的34所高校。

最終結論是:2021年的專科畢業生月起薪平均值是3910元,本科畢業生是5825元,碩士畢業生是10113元,博士畢業生是14823元。

如果覺得平均數不准確的話,中位數也有顯示:專科畢業生起薪的中位數是3500、本科是5000、碩士是9000、博士是15000,和平均值差距不大,這說明畢業生的起薪分布基本上是比較均勻的。


此外,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就業上也會有更大的選擇權,如互聯網大廠、公務員等崗位。

學歷不夠,連面試、考試的機會都沒有。


而跳出職場這個大環境,在人生的其他方面,學歷也同樣發揮着作用。

比如創業,很多人可能都聽過這樣的故事:一個不讀書的小夥子,早早出來闖蕩社會,最後創業成功,反而招了一批名校生給自己打工。

但其實從2020年的“年度創業100人”中可以看到,在最成功的一批創業者中,雖有像理想汽車的李想這樣,沒上過大學的,也有像喜茶的聶雲宸這樣,畢業於職校的。

可名單中絕大多數創業者都有着高學歷。

字節跳動的張一鳴:南开大學。

快手的宿華:清華大學。

蔚來的李斌:北京大學。

小紅書的毛文超: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且這一趨勢正在逐漸放大。

《全球創業觀察(GEM)2017/2018中國報告》的結論顯示,中國創業者中最爲活躍的群體是25至34歲的青年,中國低學歷創業者比例逐步下降,高學歷創業者比例有所提高。

更重要的是,除去種種功利價值的討論,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高校,給人帶來的,是不斷追求卓越的習慣。

過去20年來,北大先後有500余名保安考學深造。

“北大保安第一人”張俊成便是其中一位,在保安崗位上,張俊成也曾一度“迷失”,他說,“(我)那個時候非常無知、愚昧”。

但他卻得到了多位北大教授的熱心幫助,在教授們的建議下,他才开始重新讀書學習,最後在山西一所學校當上了校長。


雖然這種程度的成功,可能還是只屬於少數人。

但一項巨大的成就,往往就是由許多小小的契機累積而成。走進一所好大學、結識幾位益友良師、以人爲鏡、精進自身...種種因素加在一起,至少你也擁有了更大的成功概率。

用一句高中詩詞來總結:“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便是這樣的道理。

04

寫在最後

文章最後,相信大家對當下高考的意義,已經有了新的認識。

用一句好像廢話文學的話來總結就是:它還是很重要,但也沒那么重要了。

失去了一個“逆天改命”的機會,不知道你會不會感到失望。

但換個角度想想,這也意味着,我們不再需要將整個人生押寶在一場考試上了。


中國的特殊時代曾經賦予了文憑過多的意義,如今正在慢慢恢復本質。

學歷本就只代表一個人在過去一段時間,在某幾門科目上的成就,它無法決定將來。

考上好學校,不代表你一定有工作,不代表你一定能高薪,更不代表什么“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確定性的消失,肯定會帶來一些焦慮,可它也再次提醒我們——這個世界本就沒有什么是確定的。

更何況,“考上大學,之後就一切輕松了”,這種說法本來就是謊言。

大學,只是新一段學習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與其迷信高考改命,一勞永逸,不如把眼光放長,認真對待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如果命運真的能改變,這才是唯一的方法。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高考改變命運的時代過去了,但這未必是壞事原創知識星球又是一年高考時。高考,作爲廣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