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蒙牛乳業(02319.HK)發布公告,公司於4日在香港交易所回購18.70萬股公司股票,耗資571.25萬港幣,此次最高回購價30.80港幣,最低回購價30.25港幣。
據不完全統計,近兩月來,蒙牛回購次數超20次,回購金額近4億元,回購頻次達到近年來之最。公开數據顯示,蒙牛乳業近三個月累計回購股份數爲1051.10萬股,佔據公司已發行股本的0.27%。
股價“大滑坡”背景下,蒙牛試圖以兇猛回購潮給資本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但市場着實不太給力,截至7月5日收盤,蒙牛乳業報收30.5港元/股,相較於今年2月初39.71港元(前復權)跌幅超22%。顯然,回購對股價並未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01
回購難以力挽狂瀾,“夢”難圓
蒙牛總裁盧敏放執掌公司後不久,即2017年就爲蒙牛定下第一個奮鬥目標,即“三年雙千億”,意在2020年實現營收和市值均達到千億元的目標,但到了2022年,營收千億的目標仍尚未實現。
蒙牛近年來的業績增速日漸趨緩。財務數據顯示,公司2018-2022年的營收分別爲691.68億元、791.64億元、762.99億元、884.56億元、929.44億元,增速分別爲14.71%、14.45%、-3.62%、15.93%、5.07%;同期淨利潤分別爲30.43億元、41.05億元、35.25億元、50.26億元以及53.03億元,增速分別爲48.60%、34.91%、-14.14%、42.57%以及5.52%。
眼看千億營收的目標遲遲未實現,盧敏放於2020年又喊出來“5年再造一個新蒙牛”的宏大目標。在去年年底的一次媒體採訪中,盧敏放仍表示,2023年蒙牛將堅持錨定“再創一個新蒙牛”战略目標。
然而,不管是業績走勢,還是股價走勢,都爲“再創一個新蒙牛”的夢想蒙上了一層陰影。對比2022年3月份股價高點50.41港元/股(前復權)來看,當前30.65港元/股的股價已幾近腰斬。
值得注意的是,爲實現上述夢想,收購也是蒙牛的途徑之一。自2013年斥巨資百億收購雅士利之後,2022年5月份,蒙牛公告表示將向達能收購雅士利25%的股份,後者也由此开啓私有化的道路,並於7月5日下午正式撤離港交所。
然而,從業績層面來看,雅士利難以給蒙牛的目標賦能。公开資料顯示,由於市場激烈等因素影響,2022年雅士利國際2022年,雅士利國際收入37.38億元,同比下降15.7%,歸母淨虧損擴大至2.31億元,上年同期虧損8140萬元。
02
大單品“特侖蘇”遭圍剿,奶粉業務下滑嚴重
據了解,蒙牛旗下的主要產品包括液態奶、奶粉、奶酪以及冰淇凌等,其中液態奶無疑是公司的基本盤,佔比長期在80%以上。而特侖蘇則是蒙牛的核心大單品,2022年營收突破300億大關。
但在高度競爭、同質化的乳制品行業,特侖蘇也難逃“圍剿”,同品類競品伊利金典有機純牛奶、聖牧品醇有機牛奶、三元極致有機牛奶、安佳卓冉有機純牛奶、德亞有機純牛奶等正來勢洶洶。
據了解,伊利旗下的金典牛奶2022年銷售額超過200億元,同時伊利旗下安慕希、純牛奶均是200億元大單品,優酸乳也是超100億大單品。對比來看,蒙牛除了特侖蘇之外,100億以上大單品僅有純甄。
同時,蒙牛旗下奶粉業務收入大幅下滑,財務數據顯示,公司奶粉板塊2022年營收38.62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1.97%,佔據公司總營收的比例也從2021年的5.6%下滑至4.2%。該板塊業務主要來源於雅士利、貝拉米等品牌。
行業來看,隨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嬰幼兒奶粉行業正在萎縮,疊加嚴重內卷的國產奶粉早已打響價格战,該行業的營收、毛利率等也隨之下滑。也有分析認爲,蒙牛奶粉業務下滑的原因,與出售君樂寶、管理層動蕩、渠道轉型不利、雅士利收購後融合不成功等不無關聯。
奶粉業務下滑之外,銷售費率較高也是造成公司業績乏力的原因之一。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蒙牛銷售費用223.5億元,銷售費率24.14%,對比來看伊利同期銷售費用288.2億元,銷售費率18.6%。有券商人士分析認爲,蒙牛的銷售體系在結構上依然較爲集中,不夠扁平化,在分銷和配送上較爲依賴大經銷商,造成經銷商總體議價能力偏高,使蒙牛的銷售費用率較高。
面對上述頹勢,蒙牛也在蓄力突圍。2021年蒙牛收購妙可藍多(600882.SH),成爲其控股股東,試圖在奶酪界有所突破。但公开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奶酪市場規模僅130億,遠不及約1700億的嬰配奶粉市場,甚至比嬰配羊奶粉的200億還低。
顯然,在盧敏放“五年再造一個蒙牛”的這條夢想之路上,道阻且長。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蒙牛“瘋狂”60天:一面兇猛回購,一面股價“大滑坡”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5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