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從對華“脫鉤”到“去風險”——起底美“政治騙子”的“風控”謊言
1年前

  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 題:從對華“脫鉤”到“去風險”——起底美“政治騙子”的“風控”謊言

  新華社記者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中,不時遇到逆流阻擋;在共贏合作的發展主旋律下,常會出現聒噪雜音。

  “我們不尋求對華‘脫鉤’,而是尋求‘去風險’。”當“脫鉤論”遭遇事實破產,美西方一些政客近來又把所謂對華“去風險”掛在嘴邊,兜售其對華政策上的新說辭。“脫鉤”是赤裸裸的反華政治鼓動,“去風險”則暗藏禍心,圖謀用經過偷換、泛化的經濟概念包裝遏制中國的政治企圖。

  美西方所謂“去風險”的本質,是通過自定義的“風險”實現有選擇的“脫鉤”,既垂涎貪圖中國紅利,又企圖遏制中國發展。其目的,是拉更多國家下水,用挑撥對立、推動割裂、阻撓發展來緩解內心競爭恐慌,維系一己私利和霸權;其後果,將是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破壞國際經濟正常交往與合作根基,阻滯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進步。

  偷換概念:“脫鉤論”的“借屍還魂”

  短短數月,“去風險”從經濟術語變身爲地緣政治熱詞,背後是美西方政客不遺余力的高光站台和搖旗吶喊。

  今年5月,七國集團在日本舉行峰會,以聯合公報形式將對華政策口徑正式統一爲“去風險”,聲稱西方國家“不尋求‘脫鉤’”,而希望通過“去風險”和“多元化”增強經濟韌性。

  峰會前後,美方官員明顯加大對“去風險”概念的兜售力度。4月中下旬,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先後在多個場合就美中關系發表演講,強調所謂“維護國家安全”底线,言辭上淡化掩蓋“脫鉤”意圖。用沙利文的話說,“去風險”意味着美國“保持有韌性、有效的供應鏈”,確保不受他國“脅迫”。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聲稱,“去風險”和“脫鉤”有着重要區別。

  美西方拋棄“脫鉤”,高喊“去風險”,看似立場有所“軟化”,开始從“經濟”層面考慮問題,但細究概念本質、理念方向和行爲實質,“去風險”實則是“脫鉤論”的“借屍還魂”。在體面外衣下,美西方對華政策方向沒有實質變化。

  ——從“脫鉤”到“去風險”,美西方對華經濟議題“政治化”趨勢未變,意識形態考量始終是其开展對華正常經濟交往的攔路石。

  此番被西方國家“啓用”之前,“去風險”特指金融機構的越位管轄,一直被美國、歐盟及世界銀行等機構詬病,作爲貶義詞長期置於西方經濟教科書的陰暗角落。

  直到今年4月,美國財政部報告仍將“去風險”描述爲金融機構出於反恐和洗錢制裁擔憂而無差別終止或限制商業關系的行爲,認爲這一做法對推動美國對外政策構成挑战,減少“去風險”相關壁壘不僅是美國也是國際“優先事項”。

  翻手爲雲,覆手爲雨。近幾個月,在西方部分政客推動、造勢下,被世界銀行歸類爲“商業決策”的“去風險”,开始被賦予更多政治內涵,形成西方對華“脫鉤論”的補位。防範風險的主導權由企業上升到國家層面,“商業決策”演變爲“政治決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去風險”既包括消除“經濟風險”,也包括減少“外交風險”。

  ——從“脫鉤”到“去風險”,美西方對華經濟交往所謂“雷區”未變,“去風險”實際上是“化整爲零”的“脫鉤”。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美西方眼中的對華經濟交往風險主要涉及兩類,一類是西方國家從中國獲得的東西,如新能源技術和重要礦物供應;一類是中國從西方獲得的東西,如半導體技術。

  可以說,美西方所謂“去風險”涵蓋需求和供應兩端,既害怕需求方面被中國“卡脖子”,又害怕供應方面將來無法對中國“卡脖子”。這些與推動對華“脫鉤”無異,完全無視相互依存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把與中國的正常經貿往來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

  西澳大利亞大學珀斯美國-亞洲中心首席執行官戈登·弗萊克認爲,在與中國整體“脫鉤”被認爲很荒謬的情況下,西方开始轉向特定行業、特定企業乃至特定產品和技術的“脫鉤”。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刊文認爲,美西方正推動與中國“以不同方式‘脫鉤’”。

  ——從“脫鉤”到“去風險”,美西方推動保護主義的政策導向未變,“去風險”給了“重商主義”更體面借口。

  4月,沙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演講時爲“去風險”造勢,聲稱美國將“理直氣壯”地推進產業政策,同時要搭起“小院高牆”保護其先進技術。

  在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裏·克萊德·赫夫鮑爾看來,美國忽視經濟成本,以所謂“國家安全”爲由試圖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措辭上無論是“脫鉤”還是“去風險”,都是美國向“新重商主義”錯誤道路轉變、保護主義走向縱深的標志。

  新加坡《海峽時報》認爲,美國推動制造業回流的產業政策正在加劇保護主義傾向,其分別斥資數千億美元的《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和科學法案》,正激起歐盟、日、韓等國跟進對綠色技術、半導體產業的補貼。這些保護主義做法如果以“去風險”名義“洗白”,恐進一步侵蝕世貿組織基本規則。

  力不從心:美西方的恐慌之源

  美西方一些人渲染對華“去風險”,本質還是“去中國化”,根本目的是阻斷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維護其自身霸權。換個馬甲、另造說辭繼續遏制中國發展,暴露美西方對華“脫鉤”的力不從心、對華競爭的恐慌心態以及對不同發展道路的狹隘偏見。

  ——“去風險”是回避“脫鉤論”破產的話語陷阱。

  從官方文件到公开表態,西方政客數月來頻頻強調“不尋求‘脫鉤’”,也從側面證明了“脫鉤論”破產。布林肯此前訪華時表示,美中完全脫鉤將是“災難性的”。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博雷利在新加坡出席香格裏拉對話會時說:“我們每天的對華貿易額是27億歐元!要‘脫鉤’?想都別想。我們如果這么做,將制造全球危機。”

  “脫鉤論”提出的幾年中,中國與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主要貿易夥伴經貿關系仍在深化。美國、歐盟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美中、歐中貨物貿易總額分別達6906億美元和8563億歐元,均創新高。

  “脫鉤論”被現實“打臉”,讓美國开始尋找新的幌子。“去風險”符合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看似客觀,實則藏有禍心:一方面,迎合當下國際社會渴望規避風險的普遍心理,企圖以“去風險”拉攏更多國家“入坑”;另一方面,借“去風險”給中國貼上“風險之源”標籤。這一話術背後,是美國既希望從中國身上謀利、又不愿放棄遏制中國的自私霸道心態。

  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問題分析中心執行主任季北慈說,“去風險”只是以更隱晦措辭描述美西方正在做的事情。

  ——“去風險”是掩飾“惡意競爭”的“遮羞布”。

  過去幾十年,中美經濟發展勢頭對比鮮明。美國將中國視爲“風險”,根源在於抱持錯誤對華認知,拿國強必霸的模板來鏡像中國,用西方傳統大國走過的軌跡來誤判中國。

  從速度和規模看,中國經過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已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制造大國、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第二大消費市場。從質量和成色看,中國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價值鏈地位持續攀升,在5G技術、綠色能源技術等領域不斷縮小與美國差距,甚至有所超越。

  在此過程中,美國經濟經歷產業空心化、互聯網泡沫、次貸危機、債務劇增,當前更面臨衰退風險。在中國擔當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引擎時,美國內在的“競爭恐慌”不斷滋長,打壓中國成爲其主要手段。

  美國知名國際政治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認爲,20多年前,美國“很難在後視鏡中看到中國”,而現在中國緊跟其後、並跑或在某些領域實現超越,令美國恐慌並把中國當作“全方位匹敵的競爭對手”。

  “美國總是傾向於指責他人。”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裏認爲,對美國來說,通過“妖魔化”中國來解釋中國的快速發展,似乎比正視現實、公平競爭更加容易。

  ——“去風險”是對新興發展範式的“傲慢與偏見”。

  中國經濟成功的關鍵在於走出符合自身國情、經得起實踐檢驗、不同於西方的發展模式。視中國爲“風險”,反映出美國以“燈塔國”自居的傲慢心態,只認可於己有利的所謂規則和價值觀,毫不掩飾對新興力量的偏見。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傅曉嵐認爲,擁有政府和市場兩個驅動器的中國創新發展道路,爲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新動力,也爲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美國顯然對此不以爲然,執意把不符合美國價值觀視作挑战和安全威脅。耶倫近期關於美中經濟關系的講話明確表示,美國將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人權,即使針對性措施可能在經濟方面產生負面影響。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一書中寫道,美國人自認爲有義務向全世界推廣美式價值觀,“沒有國家像美國一樣,既絕對不容許外國幹預內政,又一廂情愿地認定美國價值觀放諸四海而皆准”。

  美國以價值觀劃线,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人爲幹擾正常經貿往來,企圖打擊、削弱中國發展勢頭,同美方一貫標榜的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背道而馳。

  賊喊捉賊:“去風險”的真正風險

  市場經濟中,一切經濟活動都存在風險。美西方無法正確看待風險的含義,卻將對華正常經濟交往歪曲、渲染爲所謂“風險”,美其名曰“風險控制”,最終結果可能是“風險失控”。

  ——以“去風險”之名行對華“脫鉤”之實,無視中國經濟貢獻事實,將給西方自身帶來更大經濟風險。

  “人們通常不會爲減少對死亡的恐懼而去自殺。”瑞典前首相卡爾·比爾特就“去風險”發出質問,“難道僅因爲害怕將來可能的風險,我們就有理由從現在起不做對華貿易?”

  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認爲,美國企業多年來從在華投資中獲得提高效率和开發市場的雙重收益,“但隨着我們將目光轉向‘安全問題’,這些優勢正悄然消失”。

  歐洲外交關系協會6月初公布的一份最新民調顯示,來自11個歐盟國家的大多數受訪者不認同歐盟推行“去風險”政策,46%的人認爲中國是“盟友或必要合作夥伴”,只有約三成認爲中國是“競爭對手或對手”。

  ——以“去風險”之名行對華“脫鉤”之實,無視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現狀,將給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帶來風險。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發展必然趨勢,各國通過分工合作緊密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在這一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經濟總量佔比約18%,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間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超過30%;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國家,爲世界提供大量質優價廉的工業原材料和制成品。與此同時,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成爲全球主要的新興中高端市場。

  美國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預計,根據購买力平價計算,到2035年,發展中國家將佔全球經濟的60%左右,其中大多數國家將中國作爲最大貿易夥伴。

  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美西方企圖將中國排除在國際經濟體系之外,不僅將極大削弱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更會破壞全球貿易規則,撕裂全球經濟、科技體系,讓世界遭受巨大損失。新加坡《海峽時報》評論認爲,“去風險”的負面影響將遠遠超出美國、歐盟和中國,也影響到其他貿易夥伴。“去風險”正將所有相關方置於危險之中。

  ——以“去風險”之名行對華“脫鉤”之實,反映美方顛倒黑白的一貫套路,試圖掩蓋自己才是最大風險和全球亂源。

  美國憑借在全球經濟、金融領域的優勢長期肆意妄爲,多次給他國乃至世界經濟帶來災難。近些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史,很大程度上是“美國作亂史”。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美國對衝基金利用亞洲經濟體金融體系缺陷瘋狂“狙擊”股市匯市,自己賺得盆滿鉢滿,卻讓不少經濟體泡沫相繼破滅,發展受到嚴重衝擊。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美國金融資本爲攫取高額利潤大搞次級貸款,號稱金融市場“看門人”的信用評級機構頂着“權威”“公正”光環,給美國“有毒”資產貼上“優質”標籤,誤導全球投資者。最終危機爆發並不斷蔓延,重創世界經濟。

  新冠疫情暴發後,美西方瘋狂印鈔刺激經濟,引發劇烈通脹,爲應對通脹又激進加息,導致多國貨幣大幅貶值、債務負擔激增、資金大量流出,經濟陷入困境。

  中國則以持續恢復的內需消費、高效運轉的產業體系、有序推進的擴大开放,爲全球經濟疫後復蘇注入信心和動力。

  特斯拉、西門子、大衆、花旗集團……就在美西方一些政客聒噪“去風險”之際,一衆知名跨國企業紛紛派高管訪華,推動增資擴產、拓展商機。在跨國企業眼中、在絕大部分國家看來,中國的發展絕非風險,而是巨大機遇;與中國交往合作也從來不是風險,而是共贏與進步。

  不管如何包裝,美西方一些政客所謂“去風險”最終將導致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去風險”也會與“脫鉤論”一樣以失敗而告終。沉醉於對華偏執而無法自拔的那些政客們,終將受到現實的諷刺。歷史終將證明,政治謊言欺瞞不了世界,也阻擋不了奔騰前行的全球化大潮。(執筆記者:魏建華、徐超、劉贊;參與記者:鄧茜、俞懋峰、宋盈、朱瑞卿、熊茂伶、黃澤民、單瑋怡、王鐘毅、劉品然)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特稿:從對華“脫鉤”到“去風險”——起底美“政治騙子”的“風控”謊言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