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日本排污計劃引衆怒,某些西方國家卻爲何這么“放心”?
1年前

  7月10日,距離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發布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問題評估報告過去了近一周。這段時間,對於日本排污入海計劃,來自太平洋島國、菲律賓、印尼、南非、祕魯、中國、韓國等國際社會的反對聲不絕於耳。相比之下,美西方國家的表現耐人尋味。

  在IAEA發布評估報告之後,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表示“歡迎”,西方政客對日本排海計劃的爭議性基本保持緘默。《國際銳評》評論員翻閱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後,發現了這樣一些問題:

  比如,有些西方媒體對日方和IAEA的措辭進行了大篇幅報道,使用“核處理水”而不是“核污染水”的說法,引用國際社會的反對聲音卻少得可憐。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篇文章中,幾乎全篇引用日本和IAEA的措辭。文中插入的視頻中,記者還來了一場喫魚“表演”,稱在福島附近打撈上來的魚“很安全”,一點都不用擔心。

  再比如,有些媒體看似“客觀中立”地援引了多方聲音,但一直在回避關鍵問題,包括排海計劃對環境的危害性到底有哪些?IAEA拿到的樣本獨立性和代表性怎么樣?日本對排海方案的評估充不充分?至於涉事的東京電力公司的造假歷史,西方媒體更是幾乎絕口不提。

  多項研究表明,福島核污染水中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日方自己也承認,採用ALPS技術處理的核污染水,約有70%沒有達到排放標准。根據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的研究,由於福島沿岸擁有世界上最強的洋流,排放後的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會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在長達30年甚至更久時間裏,這些放射性核素不斷排放入海,不僅會損害海洋生態環境,還會危及人類生命健康。聯合國有毒物質和人權問題專家馬科斯·奧雷拉納近日指出,日本排污計劃對人權構成很大風險。

  既然如此,某些西方國家爲何對日本核污染水表現得這么“放心”呢?究其原因,這與它們自身的“黑歷史”以及战略私心有關。它們會有這種反應並不令人意外。

  拿美國來說。根據《洛杉磯時報》的報道,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在馬紹爾群島進行過67次核試驗。特別是在1954年3月1日,美軍在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引爆了迄今威力最大的核武器之一“喝彩城堡”氫彈,破壞力相當於1000枚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給當地人帶來深重災難。此外,美國當年還不遠萬裏把本土內華達州核試驗場的130多噸核污染土壤,直接倒在了馬紹爾群島。時至今日,美國對犯下的罪行輕描淡寫、落實賠償又大打折扣,激起全球公憤。這就不難理解,美國爲何一直縱容日本排污入海計劃,因爲它自己就是制造海洋核污染的“始作俑者”之一。

  除此之外,美國還把核安全當作利益交換的籌碼。有研究指出,二战結束後,核在日美同盟中有着特殊意義:一方面,它是美國制服和拉攏日本的抓手;另一方面,它又是日本依附和依賴美國的重要工具。福島第一核電站就是上世紀60年代日本利用美國民用核技術的首個項目。

  2011年福島核事故爆發後,日美就共同處理核事故以及災後重建等達成合作協議。雙方都把這一核事故作爲“機遇”,借機穩固推進同盟關系——日方借助美國力量在國際輿論場爲排污入海獲取支持,美國則借機維護在日本的軍事霸權,增加了控制日本的手段,實現了所謂的“雙贏”。它們毫不關心其他國家要爲日本排污計劃付出怎樣的代價。

  一直以來,美方聲稱維護所有人的“人權”,但在現實中追求的不是人權而是霸權,關心的不是民衆而是政治私利。在核污染水排海這樣的大事上,以美國爲代表的某些西方國家的表現不由讓人發問:只把眼睛盯着發展中國家,卻對盟友的人權劣跡選擇性失明,這是何等虛僞和雙標?

  太平洋是人類共同的家園,不是一些國家的核試驗場和地緣政治博弈的籌碼。日本政府應聽取各方的正義呼聲,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計劃,不要舊账未還又添新債。那些保持沉默的西方國家,不要成爲這一計劃的幫兇。

  (國際銳評評論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國際銳評|日本排污計劃引衆怒,某些西方國家卻爲何這么“放心”?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7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