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網易伏羲:爲什么做不“性感”的事情
1年前

在大模型引發的新一輪熱潮之下,對話、寫詩、作畫已經不再是大模型的全部。在剛剛過去的上海人工智能大會(WAIC)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現在需要深入思考大模型的應用方向,將大模型切實投入城市發展、金融科技、生物醫藥、工業制造、科學研究等領域。“也需要專業的企業和組織加速其在實體產業落地,爲產業剛需帶來實實在在的價值,真正大規模服務社會。”

而作爲國民經濟的主體,制造業是工業產業的基礎。“AI大模型要加強制造業‘技術、產業、應用’的進一步融合,研發面向制造業的AI大模型技術,推動我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進而爲實現我國邁入制造強國的偉大战略目標作出新的重大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說。

在此背景下,許多公司都在基於自己的技術基礎,尋求跨界賦能。據「市界」了解,“比起競爭激烈的虛擬人業務”,網易把更多目光投向了更能“改造實業”的制造業領域。

在浙江省平台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網易CEO丁磊表示:用最快的速度探索AI大模型的創新、應用,是網易的首要任務。

據了解,網易AI大模型正在加速覆蓋百余個產業應用場景。在加速創新應用的同時,網易“伏羲”有靈衆包平台今年還將爲10萬人提供AI新職業,包含挖掘機遠程駕駛員、AI繪畫師、AI表情綁定師等人機協作的就業崗位。平台還會根據求職者的用戶畫像,提供針對性的培訓,幫助他們實現能力和收入的提升。

網易伏羲實驗室負責人範長傑在不久前的人工智能大會上也表示,在AI發展的過程中,人不會被AI所替代, 而是可以從執行者變成任務的組織者或定義者,並有機會去做更多自由有趣的工作。伏羲基於自研的AOP(Agent-Oriented-Programming,面向智能體編程) 技術將人和機器統一抽象爲智能體,提供統一範式的接口和建模方式,以群體智能人機協作的衆包方式在數字孿生環境中完成任務,通過自動數據閉環降低數據獲取成本,並通過 AOP 把困難復雜高算力任務分拆成子任務,使大模型的算力成本大幅下降。

2021年,網易伏羲成立了機器人部門。如果說“伏羲”承載着探索前沿科技的“頂天”期待,那機器人部門就是要“落地”,探索如何把前沿探索賦能到實體產業,幫助解決真正的問題。

這一次在網易新展台上,經由網易伏羲工程機器人團隊花費了4個月开發的“裝載機”展出。該無人裝載機器人由網易伏羲和中建八局聯合研發,基於拌和站場景研發的高智能化、全自動化的一款主力工程機械,一方面,採用了無人駕駛技術,實現環境感知、路徑規劃、主動避障、自主作業、自動監控與提醒等自動化功能。另一方面,利用數字孿生技術,搭建攪拌站智能系統,系統能利用大數據平台的綜合數據分析,自主擇優爲站內裝載機分發任務、實現裝載機作業路徑的智能規劃執行。

“裝載場景一般在室內,更固定,因而商業應用可能性更大。”網易伏羲工程機器人團隊的產品負責人楊新偉對「市界」說。作爲“無人裝載機”背後的“總工程師”,以下是「市界」與他的對話實錄:

Q:爲何網易會涉足無人裝載機,源頭在哪兒?爲什么網易不做看起來更“性感”一些的事情?

A:2021年,人工智能的突飛猛進,團隊便判斷機器人的硬件本體也會到達一個臨界點,趨向於成熟。我們當時就在思考,要去做什么樣的機器人?怎么做?切入哪個場景?當時有人提議可以去做挖掘機,採摘機等等。

最後爲什么選擇了挖掘機?第一,國家層面提出了一個挖掘機指數,是指用挖掘機的开工小時、开工率來判斷一個國家的基建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可見挖掘機的重要程度。第二,挖掘機有挖鬥,小臂,大臂,其實跟機械臂很像,也很像一個機器人。把挖掘機類比成機器人,它所面臨的場景是最復雜的。如果我們的 AI 能力能在挖掘機上起到幫助,其他的機械從理論上來說只會比挖掘機簡單。因此就選擇了一個最復雜、也最具有挑战的作爲开端。

那今年爲何又進一步推出裝載機呢?一個是因爲市場需求。

去年12月,我們跟中建八局籤約後,拓展出了新的場景。他們反饋,現在招工難,成本高。因爲現場灰塵大、需要三班倒,工地上都是 40 歲以上的人,年輕人不愿來。二是因爲有了去年挖掘機的積累,加上我們又做了一個超大規模的預訓練平台,基於此推出了 AOP 面向智能體的編程。有了這套範式後,此前無人挖掘機上的 AI 能力,包括遊戲積累的 AI 能力,都能被抽象到平台上。基於這個平台和此前挖掘機上積累的工業模型,去做遷移,第一個場景便出現在了無人裝載機上。

(圖源/無人裝載機視頻示意圖)

後續不止無人裝載機,還會有推土機、壓路機、塔吊等等。很多主機廠要跟我們合作。這些工程機械都可以直接復用現有的工業模型,包括對液壓的轉移模型、運動控制的模型、感知識別的模型。

這都是緣於我們過去在遊戲裏面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模型的經驗。如果沒有那些積累,從零开始做非常難。行業中有些夥伴卡在某個具體的技術難點,還是在用傳統的思路去解決。如果沒有用到很強的 AI 能力,實現的效率就無法滿足真正的生產應用。

Q:網易的遊戲能力具體是怎樣遷移到工程機械上的?

A:一個是數字孿生。在真正开始去做研發的之前,我們做了整個挖掘機的數字孿生,這個能力就是從遊戲遷移過來的,也可以理解爲遊戲化仿真。

在摸到真機之前,我們都是先在數字孿生的仿真環境裏去做訓練,學習在不同光线情況下它對物料的識別。在仿真環境下,也能通過攝像頭去感知,物料怎么識別,卡車怎么識別,路徑怎么規劃,導航怎么避障等等。基礎的算法都是在仿真環境下預演了百分之八九十,基本沒什么大問題了才去摸真實的機器。因爲真實的機器需要真實的場地,需要燒油,需要真人去維護,需要去現場,成本太高。那現在就基於我們自研的遊戲引擎,去做環境仿真。

對機械來說,挖一勺沙子,跟挖一勺石頭,感受是不一樣的。我們去做一些精准化的仿真,幫我們去做精准化的模擬,這些數據的收集,再進一步的去反饋到我們的模型就可以變得更成熟。

其次是挖掘機的一些控制能力,傳統的挖掘機是你要控制它的大臂、小臂,是要用兩只手去操作,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永劫無間》裏面去提取出來一個模仿框架。《永劫無間》是一個战鬥競技類的遊戲,有玩家大量的操作數據,我們用那些操作數據訓練出來一個仿真對战機器人。

它有很多的數據,輸入的數據,用戶輸入的數據,用的是我們統一的一個編程框架,叫AOP,全稱是面向智能體編程。人是智能體,機器也是智能體,遊戲的角色也是智能體。在遊戲對战環境中,這個角色看到了什么?感知到周圍的環境是什么對手,出的是什么招?基於這個認知應該怎么去做一個決策?我應該釋放什么樣的招來擋你?那擋了之後會有一個函數,會變成基於一個自發學習的結果。基於這套在遊戲裏面的自學習框架,我們遷移到挖掘機上。

那對挖掘機也是一樣的,我看到了這塊石頭,要挖,從哪裏挖?也是有一個學習和認知的過程。那挖完之後,有幾種不同的挖土的方式,直接平挖,還是先往下鏟,再往上提,平往後鏟?整個這個挖掘的過程,我們也是學習老師傅的數據,讓真實的師傅去开我們的挖掘機,在不同的場景下去做了一些數據收集操作的數據。

去年做了挖掘機之後,能力集中在兩點。一個是液壓模型的學習。所有的工程機械都是液壓驅動的,不是電驅的,針對液壓模型去做分析。因爲不同型號、不同分位、不同年限、不同廠家,它的液壓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每一台的也不一樣的,因爲每一台機器它的工況,它能負載,它的作業的情況,損耗的情況不一樣,而且損耗會隨着時間也會有變化。那我們就針對不同的機器做了一個液壓模型的學習。第二是針對它的運動控制去做了一個學習,它怎么挖,怎么識別,卡車怎么識別,料鬥怎么識別,說這鏟料點等等,另外就是物料的視覺感知。這些能力做完後,我們就可以四個月的時間又推出一個無人裝載機。

要實現徹底無人,數據量會需要更大,訓練時訓練周期、訓練成本也會更大。因爲感知到的數據不是說像 GPT 那種文本類的數據,它的數據,攝像頭的數據,雙目的數據,激光的數據,四周環境感知的數據非常復雜。

Q:從無人挖掘機到無人裝載機,能力遷移的難點是什么?

A:無人裝載機做了4 個月。但實際上整體的能力遷移大概只用 5 天,液壓、運動控制、視覺感知這些都能很快適配好。

真正的難點在於,每一台機器它具體的業務場景,比如新增的料堆的識別,料鬥的識別,一些特定場景的訓練,這些都是需要單獨收集數據,單獨進行標注。因此,我們還有一個衆包平台,把標注工作外包出去,像殘障人士、全職媽媽、學生都可以遠程手機去標注,用人的能力來彌補 AI 的不足。因爲對於機器而言,從挖掘機遷移到裝載機,再到以後的壓路機,面對的場景不一樣。

過去的模型在無人裝載機上沒有見過裝載場景下的料堆,挖掘場景下的石頭,是跟攪拌站的石頭、碎石、沙子是不一樣的。

所以需要針對特定場景下的一些數據進行標注,學習,形成一個數據閉環,再進一步反饋到大模型上,之後再去調用我們的模型,就可以有一個很好的應用。所以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在數據的收集和數據標注上。

Q:建築機器人可以替代人類去做一些危險性、有潛在傷害性的工作,但前期投入研發成本都比較高,你們是怎么考慮投入產出比的?

A:這個事情我們跟中建八局測算過,可以節省 75% 的人力成本。原來至少需要 4 - 6 個人,現在只需要一個人。比如一個裝載機師傅,工資是1萬塊/月,要三班倒,一個攪拌站至少有兩台裝載機的話, 6 個師傅,一年至少 60 萬。那用上無人裝載機後,換成一個普通的人,只需要看着監控,裝載機不出錯,大部分情況不需要人工去介入。它是完全可以滿足生產的效率。

而且,可以吸引年輕人去工地。去工地幹的活更輕松了,除了看監控,還可以同時做點別的工作。一個人可以幹兩份、三份工作,會誕生出新的工作,不再局限於只能坐在裝載機本體上去幹活。

如果智能工程機械能普及开的話,硬件成本會降低,也會減少礦難等令人心痛的事情發生。

另一方面,我們核心是能夠輸出一套標准的技術,並不是去造機器。

Q:除了國內市場,海外還有可拓展的空間嗎?

A:海外需求量更大。澳洲的合作夥伴告訴我們,那邊的場景人力成本會更高。他們有的地勢陡峭,是需要專門开小型飛機接送挖掘機師傅,師傅工資也賊高,溫度超過多少度就不幹活。

我們嘗試過從澳大利亞讓他們遠程控制杭州的挖掘機,是可以行得通的。那以後,中國師傅也可以开澳大利亞的挖掘機,即使有時差,可以讓別的國家的人去开着那台挖掘機,大家永遠白天工作,只要有 5G 的網絡就可以實現,一個人還可以开多台。

而且澳洲政府是對這種智能採掘設備是有補貼的。國內目前對這方面還沒有大量的補貼,如果能像新能源一樣也對這種智能化設備有補貼的話,可能會進一步的去促進這個市場發展。

Q:你們後續的規劃是怎樣的?

A:我們更傾向於說合作夥伴可以自己來(提需求),因爲每一個場景其實差異性都非常大,我們對每一個場景的理解和學習也都需要時間。但很多合作夥伴他們本身對場景更熟悉的,那我們愿意开放出我們的工業模型,开放出我們的平台,开放出我們的能力,讓更多合作夥伴他們自己來。

我們更愿意是,我們主要把我們的核心能力做好,大模型做好,平台提供好,服務好每一個开發者,讓大家自己來做自己的應用,而不是我們把所有的場景都做了。

目前我們還處於起步階段,不同品牌、不同噸位、不同年限的機器,在不同場景,挖有色金屬、挖石灰石、挖煤,這是三種完全不同的東西,它的模型都是不一樣的,等數據足夠完備之後,模型才會進一步的強大,會促進效率會進一步提升,客戶就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來做這件事情,形成正循環。

作者 | 趙子坤

編輯 | 李 原

運營 | 劉 珊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對話網易伏羲:爲什么做不“性感”的事情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8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