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成趨勢 AI協作剛起步
1年前
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表演藝術從舞作、劇作到音樂會,跨界合作、結合新媒體科技影像、虛擬影像投影等成為趨勢,越來越多作品會藉由新科技打造多元、沉浸式表演。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今(17)日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表示,藝術表演的跨界創新、科技衝擊與合作,顯然受到現代觀眾高度的喜愛與期待,大量使用新科技的表演作品都賣得很好,而AI協作的作品則剛起步階段,還不是太常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細數今年與AI有關的作品,西班牙塞拉諾先生劇團(Agrupacion Senor Serrano)3月應2023TIFA台北國際藝術節邀請,首度來台演出知名的多媒體物件劇場《山貌》(The Mountain),演出中以3個移動式巨型投影幕,區隔出多重空間的錯置效果,有時是一間博物館和羽球場,同時是攝影棚,並運用高解析的即時投影,以及AI人工智慧的人體圖像深偽技術(Deepfake),讓演員輕易的在舞台上轉換面貌,挑戰真實與虛擬的界線,並用深偽技術(Deepfake),創造出俄羅斯總統普丁與觀眾暢談真相與應對資訊的方式。

編舞家謝傑樺╳安娜琪舞蹈劇場《肉身賽博格》,聯手國內當紅團隊當若科技藝術,引進AI演算技術,導入舞碼當中,以舞者的身體動態串接AI辨識,透過大量螢幕拼接舞者軀幹,深入展演人類真實肉身與數位身體的交錯混融,4月22、23日在台中國家歌劇院進行全球首演。

該舞作運用舞台上的大小螢幕串接舞者身體,舞蹈動態被AI分析成數位訊號,在互動席的現場及線上觀眾以不同視角,透過軟體操控舞者動作,甚至換上自己的身體;現場觀眾以劇場視角,觀看這一切的虛實交錯,運用三種視野呈現眼見不一定為憑、模糊舞台與觀眾間的交界。

曉劇場的《潮來之音》互動體驗版,由數位發展部支持資策會研發,運用數位轉譯,透過AI語音辨識生成視覺影像技術,擷取演員的聲線即時渲染生成海洋畫面的變化,在未接收表演者聲音資訊下,展示畫面為晴朗的平靜海洋,在接收表演者聲音資訊後,展示畫面轉變成為陰暗的激情海洋,並於6月8至18日,代表台灣赴捷克參加布拉格劇場4年展。

雲門舞集今年50週年,藝術總監鄭宗龍邀約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合作,推出新舞作《波》,在部分段落加入AI編舞,拆解舞者流動的身體,將肌肉、呼吸與神經傳遞的電波化為數據,經由程式的深度學習及藝術的折射,創作出突破身體和科技的當代大招《波》,盼將看不見的「波」,由看得見的身體完整呈現。

劉怡汝說,表演藝術在舞台上呈現科技影像,讓表演現場有如看電影般的聲光效果,是國內外很常見的做法,已形成主流的表演方式,甚至有藝術家感到焦慮,認為也要在劇場上放置螢幕才行,這就是時代變化,總是有新科技會進入表演場域,而AI協作的作品則剛在起步階段,目前比較少聽聞,但很高興創作者都能擁抱科技,而非被迫使用,這在作品的呈現上會產生很大差異。

劉怡汝觀察,今年表演藝術的票賣的非常辛苦,但大量使用科技、跨界的作品都賣得不錯,像前陣子才剛結束巡演,編舞家黃翊與書法藝術家董陽孜、日本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合作的《墨》,結合浮空投影、與機器人庫卡共舞,以及13位舞者以身為墨,將董陽孜筆下飛墨線條,拆解、重構組合搬上舞台,舞出書法筆觸,現場環境完全被科技包覆住,讓舞蹈不只是舞蹈,而是與整體科技演出合而為一。

她說,台灣的觀眾以年輕人為主,表演形式的確會更快速反映新世代的需求,她也有感於現代觀眾對於表演有更多不同期待跟念想,另外,創作者們也都很年輕,科技既已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當然也會被科技影響,對科技有高度想像,而雲門舞集的《波》是近期罕見的AI協作舞作。

真鍋大度說,AI運用在編舞這個項目中還是「黎明期」,「正因為剛開始,反而更有機會遇見未來,做各種嘗試跟挑戰。」

鄭宗龍表示,AI還沒有如此火熱,他把自己編舞的一部份工作交給AI,「希望可以迸出新火花,顛覆自己作品的呈現」,且從AI編舞有許多人體做不到的事情,因為AI不會去思考符不符合人體工學,這恰好可以打破創作者的慣性。

影/用AI編舞!雲門新作《波》挑戰人體極限 鄭宗龍:助打破慣性

雲門教室「身體節」逾千人參與 享受身體感官全然打開的深度體驗

在晦暗中找路!編舞家張可揚引領明盲共舞 今起至18日兩廳院登場

疫後表藝市場轉變!兩廳院:年輕客群增 漫才、脫口秀銷售亮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成趨勢 AI協作剛起步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7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