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馬太福音》第九章:唯獨把新酒裝到新瓶裏,兩樣才能都保全。
如今,財稅行業的數字化進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在此趨勢下,大部分企業將數字化作爲業務重心。這原本是一個新瓶裝新酒的故事,但並非所有企業都在講述。
日前,百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望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在招股書中,百望雲介紹自己是一家綜合性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專注於財稅數字化和智能化解決方案。
然而,梳理來看,百望雲數字化業務的光環已逐漸被智能化業務遮擋。而智能化業務的發展需要大筆營銷投入,與此相伴的則是止不住的虧損,百望雲似乎正在偏離航道。
財稅行業正處巨變前夕?
財稅行業對於政策風向具有天然的敏感性。
2015年,國家稅務總局推出《“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开始建設“线上线下融合、前台後台貫通”的電子稅務局。這意味着,傳統的“以票管稅”开始逐步向“以數治稅”的方向轉變。以數治稅並不是拋棄發票,而是用電子發票取代傳統發票。
因此,一批財稅新秀开始將電子發票作爲業務的着手點。這一年,百望雲、慧算账等新一代數字化財稅平台紛紛成立。其中,百望雲協助淘寶建立起“阿裏發票平台”,隨後基於微信推出“百望電子發票解決方案”。同時手握淘寶和微信兩大流量平台,百望雲拿到的顯然是一個“高开劇本”。
六年後,財稅行業的政策窗口期再次开啓。全國統一電子發票服務平台和“數電票”的試點,讓財稅數字化行業再次迎來發展機遇。同一年,資本开始大力押注財稅數字化賽道,百望雲先後獲得兩次超5億元的融資,慧算账獲得D輪8000萬美元的融資。
政策提供了行業發展的風口,而企業內生的數字化需求也帶來了龐大的市場。在內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下,財稅賽道迎來高速增長。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收入計,中國財稅相關交易數字化市場規模由2018年的37億元增至2022年的59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爲12.4%;預計於2027年達至193億元,2022年至2027年復合年增長率爲26.7%。
高速發展意味着行業紅利遠沒有結束,同時更多的競爭者正在前僕後繼地加入進來。據天眼查數據顯示,近年來,“財稅”相關企業年注冊量迅猛增長,2021年新增注冊企業數量爲1.6萬家,年度注冊增速爲18.65%,2022年新增注冊企業9400家。這意味着,財稅行業在未來的競爭壓力會愈來愈大。
同時在政策指引下,行業或許又將迎來一輪巨變。根據《關於進一步深化稅收徵管改革的意見》顯示,2025年基本建成功能強大的智慧稅務,形成國內一流的智能化行政應用系統,全方位提高稅務執法、服務、監管能力。
而在業內企業正在爲新一輪巨變備战之際,百望雲還能像前兩輪一樣守住自己的陣地么?
財稅行業向上,百望雲向下?
隨着賽道不斷升溫,財稅SaaS行業的競爭格局愈發明朗。
目前,稅友股份、用友、金蝶仍佔據第一梯隊,百望雲、慧算账、分貝通、票易通等新興玩家,也憑借差異化優勢,搶佔細分市場。如百望雲以發票數字化切入做好財稅服務,分貝通專注企業支出管理平台打造等。
雖然大部分企業都在數字化道路上不斷奔赴,但聚焦於企業的發展,可以發現,數字化進展各有不同,一些公司的“掉隊”表現可能比取得階段性成果更引人關注,如百望雲。
百望雲的“掉隊”並不體現在整體業績上。近三年,百望雲的收益從2.9億元升至5.3億元,增長近1.83倍。同時,百望雲的毛利也從1.34億元提高到2.14億元。從數據來看,百望雲的增長故事還在繼續。
但從增長動力看,百望雲的競爭優勢似乎正在逆轉。
招股書顯示,百望雲的業務主要分成兩個部分:數字化方案和智能化方案。近三年,數字化業務營收分別從1.24億元、1.57億元增長到1.58億元,佔比從42.7%下降至30.1%;而智能化業務營收則從0.63億元、1.79億元增長到2.64億元,佔比從21.6%提升至50.1%。由此可見,百望雲的發展重點已轉向智能化業務。
具體而言,數字化業務包括電子票據自動化、合規管理等,對企業的技術實力有較高要求,需要更多研發投入;而智能化業務包括數字精准營銷服務、智能風控服務,主要向潛在用戶推薦金融產品,類似助貸業務模式,因此也需要投入大量營銷費用促進業務發展。
基於此,近年來,百望雲的營銷費用持續增長,2022年達到3.11億元,同比增長30.67%。
相比之下,主要傾注於數字化業務的研發費用的增長並不明顯。近三年,百望雲的研發費用從1.14億元增長到1.44億元,僅增長26.3%。而同樣深耕於電子票據領域的博思軟件,2022年研發費用已達到3.46億元。頭部企業的研發投入更加顯著,如用友網絡2022年研發投入29.2億元,同比增長24.5%。
從行業趨勢來看,百望雲偏向助貸的業務模式,其實一定程度上偏離了財稅數字化的發展主线。而其押注助貸業務的原因也較明了。
盡管按收益計,2022年百望雲在中國雲端財稅相關交易數字化市場排名第一, 但其所佔據的市場份額僅6.6%。放大到整個財稅SaaS賽道來看,入局者衆多,相比頭部企業,百望雲的行業影響力和定價權仍相對有限。因此,百望雲大力發展智能化業務,也有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的考慮。
而且,相關業務面向的市場的確廣闊。公开資料顯示,2022年,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經超過了5200萬戶,個體工商戶達到1.14億戶,其中55%左右的小微企業存在融資難題,其資金缺口高達22萬億元。
不過,助貸業務有前景,但百望雲未必能穩定走好這條路。轉介費的存在導致其對現金流較爲依賴。
轉介費可以簡單理解成業務傭金,其支付對象爲金融業務的營銷代理商,主要產生於交易撮合的過程中。據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百望雲轉介費支出分別爲2449.3萬元、6420.4萬元、1.54億元,佔總銷售成本的比重分別爲15.6%、27%、49.3%。轉介費及其他營銷費用的增長也吞噬了部分利潤,雖然虧損有所收窄,從2020年的3.89億元下降至1.56億元,但三年合計虧損也已近10億元,企業的盈利壓力十分顯著。
而且值得關注的是,百望雲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已從2021年的5.05億元下降至2022年的2.37億元,下滑幅度達到53.07%。龐大的轉介費及營銷費用該如何支撐?這可能是百望雲短期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而更長期的問題是,百望雲的競爭力是否還能持續?研發費用可以在長期投入後不斷積累,並轉化爲一定的成果。然而,每次交易都要支付的轉介費卻不具備累加效應,對企業長期競爭力的塑造不僅助力微薄,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大企業經營負擔。
雖然數字化向智能化轉變是一個美好的商業圖景,但遺憾的是,百望雲走的依然是“依賴轉介費”的老模式,財稅數字化的“新瓶”仍在被“舊酒”填滿。這種情況,又該如何破局?
欲實現破局,仍需回歸技術原點?
如果將財稅行業類比成互聯網行業,那么數字化業務對應的是引流型業務,而智能化業務更像是增收類項目。這樣看來,已經處在行業領先位置的百望雲,將業務重點從“引流”轉向“增收”似乎無可厚非。但百望雲也許忽視了行業的成長性。
在行業的成長期中,任何企業的市場地位都只是暫時的。只有通過技術積累及商業布局才能不斷提高企業的市場份額,從而佔據有利地位。
目前頭部企業也仍處於不斷提升的階段。例如,用友提出未來將着力於商業創新平台(BIP)的建設,實現從平台技術、應用架構到場景服務的全面性突破。金蝶則押注雲端業務,將“雲ERP”技術作爲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技術領先外,財稅企業還需要考慮運營效率與服務成本,以更好地實現商業落地。
對於百望雲而言,也是一樣的道理。不可否認,其向智能化方向不斷探尋,前景廣闊,有望开拓更大的市場,但從行業未來的演進來看,財稅數字化潮流下,所有企業都要做好准備,在回答“如何提升競爭實力、开拓更大的市場”這類問題上,技術始終是必選項。
當然,百望股份也進行了積極的布局。在“2023百望雲數字商業創新峰會”上,百望雲發布“數智化創新解決方案”,強化“票、單、證”一體的系統能力。會上,百望雲將這套系統的最終目標設定爲財稅行業的Copilot。Copilot是微軟將GPT-4集成到傳統Office的新一代文檔處理工具。站在行業視角來看,或許這才是百望雲的“新瓶”與“新酒”。
事實上,財稅行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並不矛盾。更准確來說,數字化的未來和智能化緊密相關。助貸業務也並非是財稅行業的禁區。只不過,新型財稅企業需要的是研發驅動的助貸業務,而不是營銷驅動的助貸業務。
然而產品研發是一個長期工程,百望雲塑造競爭優勢的道路還很漫長。
作者:添澤Tyler
來源:港股研究社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赴港上市的百望雲,財稅的“新瓶”裝上了助貸的“舊酒”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