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魯塞爾7月20日電 (國際觀察)不避與歐盟分歧 拉美國家發出自己的聲音
新華社記者
歐盟-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拉共體)峰會日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开。峰會期間,歐盟提出在烏克蘭問題上共同譴責俄羅斯,遭到拉美國家反對而未獲成功。在貿易談判上,拉美國家也拒絕了歐盟單方面的附加條件,並要求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
分析人士認爲,拉美國家同歐盟在此次峰會上圍繞諸多問題據理力爭,這表明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注重在國際舞台上爭取自己的正當權益,注重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獲得更多話語權。
圖爲今年5月6日拍攝的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總部大廈。(新華社記者鄭煥松攝)
拒絕譴責俄羅斯
據報道,歐盟方面在峰會上遊說拉美國家加強對烏克蘭的聲援,希望在峰會宣言中譴責俄羅斯。此舉並未得到拉美國家響應,特別是遭到尼加拉瓜、古巴、委內瑞拉等國反對。最終,峰會宣言未提及俄羅斯或譴責“軍事侵略”,僅稱歐盟和拉共體對烏克蘭局勢表示“深切關注”。
尼加拉瓜對峰會宣言最終文本表示反對。尼外交部發表聲明說,該國拒絕籤署、批准和支持宣言中的相關內容,認爲歐盟破壞了“民主機構的各種程序和機制”。
有阿根廷媒體報道,歐盟在會前曾試圖邀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出席峰會,但因遭到一些拉美國家反對而未能實現。
對於上述分歧,拉共體輪值主席國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總理岡薩維斯表示:“我們不能讓歐盟和拉共體之間的這次峰會成爲關於烏克蘭問題的峰會。”他還指出,西方在烏克蘭危機中大談所謂國際原則,但對其他國家的類似情況則選擇無視,“我們必須擺脫虛僞”。
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也說:“這(討論烏克蘭危機)不是本次峰會的目的,也不是我們在本次峰會上關注的問題。”
圖爲2021年9月18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拍攝的第六屆拉共體首腦會議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貿易談判不讓步
南方共同市場(南共市)-歐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是本次峰會的又一重要議題。由於雙方之間存在諸多分歧,峰會未能在這一議題上取得明顯進展。盡管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此前曾說希望談判在今年年內取得成果,但峰會宣言僅表示“我們注意到歐盟與南共市之間正在進行的工作”。
南共市成立於1991年,是拉美地區最重要的經濟一體化組織之一。2019年,南共市與歐盟達成自貿協定。該協定目前處於等待締約方批准的階段。今年3月,歐盟提出附加條件,要求南共市國家對控制森林砍伐率等環保問題作出具體承諾,且如承諾未得到遵守,歐盟有權發起制裁。
對此,南共市今年下半年輪值主席國巴西總統盧拉7月4日在該組織第62次首腦會議上表示,合作夥伴不會在不信任和遭到威脅制裁的基礎上進行談判,南共市必須對此迅速作出有力回應。
拉美國家在峰會上還對歐盟和拉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表達了不滿。費爾南德斯表示,拉共體和歐盟之間的貿易往來應在相互尊重、追求雙贏的基礎上進行,雙方互動必須考慮到兩地區之間現有的不對稱和不平衡,拉美國家在生產價值鏈中的貢獻不能僅限於出口原材料。墨西哥外長巴爾塞納指出,歐洲和拉美之間不能再延續“中心-邊緣”模式,而應建立起新型雙邊關系。
今年1月23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總統費爾南德斯(右)和巴西總統盧拉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攝)
發聲爭取正當權益
本次峰會上,拉美國家還就歐洲殖民歷史和氣候變化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訴求。
岡薩維斯表示,希望峰會把“滅絕土著和奴役非洲人身體的歷史遺留問題”與“賠償正義”寫進峰會宣言。根據雙方最終達成的宣言文本,歐盟承認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給無數人造成“難以言表的痛苦”,並對此“深感遺憾”。
阿根廷《側影報》認爲,拉美多國提出對過去殖民國家在該地區尤其是加勒比地區實行奴隸制要求經濟賠償,這是和以前不同之舉。
多個拉美國家在會上提到了古巴等國遭受的經濟封鎖。巴爾塞納重申,墨西哥政府主張結束對古巴和委內瑞拉的封鎖。智利總統博裏奇表示拒絕接受美國對古巴實施的封鎖,反對將古巴宣布爲“支持恐怖主義國家”。
氣候變化也是拉美國家提及較多的問題之一。尼加拉瓜外長蒙卡達要求歐盟發達國家履行關於氣候問題的承諾,落實對損失和損害的賠償政策,促進直接、基於尊重和無條件的合作。玻利維亞總統阿爾塞表示,發達國家必須承擔起大幅減少碳排放的責任,履行承諾支持發展中國家,以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應對氣候變化挑战。
分析人士指出,拉美國家的上述表態顯示,發展中國家越來越注重在多邊場合爲自己爭取利益,挑战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中對話語權和決策權的壟斷。正如阿爾塞所說,堅持多邊主義原則不是爲了維護壓制“我們各國和人民”的不公正國際秩序,而是爲了走向一個更加公平的世界。(參與記者:劉贊、邱夏、趙暉、陳璐、蔣彪、吳昊、王鐘毅、林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不避與歐盟分歧 拉美國家發出自己的聲音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80807.html